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 破解中国车市的七年之痒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1-5-9 10:05:41  兰格钢铁
    事实上,对熟悉中国汽车的人来说,眼前的一切并不陌生。七年前,也就是2004年,中国汽车业也曾上演与眼下极为相似的一幕:销量从前年高速增长的37%自由落体跌至15.5%、库存大面积急剧上升、经销商遭遇空前压力,悲观情绪弥漫整个车市。

    此后,中国车市在2005年开始逐步复苏,并从2006年起,迎来了令人咋舌的持续高增长,2009年更是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然而,在享受了7年的“蜜月”之后,2011年的中国车市似乎坐上“时间机器”回到了2004年。恰如日常生活中的爱情,无法逃脱带有宿命色彩的“7年之痒”。

    望:世间万物皆因缘

    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厂商频繁召回、购置税鼓励政策退出、北京为缓堵而限车、通胀给消费施压、日本大地震波及车市、油价飙升至8元时代……诸多利空因素,让2011年开局的中国车市在纠结中艰难前行。

    作为汽车媒体人,我们急切地想知道,眼前的这种状况会持续多久?导致中国车市出现“七年之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与2004年的车市有何本质区别?它对未来中国车市的走向会产生何种影响?拐点是否就此来临?有哪些路径能帮助中国车市健康持续发展,避免出现如此的大起大落?

    或许,我们无法将所有的疑问一一解答,也无法将最好的结论完美呈现。为此,我们抛砖引玉导入这一话题,期待更多关心支持中国汽车产业的读者和业内人士,一起来关注、讨论、思考,从而找到一条理想的突围之路,最终破解“中国车市的7年之痒”,为下一个七年的腾飞出谋划策、指点迷津。

    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汽车销售同比增长8.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66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之大,创历史之最。受影响的不仅是北京、上海等一线限购城市,此前颇为看好的二、三线城市,从3月份起也陆续显疲态。

    “太热情了!”陈先生想买辆十万元左右的小车,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在各家4S店看车时,竟都被奉若上宾,享受到了非同寻常的热情接待。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陈先生自然不知,尽可能留住每一位有购车欲望的消费者,对于正遭遇车市“7年之痒”的经销商们,有多么重要。

    事实上,急剧增加的库存压力、日渐稀少的客流量和订单,已经让车商们不得不更加主动地出击了。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汽车销售同比增长8.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66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之大,创历史之最。受影响的不仅是北京、上海等一线限购城市,此前颇为看好的二、三线城市,从3月份起也陆续显疲态。

    市场疲软自主品牌最受伤

    1-4月份,无论合资、自主还是豪华车,销量几乎全线下滑,环比增幅呈明显的递减态势。

    一直在中国车市独领风骚的合资品牌也未能幸免。4月份,通用汽车在华销量年降5%至203,367辆,首次出现下滑。日产乘用车销量微降1.8%,福特(中国)4月份单月销量同比仅增长3%,至4.43万辆。但合资品牌的中高端车型仍然畅销,天籁、雅阁、别克等品牌都取得了不错的销量成绩。

    而在销售态势日渐疲软的车市中,最受伤的要属自主品牌。据了解,1-3月吉利在国内市场销售了105167辆车,同比下降了0.47%,比亚迪销售了111463辆车,同比下降了30.26%;江淮汽车4月份单月销量同比增长1.13%……在失去优惠政策后,本土车商在与跨国车商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业内人士表示,一季度尽管也有部分合资品牌销售情况较好,但其中包含了不少去年12月未能及时消化的销量定单,而随着二季度的到来,汽车市场将逐步呈现供给略大于需求的市场格局,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库存激增本地车商很揪心

    为真实了解成都车市的具体情况,上周,本报派出四路记者,分别走访了机场路、龙潭寺、羊西线、武侯大道汽车商圈,对自主、合资及豪华品牌进行了明察暗访。

    据记者调查,目前成都60%以上的车商,都存在着库存压力,且涉及的品牌更为广泛,除了自主品牌,进口车、合资品牌都有较大的库存量。从记者采集的数据显示,成都的200多家4S店,有100家库存较多。

    为了抓销量,经销商把期待放在了“五一”假期,但结果不尽人意。据记者调查,“五一”假期,车商拿出了实实在在的大手笔进行现金优惠,幅度最高达到数万元,而与经销商的期待相反,真正愿意下手的消费者并不多,五一车市并未出现预期中的消费小高峰。

