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厚望不容辜负
在因限购政策导致的商品房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保障房建设被许多工程机械企业寄予了厚望――毕竟房地产市场是工程机械产品的主战场之一,占据每年产品销售的30%左右。保障房项目建设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保障房建设预计将拉动房地产投资增长约10%左右。
然而,2011年上半年,保障房项目一度受到质疑。由于回报率的问题,许多城市并不情愿将发展目标定位在保障房项目上,特别是公租房,利润低、资金回笼慢,是企业参与热情相对较低的项目。与保障房项目形成对比的是,经济适用房的风险低,资金回笼快,受到企业青睐。
这个现象正在逐渐得到改变,5月底,开工率仅为30%;6月底,数据上升到56.6%;7月底,绝大多数地区的开工率超过70%,部分省市的开工率甚至已经达到或超过100%,超出了既定指标。在上半年的质疑声中,一度被认为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2011年11月底之前1000万套保障房全部开工建设的任务眼看有望提前完成。这将极大弥补商品房开工不足的影响,如果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第3季度尤为值得期待。
上半年,大家所担心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无非就是资金问题。房地产行业与资金的关系最为显着,如果资金不到位,项目根本无法顺利开工;但是事实上,并非全部资金,只要启动资金到位,其推进速度就会很快。塔机、混凝土设备、土石方机械、桩工机械等产品都将同步得到拉动。
2011年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所需投资大约在1.3万亿到1.4万亿元之间,其中5000多亿元资金将由中央及各地政府部门负责筹集。虽然2011年中央财政的补助已经超过千亿元,但其余4000多亿元资金仍将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筹集。这对于大部分二三线城市而言,压力不可小觑。
一方面,自2010年房地产宏观调控以来,部分房地产开发商转战二三线城市,使得当地土地出让收入和房价节节攀升。而二三线城市如若出台限购政策,将导致对土地财政依赖度极高的地方政府收入大幅缩水。即使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2011年的保障房建设,其延续性也难以保证,久而久之,这必将成为地方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事实上,政府应当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并不应当成为投资的主体。如何突破原有体制,使民间资源的进入及退出机制更加灵活,是保障房项目进程中最具探讨性的话题之一。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采取共建保障房的模式,主要方式有“建设――移交”模式、代建模式和配建模式。其中“商品房配建保障房”的模式最受企业青睐。
对于工程机械企业来讲,保障房项目是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所在,虽然从一定程度上,由于资金配置将更加讲求效果,这会使得台班费的增长空间大大减小,对产品的施工效率、节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量仍将有所保证,房地产仍然可以成为行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同时保障房制衡下半年工程机械市场发展。
铁路:在质疑声中一路向前
铁路建设因其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向来是工程机械企业、施工企业热力追捧的对象。
铁路建设不但能够有效地带动钢铁、水泥、机械等相关设备的市场需求,还直接带动了混凝土机械、土方机械、桩工机械以及路面机械等设备的市场需求。往往在诸多相关企业的眼中,谁搭上了铁路建设的这列快车,谁就能几年吃喝不愁。
但2011年对于中国铁路来说却成了“多事之秋”,先是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因涉嫌违纪,被中央革职查办。新部长继任后,铁道部将2011年投资规模定在745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规模6000亿元,比年初确定的7000亿元基建投资规模缩减了1000亿元。虽然缩减了整整1000亿元的投资,但在众多的企业参与者看来铁路建设仍会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屋漏偏逢连夜雨,“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又将铁道部、中国铁路建设等一系列相关事物都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引发了国内外对中国铁路建设是否发展过快的讨论。
作为与铁路建设施工息息相关的设备供应商,各大工程机械生产企业恐怕是最不愿意中国铁路建设减速的。面对2011年行业市场的风云突变,铁路建设、保障房建设和水利建设是拉动市场继续前行的三驾马车,任何一方的缺失所带来的损失都是巨大的。
在囫囵给出是或否的答案之前,不妨来回顾一下中国铁路过去的业绩。
