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门”“弹簧门”障碍重重闲散资金难获合理出口
民间资本办银行需拆门槛(市场观察)
长期以来,中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步伐缓慢,大部分金融机构仍以国有资本为主导,民营银行为什么发展困难,障碍何在?业内人士表示,进一步发展民营银行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引导民间资本合理发展,关键需要一套可行的开放路径,可以考虑首先向民间资本开放微型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
有助于打破垄断
“虽然民营银行数量少,但是业绩都相当好。”近期一直在关注和调研浙江等地金融市场的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蔡玲对本报记者说,民营银行一是市场定位好,以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二是经济效益好;三是发展愿望强、速度快。
蔡玲认为,发展民营银行,有四大好处,一是有助于打破国有资本对金融垄断,硬化商业银行预算约束的需要;二是可以缓解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三是可以引导民间借贷发展;四是有助于优化银行体系结构,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
“与大型国有银行相比,民间资本在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本报记者说,“同时,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是改变目前中国银行业缺乏竞争、垄断现象严重和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对民间金融机构来说,并不存在如大型国有银行一般的来自国家财政的支持,是真正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因此民间金融机构竞争意识更强,在经营上更加注重提高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
障碍主要在哪里
郭田勇认为,目前,民间资本办银行存在所谓的“玻璃门”和“弹簧门”的障碍。近年来,为提高资本实力,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不少银行均进行了增资扩股。但在获准增资入股的企业中,通常以国有大中型企业居多,而民营和个体经济体较少。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郭田勇说,“国有大型企业资金实力雄厚,出资额高,因此在增资过程中成本低、速度快。国有股东通常代表政府部门的意志,而民营企业个体独立性强,管理难度较大。于是,不少民企虽对入股银行热情高涨却往往铩羽而归。出于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审慎监管的考虑,监管机构对于民间资本在投资比例、资产规模等多方面均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而许多民间资本无法达到这一较高的要求,从而失去了转化为金融资本的机会。此外,对于民间资本在金融机构中持股比例的限制使得民间资本虽然有机会投资,却无法掌握控制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积极性,堵塞了投资的畅通渠道。”
加强管理从小试点
业内人士认为,通过不断完善监管政策和手段,能够引导民间资本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金融业毕竟还是高风险的行业,从管理机构来看,总是担心民间资本银行在控制风险等环节不一定能达到专业化的水平。”郭田勇说:“金融监管机构对民间资本能不能办银行这个问题上,其实经常是带'有色眼镜’的,总是担心民间资本如果办银行以后,出了问题会不会卷钱跑了,会不会导致内部跟自己企业之间的这种利益输送,但我相信绝大部分民企老板是会将银行作为一项事业来干的,我们不妨给民间资本点机会。”
郭田勇认为,未来可在动态、审慎监管的前提下,按照从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到存款类金融机构、从小型金融机构到大型金融机构这一路径,最大限度地放开民间资本准入。对于存款类金融机构,可从村镇银行开始,允许民间资本发起设立。目前,各省市均已设立起不少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可选择其中经营状况良好的部分,直接翻牌为村镇银行。
蔡玲建议,试行小额贷款公司转型为民营银行。对于经营良好的小贷公司,条件成熟时允许其转型为民营银行,使之更公平地参与金融市场业务和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管,使之更好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使更多的民间闲散资金逐步向阳光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小贷公司转型为民营银行,有利于切实贯彻落实“新36条”,融资难将可缓解,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推动创新、增加就业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