细数历次进口铁矿石价格谈判,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需求方,中国的被动局面几乎从未改观。中国希望以“量”换价,而三大铁矿石巨头也恰恰以此要求提价。中钢协数据显示,2009年进口铁矿石6.3亿吨,对外依存度从2002年的44%提高到69%。对进口铁矿石的高依赖度一直是我国铁矿石谈判的“硬伤”,这使得我国在谈判之初就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已经启动的2010年铁矿石谈判结果如何?谈判的“中国模式”能否取得重大突破?这些又一次成为关注焦点。
谈判低调开幕与去年的“剑拔弩张”相比,今年的谈判似乎有些低调。谈判双方都没有为自己的立场事先“造势”。从中方来看,关于新一年度铁矿石谈判的官方言论仅两次:一次是今年1月末,工信部首次表态由宝钢代表钢铁企业展开对外谈判;另一次是2月初,中钢协表示谈判在“正常、自然”地进行。
与此次低调开局形成对比的是来自市场的声音。由于现货矿价格的大幅上涨,各投行普遍提高了对铁矿石谈判价格上涨的预期。高盛1月18日预测铁矿石谈判协议价格要上涨35%,与德意志银行之前的预测一致,这也是目前投行界较为主流的看法。此外,美林更是提出50%的预计涨幅。中金公司发布的报告预计,2010年基准铁矿石协议价格可能上涨15%至20%。
从投行和研究机构的预测看来,未来进口铁矿石长协价似乎只是涨多与涨少的问题。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林、瑞银等预测中国上半年无论钢产量和价格都会走高,这种预测已经脱离了中国钢材市场的实际。”实际上,进入今年1月下旬,由于高库存的压力,中国钢材市场价格开始回落。受此影响,铁矿石现货进口价格也出现了回落趋势。分析师认为,这次钢价回落反映了中国钢材市场价格低谷振荡的真实特征,也是钢价的合理回归。这对铁矿石谈判双方代表和那些预测机构来说都是一支清醒剂。事实上,在钢企成本增大、利润有限的情况下,铁矿石现货价格还有进一步回落的趋势。
理性分析当前形势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日前表示,中国铁矿石谈判属于企业自律行为,价格由市场决定。那么,今年1月下旬以来的价格回落,能否使相关利益方较为冷静地对市场作出判断?能否让更为理性的态度回到谈判中来呢?
在分析当前国内钢材需求之后,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铁矿石谈判的形势也不如想象中那么糟糕。分析师认为,2010年国内铁矿市场的供需矛盾远不如去年明显。因为去年中国钢铁工业的增长主要基于投资拉动,这种投资拉动型经济的基本态势会延续至今年。在经历连续两年投资拉动影响之后,中国钢材需求已经接近饱和点。从2011年开始,中国年度钢材需求变化将历史性地提前进入高消费、低增长时期。每年3000万至4000万吨铁矿石的需求增长,不仅国内矿山能够通过增产来满足,而且中国钢铁企业多途径进口铁矿石的努力会大幅度减轻铁矿石谈判的压力。
事实上,我国已采取了“内部整顿、外部多元化找矿”的主动策略。近年来,我国加大了钢铁业结构调整力度,铁矿石进口流通市场秩序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中,中国钢铁企业已经加快实施国际化产业链保障战略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加快了到国际上合作投资以及开矿、建钢厂的步伐。中钢协称,去年是钢铁行业对境外资源投资力度最大的一年。武钢、鞍钢、华菱、宝钢、沙钢、中钢、中冶、中信泰富等一大批企业抓住机遇,在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等地投资参股铁矿山开发建设取得较大进展,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认清形势谋求共赢
一位钢铁专家坦言,中国在短期内争夺铁矿石谈判话语权方面基本无望。但从长远来看,中国钢铁企业与三大铁矿石供应商之间既有利益上的博弈关系,更有长期合作的战略关系。分析师表示,双方把形势看清了,就能找到合作的基础,从而达成共识,取得双赢。因此,仅仅判断价格涨幅意义不大,通过谈判建立起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才是关键。
分析师认为,如果2010年铁矿石谈判中三大铁矿石供应商不能从“冷战”怪圈中走出来,如果2010年的铁矿石谈判不能为双方长期合作奠定基础,用不了二三年,随着中国钢材需求进入高消费、低增长时期,钢铁企业以发展中国家投资合作为重点,走出去开矿、建钢厂的国际产业链战略就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力拓日前新任命了中国总裁,“表明中国作为力拓长期合作伙伴的重要性。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力拓积极寻求与中国建立一个全新的、多样化的合作关系。”力拓能源集团首席执行官睿达齐对于力拓首次单独在中国区设置总裁作了如上表述。我国工信部今年初也表示,希望几家主要的铁矿石供应商从行业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以及与中国钢铁业界的长期友好合作着眼,尽快达成一个公平合理、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价格协议。(金融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