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链接:煤炭订货会历史变迁
|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0-12-7 9:14:50
兰格钢铁 |
每年12月下旬,国内的煤炭、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企业都会聚集在一起召开一年一度的会议,以签订下一年的煤炭供需合同,业内称之为“煤炭订货会”。
煤炭订货会最早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组织安排煤炭生产、运输和销售及相关产业生产的重要会议。煤炭作为重要的基础资源品,其价格在计划经济时期受到严格管控,以煤炭的低价来换取电力、冶金、化工等耗煤工业的发展。
1993年到1994年,国家分两步放开煤炭价格。1993年放开了东北、华北地区和湖南省国有重点煤矿煤炭出厂价格,以及洗精煤和电力、冶金行业用动力煤价格;1994年7月份放开了除电煤外的其他煤炭价格。从1993年到1997年,煤炭价格出现连续5年的小幅上涨。
同时,国家为了确保电价稳定,设定了国有大型电厂的电煤价格。“计划煤”与“市场煤”之间的价格双轨制度从此形成,全国煤炭订货会议也从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几十年,这也是多年来煤电矛盾的根源所在。
2002年,国家宣布不再发布电煤指导价,煤电双方通过“煤炭订货交易会”协商确定电煤价格。但在每年煤炭订货会上,政府发布一个参考协调价格,来促成煤电双方成交。即便如此,主管部门一直期望改革原有的订货方式,推动电煤价格市场化。2005年度的煤炭订货会更名为“产运需衔接会”,同时,发改委发布《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意见的通知》,以半年为期限,如果期间电煤价格上涨5%或以上,上网电价做相应调整。
原本被发电企业寄予厚望的煤电联动机制,其效果却让人失望。4年多以来,煤电价格虽然实施过4次联动,但由于电价涉及国计民生,考虑因素众多,煤电联动总是要“慢半拍”,甚至“该动未动”,而且即使联动以后,电煤成本上涨部分的30%成本也须由电厂自行消化。
认识到价格双轨制度的问题之后,2006年,国家发改委首次对其“动刀”,将全国煤炭订货会改成仅一天的视频会议,以及一周的煤炭合同汇总会,“煤炭订货会”也从此正式改为“煤炭产运需衔接会”。但随后四年的“衔接会”中,以煤炭和电力为代表的煤炭供需双方往往是不欢而散,无果而终。去年年底召开的2009年度的煤炭订货会更是出现了“有量无价”的尴尬局面,煤电谈判首次宣告破裂。煤炭订货会已经基本失去了衔接产运需的作用。
2009年12月1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终止了一年一度的煤炭订货会,取而代之为网络汇总。国家发改委表示,煤炭价格由供需双方企业协商确定,鼓励供需企业之间签订5年及以上的长期购销合同。同时,要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
2010年,国家发改委、铁道部和交通运输部正式驳回了发电企业开展煤炭订货会的请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在山西表示,按照国家有关文件和国家发改委即将下发的“关于做好2011年跨省区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通知”要求,“2011年度重点电煤合同价格维持上年水平不变,(煤炭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提高煤炭价格。”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