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预期1月、2月份CPI高点可能就是上半年甚至全年高点。
从去年开始,一系列宏观紧缩政策陆续出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规范化、房地产调控的严厉推进、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意味着宏观政策已经着手从应对危机时期的超常规刺激政策中逐步退出,回归宏观政策的正常化,从而通过抑制总需求的过快扩张,来避免通胀预期进一步强化。
目前看来,2月份的信贷调控依然会较为紧张。PMI(采购经理人指数)已经连续两个月回落,虽然存在一定的季节因素仍需要观察其走势,但也反映了宏观政策的调控效果在逐步显现。
在总需求回落时,通胀压力持续攀升将难以为继。中国的通胀压力往往由农产品(18.29,0.26,1.44%)价格上涨推动,经济持续扩张则是推动通胀的外部条件。大规模的货币刺激最终形成通胀预期,由短期冲击演变成全面通胀,需要经由总需求持续快速扩张的条件加以传导。
可以预计,随着总需求预期的稳步回落、蔬菜价格节后的明显下降,食品价格大幅冲高的宏观环境与触发因素都将有所弱化。虽然外围美国经济的复苏、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等有可能扩大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但只要总需求的回落预期明确,那么周期内的外生冲击虽然有可能使CPI在某个月份有所抬升,但不至于失去控制。
另外,不少研究者关注到劳动力成本上升、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趋势对物价的压力,但这并非仅仅是今年的新问题,而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趋势性和结构性的问题。
如果后续政策陆续到位且宏观政策逐步发挥效果,可以预期1月、2月份CPI高点可能就是上半年甚至全年高点。虽然后续政策会进一步创造稳定物价预期的货币条件,但类似于1月、2月份如此密集叠加的紧缩环境,估计难以重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