铁道部2010年年报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铁道部总负债合计1.89万亿元,同比增长45.14%;资产负债率57.44%,同比上升4.38个百分点;2010年税后利润1500万元,同比减少99.45%,2010年末累计亏损772亿元。年度净利润1500万元,这对于年收入6857亿元的铁道部来说,宛若沧海一粟。年报显示,2010年铁道部新增贷款4500亿元,国内贷款总额达1.25万亿元,总负债1.89万亿元,铁道部每年要还本付息1501亿元,而其经营现金流仅1567亿元,需继续举债才能周转。铁道部进入入不敷出的亏损周期已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如此,2011年的新开工项目也很少,大部分基建投资是在建项目,但只要投资不停,其实对于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来说仍充满了机会。铁道部已债台高筑,却仍是目前唯一以政府名义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产品的发行主体,“具备政府信用特征”.也就是说再怎么亏、再怎么没钱国家都会坚定地站在背后,为其“埋单”;再者参与铁路施工的基本都是国字号的建设集团,施工设备的更新、采购也都由这些企业直接负责,而他们对于设备款的偿还能力向来是被行业内所称道的。
因此,虽然这个市场领域被质疑颇多,但对于工程机械企业来讲机会仍然是存在的,只是企业、代理商、用户三方都应更加谨慎,确保自身资金的及时回笼,同时铁路制衡下半年工程机械市场发展。
水利:不是盛宴,但也可餐
1月29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发布,宣告未来10年内,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相较于房地产、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来看,平均每年4000亿元的投资力度所带来的市场谈不上巨大。而且,不容忽略的是,小规模的水利建设对工程机械需求量十分有限。借水利建设的东风能否促进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大多数时候,人们只是停留在一种观望的心态上。
7月28日,财政部网站上公布了《财政部关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人们再次感受到政府关于加强水利建设的力度,如果这能够拉开下半年水利建设投资的高潮,将有望为工程机械行业真正打开水利建设市场这扇窗。
《意见》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财政支持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支持水利改革发展放到财政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更加重要的领域。还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切实加强水利资金监管,不断提高水利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推进水利建设资金整合,提高水利改革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建立健全水利资金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水利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切实加强预算管理基础工作,在保证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的基础上,加快水利资金预算执行进度,不断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有效性。
这似乎意味着资金落实情况将有望得到保证,而资金落实与否,正是广大企业所最担心的,因为如果资金来源及落实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政策再好,也难得实现其既定目标。然而,相对于铁路、公路、出口等领域,水利建设的力度仍相对较小,2010年,水利建设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仅为1%不到,即使按照既定目标发展,其力度仍难以称之为大,特别是对于工程机械产品来讲,需求量仍较为有限,究竟能拉动多少工程机械产品销售仍有待观察。
水利改革的一个重点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水利建设。但事实上,每年农田水利投入1000多亿元,实际上真正用到水利部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也就100多亿元。而且,农村水利建设领域对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量其实并不大。但如果各级资金可以及时到位,势必会使得一些原本计划采用人力和简易机械的项目产生对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特别是小挖、两头忙等轻量级工程机械产品。
2011年是加大水利建设投资力度的第一年。投资预期方面,除政府投资的1100亿元左右之外,仍有一定的缺口,这部分资金的落实,有可能会引入民间资本。不管怎样,真金白银的投入已经可以见到不少。至于对于工程机械企业来讲,水利建设虽然不是满汉全席,但好歹也是一桌还算热腾腾的饭菜,诸企业仍有机会参与其中,分得一杯属于自己的羹,同时水利制衡下半年工程机械市场发展。
轨道交通:只是刚进入春天
7月27日,北京地铁14号线东风北桥站,目前国内最大的直径达10m的盾构机“吉祥九号”主要备件被吊装下井并陆续组装。预计9月初能够正式在地下进行掘进及盾构工作。
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交通状况,发展立体交通已经是几乎所有大中型城市的不二选择,轨道交通更是首当其冲。28座城市,将建设96条轨道交通线路,建设线路总长2500多km,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这些项目从2011年已经陆续开工建设。
