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看重质量让农民工成为市民是发展方向
过去十年提升至47.5%,年均增速1.13个点;未来五年目标达到51.5%,年均增长0.8个点——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高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似乎面临“减速”。个中原因何在?
“很多人进了城,但没有享受到市民待遇。人口的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专栏)说。未来几年,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若干“特殊因素”将会弱化。在城镇化速度相对降低的同时,大量农民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缺口将得到弥补,“人口城镇化”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推进。
城镇化率“降速”明显
51.5%的城镇化率意味着什么?在26日于上海举行的“'十二五’城镇化发展高层论坛”上,陈锡文说:这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将迎来一个拐点,城镇人口数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数。
不过,根据规划,我国在“十二五”末城镇化率将达到51.5%,较去年增加4个点,“降速”明显。原因何在?陈锡文说,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但也跟三个“低成本因素”有关。一是土地等资源成本过低,在目前体制下,部分地方政府能够出面强制性地获得低价的土地和其他资源,推进城镇化;二是可以用很低的成本获取劳动力,大量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他们不仅工资低,而且在就业的城市往往得不到足够的社会保障;三是在城镇化过程中,污染的排放代价非常低。
“而现在,我们正在逐步失去或改变这些被看做优势的'低成本推进’因素。”陈锡文说。
为何见不到“老农民工”
在上述论坛上,经济学家樊纲(专栏)提出的一个问题引发与会者深思:“为何城市里看不到老农民工?”
“我的孩子在城市没法读高中,只能回老家”“城市生活水平太高,这点养老金根本不够用”“城市看病太贵,报销比例太低”……这是记者和农民工交流时经常听到的话。
樊纲说:“过去城市对农民工说'欢迎大家来打工’,但是你们得回去养老、生孩子、看病,你家里还有一亩三分地。结果,城市里只有能打工的年轻农民工,而没有年老农民工。因为农民工没有城市化,从而过早地退出了劳动力市场。”
有观点认为,目前的城镇化率有“高估”之嫌。“严格来讲,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率可能要打个七五折,估计是35%-36%之间,”陈锡文说,“这不仅仅是对城镇化水平的估计问题,它也意味着我们未来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有些过去未了的事情现在必须认真补课做好”。
让进城农民真正融入城镇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黄守宏说:“'十二五’把城镇化速度确定为每年0.8%,低于许多人的预期。这里面有很重要的一个导向,就是要总结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偏差,提高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道路。”
让进城农民工成为“市民”,是城镇化“又好又快”的必然要求。“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来的是土地及物质形态的城镇化,高楼大厦起来了,城市面积扩大了,但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镇化当中。”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专栏)说,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市化的首要任务,这是下一步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他说,不过人口的城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首先要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于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也要改善对他们的公共服务,特别是要加强对他们权益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