    尽管业内人士表示去年井喷状态不可能一直持续,增幅出现回落是车市的理性回归,但面对连续四个月的销量压力,眼见着顾客减少、库存增多,车商们越来越揪心。

    记者何瑶实习生官尔佳玥

    本埠动态

    告急!压库资金几十亿

    成都车市下滑严重,压库过亿的4S店多达10余家

    在光环中一路走来的“私车第三城”成都,在今年打了一个大喷嚏。与去年的排队等车、加价提车相比,今年的成都车市只能用“惨淡”二字来形容,尤其是刚刚过去的3、4两个月,销量下滑严重,经销商的库存压力也开始逐渐加大。据调查,目前成都市场上压库资金过亿的4S店,已经达到了10余家。

    镜头1“销量冠军”也滞销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目前成都60%以上的车商,都存在着库存压力,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涉及的品牌更为广泛,成都的200多家4S店,有100家都存在库存严重问题。品牌方面,由于受到日本地震影响,日系车的库存量相对较少。

    与此同时,一些热门车型不再风光,与之前加价销售、排队等车的局面形成了强烈反差。羊西线某合资品牌4S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所销售的某款车型,曾经是该细分市场的销量冠军,但现在仅他们店,就有200台的库存量。他预计,成都地区该品牌的库存量在1000台以上。就记者收集到的最新数据来看,目前成都市场上压库资金过亿的4S店,已经达到了10余家。

    镜头2、8折!汽车也打折卖

    随着库存压力的加大,车商不得不想出各种办法来“消库”。车商现金优惠幅度最高达到数万元,并且提供零首付、零利息的按揭购车方式。一些车商更是下狠招——汽车论“折”卖。

    “不少车型虽然已是亏本销售,但消费者依然不买账。唉,真的很苦恼。”龙潭寺某汽车4S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库存压力太大,公司对旗下的部分车型采用零利润销售的模式,所有消费者买车时直接打8折。据了解,羊西线某豪华车品牌4S店,也针对旗下的部分车型,推出了8.5折销售的优惠。

    镜头3、一天没来一个顾客

    武侯大道某自主品牌销售经理苦着一张脸说:“最近生意'秋’得很,很多时候一天都没有一个顾客到店,更别说卖车。”据介绍,刚刚过去的3、4两月,店内的累计销量还不到60台,而去年的这个时候,每个月的销量都在100台左右。而该店的销售顾问张小姐则告诉记者,由于生意差,她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2000元,除去房租、生活费、通讯费、交通费,现在已是“入不敷出”,成为了真正的“月光族”。张小姐表示,如果汽车市场5月还是没有好转,她就准备辞职,先回老家休息一段时间,等市场情况有所好转,再找家4S店上班。

    记者张海军

    连线老总

    [自主品牌]到店量下降一半多

    四川黄龙力帆汽车总经理冯凌

    最近到店量下降了一半多,厂家的任务多半完不成了。但由于长久以来客户关系维护得好,老客户带新客户来购车的比较多,所以同比去年一季度还上涨了8%左右,基本令人满意。库存压力有点大,但尚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促销活动的力度。

    [合资品牌]销量下滑或将贯穿全年

    明嘉标致总经理刘东兵

    去年东标408推出之后,307销量的下滑对整个销售情况来说都是有影响的。对今年1、2月的影响较明显,3月有所回升,4月本想大干一场,结果旺季不旺。现在看来1、2月份的淡季有可能贯

    穿全年。目前库存和销售比例到达2.5:1。去年销售人员一个月能卖18-20台车,现在只相当于当时的一半,所以我们对销售人员进行了优化整合。本周末和下周末,店内还将举行促销活动。

    [豪华品牌]平稳中增长

    宝悦宝马总经理赖翼

    我们宝悦宝马4月份的销量是平稳中有所增长的,位于羊西线的宝马旗舰店也是4月刚开业,加上我们货源充足,所以整个销售情况还是不错的。

    现在,宝悦店属于正常库存。而且对消费者来说属于一年一度盛会的BMW3行动也即将开始,该活动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很大,因为获得分站赛冠军就可获得到国外比赛的机会。我们也十分看好该活动带来的成交量。

    从去年一季度高达70%以上的增幅,一下子降到8.1%;从去年4月份闹车荒,到今年的大量库存积压,如果不是耳闻目睹,或许没有人会相信这一切。

    “其实之前也预计到今年车市会有所下滑,但没有想到冷却得这么快!”面对突然“变天”的市场,一位4S店老总显得有些迷茫和困惑。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中国车市出现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车市不得不承受突如其来的市场洗礼?

