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在深圳出席员工联欢晚会时对媒体表示,富士康三年内引入100万台工业机器人,未来富士康将增加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数量,以完成简单重复的工作,取代工人。
工业机器人总体上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有利于减轻企业因劳动成本的高企而形成的巨大压力。但对于劳动者而言,不必惊慌也不必大惊小怪,而应以一种理性的心态来对待。机器人进入企业生产流水线,淘汰的是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这些缺乏一技之长的员工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就显得格外突出,这就要求员工必须参加各式各样的岗位培训,把自己的劳动技能提高到适应企业使用技工的要求,这种“倒逼”所带来的效应是让一部分不肯学技术的员工打消等待与观望的情绪,不被企业中出现的“用工荒”迷惑了双眼。
富士康生产线上引用机器人,表面上看只限于生产组织方式转变,但其实质却系地道的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而地方政府往往很少敏感触及到企业这根神经,仍旧单靠抑或继续过度依赖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来吸引沿海产业向内地落户的发展思路,这种“慢一拍”的工作思路正面临“富士康”的挑战,在这种新挑战面前,内地无限度“优惠招商”曾经带来的发展“时空”正在变“短”和变“窄”。
富士康用工之变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复杂的、综合性的,对于加快中国企业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转型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将改变“中国制造”依靠传统劳动密集型来维系的落后印象,对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迈进意义非凡。、
(北京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