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轮业似陷入言行不一怪圈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1-11-15 9:50:47  兰格钢铁
 
部分企业行动与共识背道而驰
虽然运力空前过剩,但是部分班轮公司订造大船的热情似乎不减。今年9月,塞斯潘集团(Seaspan)以25亿美元订造25艘万箱船;中海集运10月向国内船厂订购8艘万箱船,另加4艘万箱船具有选择权,前8艘船不迟于2013年11月交付。
还有部分班轮公司有类似想法但未迈出实质步伐。印度国航近年来曾投资12亿美元订造了29艘各类新船,直至9月23日还在说要再增订24艘,可是半个多月后,印度政府即要求其国企――印度国航中止其大规模订造新船计划。据悉,该公司已取消3艘箱船订单。又如,10月达飞轮船以20亿美元订造20艘万箱船的合同已接近成交,却由其股东反对而被搁置。
当前,班轮市场持续低迷的主因是运力过剩太多,甚至明年底之前也无法消融过剩运力。然而,部分企业订造新船的行动却与共识背道而驰,班轮业似乎陷入行动“怪圈”。
笔者曾以为理解运力扩张者,提出过“全行业运力过剩并非等于本企业运力过剩”和“当前运力过剩并非等于今后运力过剩”的观点。可是看到当前还在大手笔订造新船的举动,惊讶不止。他们明知当前市场由于运力过剩太多而持续低迷,而且也了解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即使新兴经济体购买力提高,也仅能改善和平衡东西向箱量而无济于运力过剩,即使新兴经济体之间贸易大增也不需如此多的万箱巨轮。那么,“言行不一”的深层原因何在?
激烈竞争需要大量万箱船
根源之一是,他们坚信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理念。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总趋势,即使有诸如各样的经济危机、局部战争等原因造成的波动,但发展方向是难以改变的。班轮业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纽带,虽然会有波动,但总体方向上是成长型的。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付当前激烈竞争需要大量万箱船。近两年来,箱运市场愈发彰显出大船规模效应的好处,笔者说的“全行业运力过剩并非等于本企业运力过剩”宜改为“全行业运力过剩并非等于本企业万箱船运力过剩”。因为要在亚欧线与“天天马士基”竞争,就需要70艘万箱船。假如三家大班轮公司精诚合作,联手应对,一家需分摊23艘万箱船,这不是不可能办到,但有很大困难。如果在马士基的挑战下,有一定对抗力的几家大班轮公司联起手来则更有力量,而如果选择就此退出,岂不太窝囊?所以运力虽严重过剩,仍不得不加紧订造万箱船,否则万箱船的造价又要大涨了,同时还可以为船厂增加点活儿。
订大箱位船要量力而行
“投资造船是投资于未来”,这是今年7月在新加坡一次集会上,当有人谈及全球经济低迷,运费收入普遍下降,班轮业毫无起色,而马士基却要再订造10艘1.8万标箱大船时,马士基高管高尔丁的回答。可是“投资于未来”中的“未来”是多久?这要看投资者的承受力。
早在2008年原广远总经理王颂汤曾讲过:“关键要对自己的承受能力有理性的、符合实际的评估,在发展上把握好度,这是智慧。”笔者认为,对自身承受能力的评估可包括:企业的规模、组成、背景、信誉,资金来源与其可靠性,经营、管理与揽货能力,政府关系、社会关系及地缘、人缘等因素。
其实,班轮公司是有苦衷的。不扩张就会落后。笔者曾提到,张荣发“旺市不扩”策略曾使长荣海运躲过金融危机大劫,但排名也因此下降了几名,经过订造8000标箱船,如今回升至前4名。李克麟的“逆市扩张论”曾使中海集运从幼儿迅速长大成人,传为业界的佳话。而扩张时机难以把握。下次再用李克麟的理论有可能出错。如果按预测全球GDP与箱量的增率而订造新船,往往结果并不准确。因此,大量订购大箱位船者需要对自己的承受力全面考虑,“该出手时再出手”。
(中国交通报)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班轮业似陷入言行不一怪圈
  • 远东航运评论:预估班轮业趋势 温故方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