    A、非理性增长导致问题集中爆发

    “每年50%的超高速增长,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能源、交通、环境等都是无法承受的。可以说,只要这种非理性的不正常的增长出现,那么迟早有一天,市场会给你一个苦头吃,让你修正自己的行为。”在

    连线采访知名汽车分析师贾新光时,他很有点痛心疾首地对记者说。

    产能过度扩张,也是导致库存和产业压力过大的原因。贾新光认为:“2009年车市井喷,导致不少汽车企业头脑发热,快速扩张产能,现在看来,未来消化这些产能会有一定问题。”有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全国建成投产的汽车总产销规模将超过2000万辆。产能快速增加,但市场消化能力并没有因此出现增加,甚至在减少。

    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卖不出去的车辆只好堆在渠道,成为经销商的库存。“良性的增长应该是与GDP增速相适应的,一季度8.1%,很正常的增速。如果还期望每年都以50%的速度狂飙,恐怕不现实,也不符合规律。”贾新光说。

    B、利好政策退市微车及小排量车型受重创

    从2009年开始实施的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和小排量购置税减免政策,曾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汽车市场,尤以微车和1.6L及以下排量车型最为受益。尽管2010年购置税减免政策一度减半,但随后的节能车型补贴政策,仍起到了同样的政策效果。

    而进入2011年,随着上述政策的一一收回,那些受惠车型的市场销售业绩每况愈下。一季度的销售数据表明,曾被誉为黄金排量的1.6L车型销量开始下滑,而连年高速增长的微车销量更是大幅下挫,导致市场出现较大幅度萎缩,从而影响了中国车市整体增速。

    另一方面,在前两年利好政策刺激下,本来持币待购的消费者提前进入消费期,潜在购买力被提前释放,也是导致今年车市疲软的因素之一。

    C、通胀高企击退百姓消费信心

    今年以来,通胀已成为民众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从2010年底至今,央行开始通过加息和提高商业银行准备金率,来抑制通胀势头。尽管如此,目前国内通胀压力依旧,物价仍处在相对高位,民众日常生活支出明显增加,收入增幅却相对

    较小,消费者不得不量入为出,减少在非必需品上的支出,对于购买汽车这样的消费行为,更会慎之又慎。

    与此同时,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也处在相对弱势,经济增速开始放缓,民众对未来收入增长缺乏足够信心;因房产泡沫引发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正在发生作用,一些房地产投资者担心由此引发财富缩水,导致消费信心不足;低迷的中国股市,也让老百姓难得有心情去逛车市。

    D、高油价压抑市场刚性需求

    目前,燃油价格处在历史高位,97号汽油已经突破8元大关。从国际形势以及市场需求方面看,未来油价还将继续上升,甚至有人预测,97号汽油年内或将突破10元关口。无论是现实的油价以及对未来油价预期,都不可避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此外,这两年,用车成本不断上升是很多车主的切身感受。从油价、配件、停车、洗车甚至工时费,凡与车沾边的消费,无一例外地都在涨价,造成车主用车成本的大幅飙升,很多有车族因此减少了用车,而一些想买车的人则变得迟疑起来,担心自己买得起车却用不起。

    E、交通压力车市瓶颈难以突破

    在我们兴致勃勃地宣布进入“汽车时代”的同时,巨大的交通压力也让我们同时跨进了“塞车时代”。塞车、停车难,给车主带来苦恼,也影响了人们购车的信心和热情。于是,一些城市开始出台限制机动车辆销售措施。

    与上海市出台以价格调节销量的措施不同,今年1月,北京市出台更为严格的限牌购车措施,使得一季度北京市场汽车销量大幅下降。据了解,一季度北京市汽车销售9.3万辆,同比下降67.1%。其中新车6.1万辆,下降65.5%,旧车3.2万辆,下降69.8%,机动车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据估计,北京市因限购政策,汽车销售额将减少600亿元至1000亿元。有报道称,未来一两年内,广州、深圳、成都、杭州等一、二线城市也将开闸限堵。

