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未过,但曙光已现。
波及千家的铅酸蓄电池企业停产整顿潮中,已有部分企业通过了整改验收,恢复了生产。
在九部委严厉整治,地方政府彻底排查的同时,该行业准入条件的制定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预计不久将会发布。
据悉,该准入条件从工艺、装备、技术等方面,对新建项目和现有项目提出了明确要求。届时,大部分技术落后、环保难以达标的中小企业将被淘汰。
整改积极推进
去年以来,由铅酸蓄电池企业引发的几起血铅超标事件,使得一直都因铅污染而遭受口诛笔伐的铅酸蓄电池产业,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今年3月28日,国家环保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部署开展2011年全面整治铅酸蓄电池行业环境污染的专项行动,要求对铅酸蓄电池全行业进行彻底排查。
5月18日,环保部再度发布《关于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未依法落实防护距离的,应立即责令停止生产,限期整改”,并提出了“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或达不到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的,一律停止建设”等“四个一律”。
按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的话说,“将用最严厉的手段来全面整治铅蓄电池行业、铅再生行业,努力遏制铅污染事故多发的态势”。
根据部署,一些地方政府全面开展了铅污染整治,对大批铅酸蓄电池企业实施了停产整顿和关闭,其范围覆盖了浙江、广东、安徽、福建、江苏、河南、湖北、山东等全国主要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区域。在浙江省,有95%以上的铅酸蓄电池企业被叫停整顿。
8月2日,环保部发布消息称,截至2011年7月底,全国共排查铅蓄电池企业1930家,其中,取缔关闭583家、停产整治405家、停产610家;另有252家企业在生产,80家在建。
据悉,在铅酸蓄电池企业主要集中区之一的浙江,按照“提升一批、搬迁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该省环保厅印发了《浙江省铅酸电池行业污染综合整治验收规程》和《浙江省铅酸蓄电池行业污染综合整治验收标准》,“主要围绕选址、技术装备、环保设施、污染防治措施、综合管理等进行了整治验收。”浙江省蓄电池行业协会秘书长姚令春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
他介绍说,企业完成整治后,由发改、经信、环保、卫生、安监等相关部门联合进行检查或专项验收。之后,企业要试生产3个月,并由当地相关职能部门对排污、职业卫生、安全生产等进行验收监测或评估,验收合格后还要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示5天,无异议的才算是通过验收。“而未通过核查的,则要继续停产、整改。”
“目前,浙江省有20多家铅酸蓄电池企业通过整改恢复了生产。”姚令春说,“长兴县的61家铅酸蓄电池企业中,有7家恢复了生产。”
“整改的内容非常严格,”浙江一大型企业集团的内部人士日前向记者透露说,“公司可谓是全力以赴,已投入了几千万元,目前已基本完成整改。”
准入标准将出
在铅酸蓄电池企业积极整改的同时,行业准入标准的制定也在稳步推进。
受工信部委托,今年6月起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铅酸蓄电池分会着手起草《铅酸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在日前于包头召开的全国铅酸蓄电池标准化委员会标准峰会上,近百家铅酸蓄电池企业齐聚一室,充分讨论了该《准入条件》以及铅酸蓄电池行业清洁化生产标准和国家《产业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有关术语等。
据悉,目前该《准入条件》讨论稿已经在广泛征求意见后,形成了报批稿报送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司。
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投资政策相对宽松,且产业门槛比较低,大量低水平的中小蓄电池企业纷纷涌现,致使该行业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发展良莠不齐,部分企业环保问题突出,如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环保设施管理不善、生产设备落后、职业卫生防护距离不到位等。
对此,环保部在联合督查后也曾表示,各地铅蓄电池企业仍存在规划布局凌乱、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工艺技术水平不高、污染防治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在业内看来,《准入条件》的出台,能够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污染治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据悉,该《准入条件》对新建项目从总量控制、产业布局、技术装备、环境保护以及安全与职业卫生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新增产能应与淘汰产能加市场增量等量置换,新建项目选址“应在依法批准设立的工业园区相应的功能区内”等。
事实上,较之分散设厂、四处布点,将相关企业集中在一起“圈养”,更有利于政府监管和污染的防控、治理。据悉,在严格的环保整治下,有一批企业选择了产业的战略转移,比如到内蒙古、河南、山东、江西等能够满足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地区新建企业。如日前绍兴汇同蓄电池有限公司与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新型工业园区管委会签约,将在当地投资建设蓄电池和铅回收项目。
“战略转移是铅酸蓄电池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一业内专家告诉本报记者说,“要谨防污染转移,应借助产业转移,淘汰工艺落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提高行业的环保水平。”
而为了限制低水平、低技术含量的项目建设,提高行业的整体工艺水平和行业的准入门槛,《准入条件》还对新建项目的工艺技术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目前,我国有铅酸蓄电池企业近2000家,其中获得生产许可证的有1450家,其余约600家都是生产和环保条件不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小型作坊式企业。而在持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中,只有不足300家是年产值超亿元的中大型企业,其余的1200家都是以手工作业为主的低端企业,很多都存在环评手续不健全,环保设施简陋且运行不到位等问题。
因此,对现有企业,《准入条件》要求其应依法取得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和开展环境影响后环评,并要求其在1年内采用自动配酸、自动分板、刷板以及自动烧焊或自动铸焊等先进技术,同时确定了现有项目的改扩建均应采用节能减排的内化技术。
“这些要求,将促进现有企业加快投资进行技术改造,提升先进产能规模。而资金不雄厚、技术不先进、环保难以达标的一部分企业届时将主动退出行业。”一参与标准制定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说。
采访中,本报记者还独家获悉,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正在筹备铅酸蓄电池企业环保技术鉴定试点工作,届时将邀请环保部、工信部等相关部门的环保专家、行业技术专家参予指导试点工作,充分验证《准入条件》所提出的工艺、技术、装备、职业卫生、安全等要求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关报道:铅酸蓄电池回收率高达98%以上
作为化学与物理电源中惟一能实现可持续循环的能源产品,铅酸蓄电池的再生率可达到98%以上,而这是其他电池所无法比拟的。
时至今日,铅酸蓄电池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凭借价格低廉、技术成熟可靠、安全性较高以及高回收率等,该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汽车、轮船、航空、电力、军用、通信、银行等,几乎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二次电源中,其市场份额已达80%以上。
而随着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自然能的开发利用,铅酸蓄电池产业还将面临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在全国约2000家生产企业中,有上市公司12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50余家。“十一五”期间,该产业年均增长率为16%,去年其工业总产值已达到1400亿元,占世界铅酸蓄电池总产值的33%,直接出口额25亿美元。
随着技术工艺、生产设备和环保设施的更新换代,近五年来,这一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已走向了半自动化、自动化生产,部分企业也拥有了完全能与国际接轨的技术和设备。据了解,到2010年底,国内已有十多家企业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拉网和连铸连轧生产装备。
可以说,目前主流的铅酸蓄电池企业已基本或初步具备了对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进行控制与治理的设备设施与条件,基本满足环保达标的排放。
而我国铅酸蓄电池的产品技术水平也已普遍接近国际先进工业国家,其中,以我国的自主创新型产品———电动自行车蓄电池为代表的深循环动力电池制造技术,在某些方面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