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冬阳暖暖地照在窗棂上,给王怀柳的办公桌踱上一层春意。
叮铃铃……电话声响起。接过电话的王怀柳,迅速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大步往外走去。边走他边告诉笔者,今天是TC11合金初锻,他要赶到生产现场察看……几分钟后,王怀柳便带领技术团队赶往锻造车间。这是钛业分公司技术质量科科长普通工作日的一组镜头。
正是在这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王怀柳带领技术团队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成功开发出8个牌号的钛合金产品,为攀长特灾后重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让我们沿着技术团队探索的脚步,去聆听开发路上最强劲的足音。
市场需求助推产品开发
近年来,由于钛及钛合金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国内许多厂家都争先恐后上马钛材项目。在这种形势下,谁的项目上得快,谁先拿出质量过硬的产品,谁就会占得市场先机,也就拥有了市场竞争的话语权。
2009年3月,完成主体建设的钛业分公司进入试生产阶段。为抢占市场先机,钛业分公司采用“三条腿”走路的方式,即边生产、边调试设备、边开发市场,齐头并进,欲拔头筹。通过对国内钛材生产厂家的比对研究和钛产品市场细分调研,他们确定了“民品上规模,合金创效益”的发展思路。钛业分公司领导敏锐地意识到,必须尽快开发出钛合金乃至高精尖钛合金产品,才能真正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2009年8月,钛业分公司迎来了第一张钛合金订单——1.5吨TA17板材销售合同。面对仅60天的交货期,技术质量科科长王怀柳和他的团队毅然投入到首批钛合金开发工作中。他们查资料、定工艺、现场跟班作业、召开专题讨论会,研发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有了纯钛工艺作基础,TA17的熔炼工艺进行较为顺利,但在锻造过程中却遇到了麻烦。”王怀柳直言,裂纹多且裂度很深,一直成为TA17试制过程中的一个“顽疾”,难以解决,而其直接带来的影响则是成材率直降10个百分点。那段时间,王怀柳几乎夜不能寐,研发工作一度停滞不前。
经过近半个月的摸索,技术团队以工序倒推法进行逐个环节排查,最终找到了症结所在——加热工艺影响产品质量。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工艺调整,表面开裂问题终于得到有效解决。
60天的不懈努力,换来了1.5吨TA17板材的按期交货,钛业分公司首次钛合金开发取得成功。
开发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在开发TA4的过程中,王怀柳萌发了自主开发TC4的念头。TC4合金是钛合金中最重要的合金之一,其用量占钛合金总量的70%,在军工、电力、医疗器械、体育用品等领域均应用广泛。如果能早日成功开发,将会成为该公司拳头产品。
在TC4的开发中,合金成分控制是技术团队重点攻关项目。由于铬的加入量标准在5.5%至6.75%范围之内,如何在此宽幅度内找到标准值,使产品达到理想性能,王怀柳带领技术团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探索性试验。第一次试验TC4合金,由于性能不合,合金强度值差20MPa至30MPa,造成产品降标处理。面对失败,王怀柳毫不气馁,带领团队人员干脆在现场蹲点实验。经过反复实验,技术团队最终确定了铬元素加入值,成功精准了TC4产品成分值。
TC4合金的成功开发,标志着钛业分公司钛合金开发实现了由被动开发向主动开发的蜕变。
现场就是开发前沿
“我们要继续加大钛合金开发力度,与国内大型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开发出高精尖军工产品和航天锻件……”钛业分公司经理白林说。
正是沿着清晰的开发思路,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钛业分公司相继开发出TB5、Ti50、TA10、TC20、TC11等5个牌号的钛合金,生产钛合金产品101吨,并成功销售钛合金30余吨。
为指导TC11的开发,技术组长陈鑫“泡”在生产现场,手把手地教,一道工序一个环节轮流蹲点。在合金配料工序,合金的加入量要求特别精确,误差不能超过10克。每次合金配料时,他都必到称混料口仔细检查,确保合金成分准确无误。为提高钛锭表面质量,陈鑫和组员们从电极准备到刨床扒皮,每个影响表面质量的参数都紧盯不放。从熔池到边的控制,到稳弧电流搅拌,再到坩埚清洗,每个工序他们都毫不放松。对于陈鑫来说,半夜一两点蹑手蹑脚回大学生宿舍是经常的事。
翻开2011年的日历,辉煌与成绩都成为过去,钛业分公司向高精尖钛合金领域探索、向钛材深加工基地发展的脚步没有停止。愿技术创新的朵朵“钛花”,开遍攀长特灾后重建的广袤原野。(来源:攀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