    除了城市的交通压力,尾气污染、噪音污染、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环境压力,也会影响到汽车消费。目前低碳已是趋势,国内多个城市开始限制汽车的增长和使用,成都“限车”政策也正在酝酿中,未来汽车市场或许面临更大变数。

    记者郑明

    行家分析:中国车市的低迷将持续半年

    ●《汽车公社》总编辑卫金桥

    今年车市会出现比较大的调整,“七年之痒”这个点很有意思。我认为导致车市转冷的关键因素有三个:第一,今年整个经济形势向下调整,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信心,这和宏观经济因素有很大关系。第二,日本大地震对生产系统和零部件供应链影响很大。目前就我了解,日系车、大众系将减产30%以上。如果按平均20%的减产来算,第二季度损失的产能会在150万辆-180万辆。开始时没想到会有这么严重,现在看来日本地震的影响已经凸显出来。第

    三,政策的使用是把双刃剑。去年、前年,由于购置税优惠、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汽车下乡政策的刺激,导致过度消费、提前消费。今年政策一取消,受影响最严重的就是微车。1-4月微车已经出现负增长现象。

    中国车市这样一种低迷的状态可能还要持续半年,也就是说对今年4-10月的影响会比较大。但汽车整体的消费动力还在,沿海地区稳步增长,中西部地区则还有大量购买力有待释放。

    经济型车消费者不敢轻易下手

    ●资深汽车分析师苏辉

    经济增速放缓、通货膨胀压力居高不下,令许多经济型车消费者根本不敢买车。这一部分消费者一般属工薪阶层,日益高涨的生活成本、用车成本已超过了他们的承载能力。举例来说,我前段时间去北京儿童医院,车停了五个小时,共花了80多元。另一方面,油价似乎也还有继续上涨的势头。普通民众怎么能承受这样的消费?而经济型车占据了整个车市销量的大头。

    与此相反的是豪华车的热销,拿北京来说,现在是越贵的车越好卖。宏观经济不好,股市、楼市都缺乏投资机会,因此经济实力强的消费者转向汽车消费。

    与其去探究是否拐点来临,不如练就提前预见风险的眼力、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综合多位行业专家的观点,我们为正在经历“七年之痒”的车市找寻出4条突围路径。

    今年1-4月车市不尽如人意的表现,让汽车厂家和车商们对未来车市的走向充满担忧。2011年,果真是中国车市转入下行通道的拐点吗?未来车市是否能找到行之有效的突围路径呢?记者认为,对于汽车厂家和经销商而言,与其去探究是否拐点来临,不如练就提前预见风险的眼力、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在此,记者综合多位行业专家的观点,为正在经历“七年之痒”的车市找寻出4条突围路径——

    突围路径1

    防恶性竞争车商扩张须谨慎

    尽管中国车市在去年依旧延续了红火,但车市的“火”已经没有2009年燃得大了。汽车厂家为了提高市占率和产销量,在不停地发展品牌网络;经销商则似乎迎合了厂家的胃口,认为这块市场的蛋糕仍然很大,纷纷圈地扩网。这样一来,不仅造成了竞品之间的恶性竞争,也造成了同品牌车商之间的恶性竞争。

    此外,一些车商为了一味强调“集团化”,在品牌结构定位上模糊不清,组建了杂牌军团,而一些品牌在车市上的表现其实很弱。在未来更加激烈的车市竞争环境中,如果汽车厂家和车商一味地扩网、扩集团,会造成集体无意识、把车市泡沫共同吹大的恶果。

    点评:只有谨慎的扩张,才能经得住车市风险的考验,而这也是突围车市的首要路径。

    突围路径2

    为做大做强厂家兼并重组要趁早

    从全球汽车巨头的发展史来看,车企要想做强做大,大多经历过阵痛而后破茧成蝶的过程。对于不断加剧的产能过剩风险,兼并重组将成为汽车行业的热门话题。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认为,我国汽车企业管理水平已有重大提高,企业能合理安排产能建设,“有预测称,2015年,我国汽车产能将超过3000万辆。而我们认为2015年我国汽车市场需求将达2500万辆,所以3000万辆的产能并不算多。对于年产销增速为20%的市场,产能应有30%的富余。对此,希望外界对我国汽车市场有一个正确、动态的看法。”就在国家政策明确国内车企“四大”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兼并重组的时候,以新疆广汇为首的汽车经销商巨头也明显加大了兼并、扩张的步伐。

