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有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船用配套设备本土化装船率的总体水平约为40%(其中三大主流船型船用配套设备本土化装船率为49.67%),不仅与日本98%、韩国90%的国产化船用设备装船率水平相距甚远,而且离《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所要求的目标也有不小的距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并不值得夸耀的数据,可能还由于统计口径的原因而存在某种程度的“水分”。
据业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反映,我国在统计船用配套设备本土化装船率时,并没有以“设备”本身为标准进行严格的区分。所谓船用配套设备,应该是指船用主机、辅机、甲板机械、舱室机械、防污染系统、操纵系统、通信导航系统等,而船用铁舾件、舱口盖等产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船用配套设备。但是,我国在统计船用配套设备本土化装船率时,往往根据各地船舶工业主管部门上报的地方船舶配套业产值占造船生产总值的比率来进行计算,如此就造成了一种船用配套设备本土化装船率较高的假象。而事实上,配套业产值比率与配套设备本土化装船率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据了解,各地在统计船舶配套业产值时,为了使业绩更“好看”,总是将船用铁舾件、舱口盖等产品的产值都计入配套业产值,有的还将船舶分段的产值也一并计入,甚至不加区分地将船厂分包出去的所有业务都计入配套业产值。据某重点造船地区的船舶工业主管部门人士透露,他们统计的船舶配套业产值基本是来自船用铁舾件、舱口盖、船舶分段等产品。这样看来,配套业产值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船用设备的产值。
更进一步看,就是我国船配产业的发展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因为,按照“本土化”的概念,在各地的外资和合资船配企业的产值也被一并纳入地方船舶配套业产值之列,如果将这部分产值剔出,我们真正的国产化船用设备所占的比例更是低得可怜。
按照《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0年,我国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配套设备装船率(按价值计算)要达到 60%,到2015年则要达到80%以上。2009年出台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提出,到2011年,三大主流船型本土生产的船用配套设备平均装船率要达到65%以上。从目前来看,2010年的目标并未实现,要想实现2011年和2015年的更高目标,难度就更大了。更令人担忧的是,上述现象似乎告诉人们,我国目前仅仅40%的船用配套设备本土化装船率都有“虚高”之嫌。面对外资船配企业在华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我国船配业与它们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如果再不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就有被进一步拉大差距的可能,实现两个《规划》提出的目标就会成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