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委书记钟利贵日前表示,发展工业,九江152公里的长江岸线,是最宝贵的资源,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九江必须重新认识沿江,紧紧依托沿江,全力决战沿江。
钟利贵同时指出,沿江岸线寸土寸金,必须把岸线资源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优势,吸引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合理确定岸线功能定位,全面清理岸线资源,对乱占滥用、批而不用或不符合规划的涉岸项目坚决收回;完善岸线审批制度,提高岸线使用门槛,实行岸线有偿使用,搞好岸线经营。
打造四大工业板块
在近日召开的九江市第十次党代会上,钟利贵指出,工业决定实力,决定地位,决定未来。要壮大经济实力,最根本的途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展工业。没有工业做大做强,“进位赶超”就是一句空话。为此,九江市今后五年(“十二五”)必须把做大做强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做到各方力量向工业集中、各种要素向工业聚集、各项服务向工业聚焦,打一场主攻工业的攻坚战。
钟利贵认为,今后五年要打好主攻工业的攻坚战,关键要推进沿江大开发,决战沿江大工业。他说,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大江大河两岸往往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生长点,不少国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流域的文明史。长江水运运量大、成本低,沿江区域非常适合发展大工业。九江152公里的长江岸线,是最宝贵的发展资源、最大的竞争优势,是“金饭碗”。在今后的发展中,九江必须重新认识沿江,紧紧依托沿江,全力决战沿江。
通过建设好沿江平台、加大项目落户力度,增强沿江区域的承载力和带动力,把沿江区域建成开放的主阵地、项目的密集区、工业的增长极,使沿江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0亿元。
完善沿江产业规划,注重大工业的集聚,打造码头-赤湖、湖口-彭泽、城东港区、城西港区四大工业板块。加快沿江码头资源整合,优化港区功能配置,在湖口、彭泽、瑞昌、九江县等重要节点规划建设综合性码头,鼓励建设公用码头,从严控制专用码头和临时码头。加强交通、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长江二桥、彭湖大道、赤码大道、城西铁路专线的建设,打通沿江快速连接线,完善沿江区域路网。建设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可靠稳定的供电体系、安全完善的供排水和防洪体系。
搞好物流规划与城区、港区、园区、口岸规划的衔接,抓好一批货物仓储、专线铁路、专用管网建设。大力培育航运船队和物流企业,增强航运实力,使九江港口通过能力达到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0万标箱以上,打造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区域物流中心。充分利用岸线资源招引项目。
构建“T型工业走廊”
钟利贵表示,昌九工业走廊通过多年的发展,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工业园区布局密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工业规模。随着沿江开发的推进,必须把昌九优势和沿江优势有效结合起来,实行“江路联动”,构建“T型工业走廊”,把昌九走廊建设成园区各具特色、产业配套升级、相关县(市、区)相向发展的工业承载区。重点推动共青城-德安、永修-南昌桑海、沙河-九江开发区相向发展。在规划布局上互相衔接、在基础建设上互相对接、在产业发展上互相配套,促进资源共享,形成规模效应。
大力推进昌九产业升级,解决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等问题,注重引进优势产业的上下游配套项目。支持永修县依托有机硅做大产业规模;加快发展共青城的电子、电器、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推进德安县在纺织服装、矿产开发等方面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九江县发挥沿路、沿江“双优势”,发展冶金建材、新型材料等产业;把永修、共青城、德安、九江县、九江开发区打造成昌九工业走廊的重要支点。
培育超千亿工业园区
加大园区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着力整合园区资源,通过扩容、提质,提高园区单位面积投资强度,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集约化水平,使之成为工业发展的“火车头”。
搞好园区功能配套,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解决企业生产、生活、生根的问题。通过几年的努力,培育3个超1000亿元的工业园区,4个超500亿元的工业园区,其它工业园区在全省排位上升。继续在政策、融资、人才等方面支持九江开发区加快发展。
推进企业做大、产业集聚,打造百亿企业、千亿产业。紧紧依托现有的发展基础,推进产业招商,重点培育石化、钢铁、有色冶金、纺织服装、汽车船舶、电子信息、新能源、非金属新材料、节能电器、绿色食品十大产业集群。推进石化油品质量升级改造项目,使加工能力达到800万~1000万吨;加快湖口金砂湾钢铁基地的建设,使产能达到1000万吨;加速旭阳雷迪扩能,使产值达到400亿元,打造九江“光伏航母”;促使亚东水泥扩能项目尽早竣工,使产能达到1400万吨;加快推进星火有机硅70万吨扩建项目,建成全球最大有机硅生产基地;积极推进巨石玻纤35万吨扩能升级项目,建设全国玻纤产业基地;抓住昌河汽车重组的发展契机,力争五年内形成20万辆汽车、3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规模。推进投资600亿元的彭泽核电、300亿元的神华煤电、50亿元的铅锌冶炼、50亿元的镍粒合金、100亿元的理文造纸、60亿元的理文化工、80亿元的共晶光伏、100亿元的恒生化纤等项目的建设速度,尽快建成投产。培育一批有支撑作用的骨干企业,发展10户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大幅提升九江工业经济的实力。
(中国工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