    点评:从车市发展趋势看,谁越早选择了兼并重组或转型的道路,谁就会越早找到一条车市突围之路。

    突围路径3

    做自我调整修炼内功应对竞争

    面对车市的变化,企业纷纷意识到该是进行自身调整的时候了。在市场整体放缓之际,各企业也开始了深

    耕市场之路。一方面,本土企业寻求突破,比如奇瑞在遇到品牌和技术的“天花板”之后,迫切需要外力来拉自己一把,所以当斯巴鲁抛出合资的橄榄枝时,奇瑞义无反顾地表现出极大的诚意。同时,本土企业把海外市场作为战略延伸和推进的一个方向,也在今年越来越清晰。

    合资企业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上海车展上包括理念S1在内的合资自主车型的出现,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这充分体现出合资企业中外双方在技术获取和输出方面的博弈。

    另外,还有一部分外资企业则更加侧重品牌塑造,比如宝马斥资数千万启动“BMW之悦”品牌战略;北京现代隆重推出八代索纳塔,以填补企业在中高级市场的空缺,提高企业整体定位;“南北合作”之后强势打造的

    MG……

    点评:面对车市的种种困境,车企应放缓脚步,进行内功修炼应对市场竞争。

    突围路径4

    看清楚趋势大力发展新能源车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车展上,无论是国内车企还是国际汽车巨头,都纷纷亮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招牌车型,并带来了最新的新能源技术,为中国车市的消费者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未来汽车画卷。

    2010年,我国正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2010年6月1日起,国

    家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

    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业内人士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正式迈入产业化发展阶段,而在2016-2020年,我国将进一步普及新能源汽车、多能源混合动力车,插电式电动轿车,氢燃料电池轿车将逐步进入普通家庭。

    点评:对于各大汽车厂家和车商来说,谁能提前谋划,谁就能抢占未来车市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车市竞争中找到新的突围之路。

    记者马黎明

    |行家建言|充分利用现有的市场基础

    ●汽车营销专家向寒松

    此前,北京限牌令刚一出台,“一半的经销商会死掉”的预言就在业界传开,但现在看来,绝大多数车商已然存活下来。这种现象值得研究,也值得借鉴。实际上,北京市的汽车保有量就足以养活不少车商。成都也是一样。

    截止到去年9月中旬,成都市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240万辆,试想,只要有10%的车主考虑置换,那么,将拥

    有24万辆的新车销量。同时,经销商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市场基础,继续做好售后服务等工作,巩固这些赢利点。此外,二手车延伸服务等也将成为车市的新增长点。

    吃一嘴就跑还是做长久生意?

    ●《新京报》汽车周刊主编何醒言

    过去两年的急速井喷提高了厂家、经销商对汽车销量的心理预期,其实,40%甚至50%的增长是非理性的,

    现在一旦降下来,突然就觉得不能适应了。但目前车市已进入必然调整的

    时期,不要期望永远处在井喷状态。

    经销商的焦虑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投入了真金白银在建店。但全体车商急速扩张建店,显然有失理性。有的经销商看到汽车行业火,就立刻投资希望一两年就能回本,只为赚快钱。

    真正想在汽车行业长久发展的经销商,不单看重销量,更多的投入在后期服务、客户维护中,使经销店整体价值最大化。所以,不是建不建店的问题,而是建了店能做多久的问题,主要还是看心态。

    抓好员工和客户的满意度

    ●明嘉现代市场经理张玉东

    市场不会永远一帆风顺,那样的话,也非常不利于车企提升各自的营销和服务水平。

    作为经销商,我们将利用此轮市场调整期,做好蓄势,比如抓好企业内部的员工满意度和我们的客户满意度,与返利直接挂钩。售后服务市场将是长期内最大的蛋糕,因此,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地牢牢占稳这块市场。

    (华西都市报)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望闻问切 破解中国车市的七年之痒
  • 五一车市成交减少 车市淡季可能提前
  • 印度汽车市场主要车企4月份销量增长放缓
  • 4月美国车市销量增长18% 节能车型领涨
  • 二手车换购唤醒京城车市 以旧换新量递增
  • 丰田示好中国 全球第一车企移位第一车市
  • 石钢钢材挺进国际高端汽车市场
  • 房地产投资转移向西部地区 催热泵车市场
  • 成交量同比下滑20% 五一前车市未现火爆
  • 从上海车展透视中国汽车市场成长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