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报道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人们惊呼,他们找到了新的“增长引擎”;而在四川省和重庆市,人们则在兴奋地谈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带来这些新称谓和期待的,是即将编入“国家队”的成渝经济区。日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审批通过。同时,据有关人士介绍,这份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待国务院批复后,预计近期将会出台”。
成渝经济区一直被分析人士称为“呼之欲出”或“板上钉钉”的事情。早在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就在成都召开编制工作会,初步商定了成渝经济区涵盖的区域。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带队完成了为期一周的川渝两地实地调研工作。
8月28日,在第六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又暗示:“目前国家正在抓紧研究制定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
在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看来,成渝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审批“不让人意外”。
他还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一方面,成渝城市群在中国经济版图中作用明显,升格成国家战略的成渝经济区将对中国经济起到更明显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更需要成渝地区的发力,因为成都和重庆本身是西部地区的核心地带。”从某种程度而言,成渝经济区未来将扮演“双引擎”角色。
双核五带
郁鸿胜的分析在成渝经济区的初步规划中已经有所显现。根据规划初稿,成渝经济区包括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区县,人口和GDP总量均占西部地区的近三成。
同时,根据相关部门的初步规划,成渝经济区空间布局要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布局。其中,“双核”为重庆发展核心和成都发展核心;“五带”为沿长江发展带、成绵乐发展带、成内渝发展带、成遂渝发展带和渝广达发展带。
此外,据报道,成渝经济区初步拟定了五大战略定位——西部大开发的增长极或经济高地,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基地,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内陆开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对于各具特色的重庆和四川来说,这样的空间布局和战略定位“既能很好地利用两地已有资源、产业和总体的经济优势,也能充分发挥四川和重庆各具特色的发展经验,并最终为成渝经济区的总体发展提供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徐长乐认为,成渝经济区或将为相关体制创新提供一定的空间。“城乡统筹的最大问题就是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等。从目前已有的信息看,该区域规划或将对这些问题着手进行解决。这或将为相关方面未来的改革奠定基础。”
还有专家指出,成渝开发区将让区域内的产业优化升级,带动诸多产业要素流通,并实现在招商引资方面的突破。
拉动西部
“从未来发展前景看,成渝经济区不但将与沿海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增长极呈东西犄角鼎立之势,而且将成为中国从西部走向世界的核心区域。”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引发了人们对成渝经济区的无限遐想。
“要想轻易实现第四极,并不容易,更不是仅靠口号就能喊出来的。”徐长乐认为,“这需要双方将基础设施建设、综合配套政策和设施方面的优势进行叠加。当然,对整个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而言,成渝经济区的'领头羊’地位不可动摇。”
郁鸿胜则认为,成渝经济区对西部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辐射作用不可小觑,“这不仅意味着重庆和四川在西部地区和全国的经济融合,更近一步说,也将加快成渝地区与世界经济的充分融合”。
政府有关部门对成渝经济区的影响也早有定论。此前,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主任杨庆育曾表示,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大开发新的引擎,必将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更大作用。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认为,通过区域发展,将缩小整个西部与东部的差距。
模式之弊
然而,徐长乐对成渝经济区的双核发展模式却不无担心。他在采访中对记者说:“成渝经济区虽然发展潜力非常大,但不是全然没有挑战。最难解决的就是成都和重庆的'双核心’问题。”
首先,双核心可能在发展中造成内部竞争乃至内耗,比如,在政府层面的协调、招商引资乃至人才引进等方面都会造成冲突。其次,重庆是直辖市,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双方在行政资源的分配上可能会存在不同,继而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所以,等成渝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务院通过后,相关省市不仅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发展,同样需考虑协调发展。”徐长乐认为,“从政府层面说,应加强政府层面的沟通,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从市场层面看,要让市场要素和人力资源进行充分流通。在成渝经济区发展初期,政府层面的沟通应该是主导措施,市场层面的要素流通则是辅助措施。”
郁鸿胜则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成渝经济区的“双核”模式并无弊端,这是双方“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的选择,不会产生资源分配上的冲突。此外,从成都和重庆的城市规模上看,也不会产生行政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