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何理解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为此,上证演播厅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研究员,进行详细解读。
上海证券报: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今年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您对此如何理解?
巴曙松:货币政策从应对危机时期的宽松转向稳健,显示了宏观政策的重点正在出现变化。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在对整个货币信贷增长速度的调控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广义货币(M2)的增长目标是16%,与2009年30%左右、2010年19%的增速相比,今年的增速目标出现了平稳回落。考虑到今年将抑制通胀放在宏观政策的首要位置,可以说在宏观政策的分工中,201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在于推进结构调整,而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在于抑制通胀压力。
上海证券报:广义货币16%的增长目标,是否偏低?
巴曙松:16%的广义货币增长速度是否合适,确实是业界十分关心的问题,担心是否紧缩过度,或者是过于宽松。我想可以从几个方面考察:一是从历史上来看,该速度位于历史平均水平附近;其次,随着社会融资渠道多元化,对融资不能仅看信贷和通常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还需要考察社会融资总量。
从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来看,随着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如果更多关注社会融资总量,则央行在政策工具选择中,就应当逐步转向一些利率等价格工具,因为对于信贷之外的多种直接融资渠道来说,价格工具调控引导的效果更为明显。
上海证券报:“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多处提及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您对此有何看法?
巴曙松:在金融机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之后,金融价格机制的改革应当占据主要位置,其中重要的就是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十二五”期间,利率市场化方面的可能图景是:大力推动非金融企业债务工具的发行及其利率的市场化,继续扩大市场化定价的直接融资的比重,近期超短期融资券的推出也说明了这一点;推出存款保险制度,设立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选择合适的金融机构进行试点,并将试点影响范围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在对试点经验进行总结之后,择机推进全面利率市场化。
上海证券报:在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今年央行会否频繁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巴曙松:利率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价走势。如果对下半年的物价回落持乐观态度,则全年加息的空间就不大,估计在上半年物价压力大的时期可能会有1-2次加息。同时也可以看到,在最近的宏观调控中,利率政策的跟进速度更快,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新趋势。而在将社会融资总量作为监测工具之后,对于利率工具的运用可能会更为灵活和频繁。
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体,现在都刻意保持了相当低的利率水平,这是当前中国利率政策调整的外部环境,这个外部环境就制约了中国利率政策大幅调整的空间。
在国际收支失衡的条件下,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往往更多是为了对冲剩余的流动性,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与央票的发行等对冲工具的运用频繁与否,取决于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如果持续有大量的贸易盈余和资本项目流入,包括准备金率在内的货币对冲工具可能就会频繁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