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现代货箱码头安排小船在大泊位边装卸
大公报8月16日讯香港港口发展局昨日公布单月货量,7月份录得货柜吞吐量212.8万箱,同比上升2.8%,比6月份负增长有所好转。今年头七个月货柜量录得1393.1万箱,同比上升3.3%。据业内人士认为,欧美经济风雨飘摇,消费市场萎缩,是贸易趋弱的主要原因,令本港贸易订单减少,以致旺季不旺,低货量增长将形成长期现象。
数据显示,7月葵青港区货量是155.8万箱,同比升2.8%,中流作业及内河船运的箱量57万箱,同比升2.7%,两组数字都比6月份要好,显示旺季以来,码头运作一如预期繁忙,其中前者7月与6月环比,净增11.6万箱,以致整个7月份箱量录得212.8万箱,是头七个月第二大单月货量。
进出口箱量颇平均
统计今年头七个月,葵青港区货量1010.7万箱,中流作业、内河船运箱量报382.3万箱,合共录得1393.1万箱,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2.9%,4.6%和3.3%。
另外,港口发展局发表葵青港区货柜单月和头7个月重、吉箱变化统计。在进口方面,7月份录得重箱136.7万箱,吉箱19.1万箱,合共155.8万箱,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2%、8.7%和2.8%。吉箱变幅大于重箱,其中一个原因是入口箱多达13.1万箱,出口吉箱只有6万箱,说明船公司重视货运旺季本港箱量出口,因此,提早调度吉箱来港以准备载货,但统计显示,7月份进出口箱颇为平均,分别是77.2万和78.5万箱,分别比上年同期升4.3%和1.3%。
内河船来港量跌4.9%
基于7月份箱量公布,葵青港区今年头七个月重箱量890.8万箱,吉箱119.9万箱,合共是1010.7万箱,分别比上年同期升1.9%、10.4%和2.9%。吉箱总量升幅达两位数,情况恰恰反映旺季备用吉箱在本地港口是充足的,问题是否有如此多的货量。另外,今年头七个月入口箱报505.8万箱,出口箱是504.9万箱,分别比去年同期升5.2%和0.6%,反映入口箱变幅大于出口箱的变幅。
据海事处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抵港内河船在42713船次,平均每月在7119船次,比上年同期跌4.9%,船吨录得4677万吨,同比上升3.9%,说明近年来港的内河船数量在减少但吨位在增加,反映内河船船型已提高新档次,向标准化迈进。
据他们表示,由今年5月份开始,本地码头出现小船(主要是内河船)对本港码头卸货需求增加,但码头装卸作业未能完全适应这种需求,以致出现小船压港情况,是近年来香港港口运作上一种罕见现象。
葵青港区箱量今年新高
这些内河船来港都有同一规律,大部分船是凌晨在珠三角内河码头启航,清晨到达香港的码头,出现大量大型船在差不多时间到达目的港卸货,以致码头营运商未能在短时间内应付大量到港的小船,难以应付,引起内河船营商的鼓噪和焦急,几经交涉和调整,目前,该问题还未完善解决。
据业内人士对今年头七个月的港口货物吞吐量表现,有一种新的讲法,认为是在“骂声”中录下的高纪录数字。航商的看法认为,若在“骂声”中香港葵青港区能录得单月份155.8万箱,创下今年以来单月最高吞吐量,这已经可以说是码头生產能力的一个极限。他们认为,未来三个月(8至10月)是旺季高峰期,内河船营运商已经透彻了解到香港港口的生產能力。“骂声”中营运现象不会重复,他们会选择自动离去,改投珠三角地区其他港口及码头,而最大可能得益者是深圳大铲湾(1期)货柜码头,原因是该码头產能十分充裕,加上后勤用地辽阔,足够吸纳这些在港无法装卸的内河船改用大铲湾码头。
对于今年旺季不旺,淡季更淡的前景预测,航商都变得审慎,表示对旺季高峰期会否提前结束抱著观望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