相对于铁路、公路建设,轨道交通建设考验的只是一个特定城市的财政能力。目前,凡是对轨道交通建设有需求的城市都有充足的资金承担这一使命。在项目得到批复之后,资金能够在短时间内到位。因此,最为人们担心的资金到位情况在这个领域并不是问题。
包括北京、西安等城市在内的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已经陆续开工,其施工周期都将完整覆盖今年下半年。
因此,从2011年下半年的市场需求情况来看,该领域值得主机企业及代理商期待。从各主要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现状来看,这股热潮将长久持续。
对于工程机械行业来讲,这无疑将是一片值得期待的市场空间。特别是盾构机,更是将进入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期。此次北京14号线引入的盾构机为土压平衡式盾构机,是由北京华隧通掘进装备有限公司与日本日立造船株式会社联合开展技术合作而后投入生产的,并于2011年6月正式下线。该产品先后突破了国内盾构机生产领域的一系列技术瓶颈,开挖直径为10.26m,盾壳最大直径为10.22m,主体总长度为11.55m(不含工作台及螺旋输送机长度),最大掘进速度为8.5cm/min,是目前国内地铁用最大直径的盾构机。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纪录有可能在近年内被进一步提升。
同时,轨道交通建设还将带动土石方机械、桩工机械、起重机械等产品的全面发展。但相对于矿山、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由于能够兴建轨道交通的城市并不多,且总体施工的特点在于地下施工难度大,地面施工的难度相对较小而且量不大,该市场对于这些产品领域的需求量并不是特别大。
轨道交通对产品需求较为特殊。一方面,它需要大量的土方及桩工基础施工,但事实上地铁站点的地表施工强度并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属于市政建设,其场地规模有着较大局限性。因此,这对小型工程机械产品来讲是一个机遇,然而目前的轨道交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仍属于较为粗放的建设方式,场地占用面积较大,随着城市发展的进一步成熟,这种建设方式必将发生改变,如何对产品功能进行调整以适应此类施工是小型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应该思考的一个重点,同时轨道交通制衡下半年工程机械市场发展。
出口:机遇如何把握是关键
据统计,2011年1―6月我国工程机械出口贸易额为66.20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48.1%,贸易顺差14.29亿美元,比上月进一步扩大。其中,累计出口整机42.6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47.8%;零部件出口2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67%.
在2011年上半年市场下滑的趋势下,我国工程机械出口仍保持大幅增长,为我国企业的国际战略奠定了基础,同时,这种出口向好也势必成为下半年推动市场发展的助力之一。
上半年,由于银根紧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建设投放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市场已从4月开始逐步冷静,一部分企业甚至受到资金限制,面临生存困境。但是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我们却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接下来的行业发展目标。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信息部主任吕莹认为,面对国内市场不断收缩的困境,企业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加大出口就是最好的途径之一。
近年来,我国工程机械市场持续火暴,致使大部分企业把精力置于国内,以求迅速占领国内市场。甚至于部分外资品牌也通过建厂、收购等方式移驾中国,欲从中分得一杯羹。但是,企业这种在中国市场继续腾飞的美梦很快就被打破了,上半年的销售数字不允许企业仅执着在国内市场,企业必须消耗掉大量库存,以保证资金流通,从而为研发创造提供条件,而增加资金流的方法就是转战国际。
同时,我国企业羽翼渐丰,尤其是一些有实力的一线企业,已具备挑战国际的资金、人才、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条件。
那么,这些企业就更不能局限于国内市场这壶已经沸腾过的凉白开,更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外资品牌抗衡,也许大举进军国际市场,发展民族品牌缺少的正是这样一个契机。
与前几年相比,目前,我国工程机械的出口方向和设备类型已经有了很大突破。尽管美、日、欧三大市场存在不确定性,但我国市场份额在亚非拉国家仍有上升空间。尤其对于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强劲,将成为我国企业的开拓对象。而且,从前“进大出小”的进出口特点也得到了改善,我国也有一些大型、高精尖设备出口海外,这将是我国民族品牌树立形象的机遇。
此外,之前一直传言的出口退税政策暂不会实行。但是,我国企业也应意识到,当市场再度爆发时,这一政策将会继续成为焦点。所以,企业应充分利用当前政策和市场时机,加紧海外步伐,为企业未来的全球路径打下基石,同时出口制衡下半年工程机械市场发展。
(来源: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