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在11月9日的会议上指出,到2015年煤炭供给能力可达到35.3亿吨。“十二五”新开工煤矿建设规模投产2亿吨,实现煤炭供需基本平衡。
对于此供应能力的判断,业内有人士担心,到2015年全国煤炭的实际供应能力有可能偏大,会带来产能过剩的压力。“这一问题也成为此次会议上大家讨论的焦点之一。”一位参与会议讨论的代表告诉记者,事实上,从各省区报上来的产能规划数字来看,汇总起来要远超40亿吨。
在此前的采访中,一位来自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的人士告诉记者,山西省“十二五”期间的产量目标或将定在10亿吨,这个数字在2010年将能达到7亿吨。据此计算,山西全省的煤炭产量可增长3亿吨。
对此,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佑国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规划的制定着眼于“适度从紧”的原则,产量定低点是客观需要。他指出,规划产能和实际供给能力不能划等号,各地上报的规划产能中有一部分在“十二五”期间并无可能转化为实际供给能力,这还得看届时的市场需求度。
事实上,从“十一五”产量目标实现的巨大落差来看,如何避免重蹈“规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再次出现,已引起业内的普遍关注。对此,方君实指出,“十二五”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将力求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尽管对于产能过剩的说法业界看法不一,但当下煤炭“旺季不旺、淡季不淡”、供应总体宽松的局面已经呈现。对此,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在会上提醒业界,仍需警惕煤炭结构性过剩压力。“一个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国家加强节能减排力度,限制高耗能产业产品生产和出口,从而导致煤炭需求的减少,必然反映为煤炭供应的总体宽松局面。”王显政说。
专家认为,如果国家抑制各地高耗能产业增长势头的政策未来成为常态,那么高耗能产业的用煤需求或将长期呈持续下降态势,加之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日渐增大,这样一来就会加重结构性过剩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