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中国汽车业“产能过剩”的争论再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国内汽车销量增幅仅为5.95%,与去年同期超过60%的增速相比,下滑趋势十分明显。
一边是市场需求加速萎缩,另一边则是国内各大车企去年抛出的不同程度的扩产计划。不仅是大众、通用、福特、日产、现代起亚和本田等外资巨头,长安、一汽、上汽、长城、华晨、吉利等国内汽车企业也都对融资扩产跃跃欲试。
昨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就产能规划问题采访国内汽车企业时发现,市场上紧俏车型的产能依旧紧张,相关企业的排产仍然吃紧,相反一些自主品牌,尤其是微车企业,出现了排产不足的情况。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并不赞同“产能过剩”的说法,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汽车行业仍然面临产能不足的瓶颈。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0年全行业的生产能力是1780万辆,但最终生产了1826万辆汽车。大部分工厂加班加点,包括合资和自主品牌的企业,所以2010年是产能不足的一年。
“业内对产能问题的担忧实际是对投资过热的担心。”董扬进一步分析,大企业集团的投资并未过热,而是部分地方政府有投资过热的冲动,“大企业的投资是符合规律的,从历史上看,过去十年,汽车产销平均年增长率是24%,即每五年市场增加两倍,而大企业集团“十二五”期间的规划是仅增加一倍,可以说规划并没有脱离实际。”
元富证券分析师颜笠赟则认为,地方政府“十二五”期间汽车产能规划合计高达5292万辆,高出发改委统计汽车行业的产能规划69.4%之多,说明汽车产业长期产能过剩前景基本明朗。
“如果上述产能规划全部按期达产,那么在城镇道路交通状况没有显著改善的条件下,最悲观的预期是到2020年,这些新增产能都无法完全被市场消化。”颜笠赟指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地方政府在此轮汽车产能扩张进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由于汽车产业对地方GDP增长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地方政府具备较强的动力推动整车生产项目。
究其根源,地方政府投资过热的冲动源自在生产端收税。“如果把税收调整到消费端,地方政府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扩大市场和消费上,这样投资过热和内需不足都将得到治理,一举两得。”(第一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