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对交投集团副总工程师尹浩辉访谈,对其中一些说法,桥梁隧道设计专家、前广州市政协副主席黎宝松表示有待商榷,认为丫髻沙钢构大桥多病,最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桥面结构比较薄弱;二是后期管理不当。
尹浩辉:丫髻沙大桥主桥是钢结构为主,“同样是一个点受伤,丫髻沙的钢结构被撕开一道口子之后,就像纸一样很容易带动周边结构的连锁反应;而混凝土结构则不容易有这个后患”。
黎宝松:钢结构桥桥梁并非天生就比混凝土桥桥梁要脆弱,钢结构完全可以做得很牢固,只要是设计建造得好,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丫髻沙大桥多病,据了解,主要是因为桥面整体结构比较薄弱,所以不能说钢结构桥梁就更容易“受伤”。
其实,早在2008年,黎宝松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便表示:丫髻沙大桥属组合式桥梁,这类桥梁与江湾大桥、海印桥等相比,其桥面系整体性和刚性相对较差,承载潜力也较低,载重车多的话,桥的震动非常厉害。丫髻沙大桥已不堪重负,“当务之急是马上管住超载车继续过桥”,否则丫髻沙大桥还路于民的一天就可能遥不可及,甚至“夭折”在超载车轮下。
尹浩辉:我国桥梁的设计承载能力仅为美英的68%和60%。
黎宝松:关于荷载标准,说中国比欧美要差不合适。中国的桥梁规范荷载标准其实和欧美差不多,只不过是表达形式不大相同,荷载效应基本一样。所以不能说中国标准就比外国标准低级。过去广州建造桥梁的时候,都参考了苏联、欧美标准,所以关键还是后期的管理问题,比如说限制超载不得力、桥梁养护不到位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