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集团将为曾经的“冲动型”扩张付出代价。
知情人士近日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国资委已经基本敲定将陷入困境中的中钢集团整体并入五矿集团,不过这一方案最终还需国务院的批准。
一位前中钢集团高层告诉本报,中钢集团的资产结构与五矿集团较为类似,如果非要将中钢集团并入其他央企,最好的接盘者就是五矿集团,这样也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减少行业竞争,如金属贸易和资源投资开发。
冲动扩张的惩罚
对于中钢集团将并入五矿集团的消息,本报记者向两家公司宣传部门求证时,两家公司均表示未听到相关消息。
不过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针对中钢集团将并入五矿集团事宜,国资委已经展开相关前期工作,“央企之间的整合,首先是人事的安排,其次才是业务上的整合。”
拥有千亿资产的中钢集团如果被五矿集团吞并,不能不说是对中钢管理层过去几年疯狂扩张的战略决策的一大讽刺。
从2007年开始,中钢集团进入快速扩张时期,加速向实业领域转型。与此同时,五矿集团也加速向实业领域转型。只是从目前的结果来看,五矿集团转型的效果要明显好于中钢集团。
对此,中钢集团前高管称,中钢集团过去几年扩张速度太快,片面追求规模,最终自酿苦果。
由于在实业领域经验不够,中钢集团转型过程中被合作企业占用了大量的资金。2007年以来,通过收取预付贷款及代垫工程款等方式,民营合作企业山西中宇钢铁有限公司(下称“中宇”)及邯郸纵横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纵横钢铁”)不断占用中钢集团的资金,且占用金额规模较大,使其经营受到较大影响。
在今年1月31日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诚信”)在对中钢集团及中钢股份信用评级中称,两家公司占用中钢的资金最高时候达到120亿元。
再加上经营不善和行业性问题,中钢集团过去几年的债务压力不断攀升。从2008年到2011年9月,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9.99%、90.65%、91.14%、91.29%。截至2011年9月末,中钢集团资产总额1268.56亿元,负债总额1157.8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91.29%。
中诚信的数据显示,2011年1~9月中钢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1351.23亿元,净利润仅为0.65亿元,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为负1.9亿元。中钢股份债务压力同样非常大。截至2011年9月末,中钢股份总负债953.94亿元,总债务679.61亿元。资产负债率及总资本化率分别为93.51%和91.12%。
更为严峻的是,中钢的流动性风险较大。因为这家公司的存货、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金额一般较大。其经营的贸易产品价格走势主要取决于钢铁行业的产销状况。一旦主要贸易产品价格持续下降或始终维持低位,将对公司周转情况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带来流动性风险。
为了扭转中钢经营不善的局面,去年,国资委更换了中钢集团总裁,随之,中钢股份整体战略思路由快速扩张转变为以结构调整及提升盈利能力为主,并成立了专项小组解决资金占用问题。
中诚信称,通过缩小合作规模、转变山西中宇及邯郸纵横的战略定位使其成为一般合作关系等方式,上述两家企业占用公司资金的规模已经从高峰期的近120亿元降至目前的90亿元。
不重组难以扭转困境
中诚信认为,中钢集团能够为中钢股份2010年的20亿元公司债提供有力的担保,但其自身的盈利能力很难提供有力的担保,因为“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
对此,中钢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告诉本报,公司目前已经实现盈利,整体状况已经有所改善。
中钢集团已与民营企业山西立恒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立恒钢铁”)就山西中宇达成了托管协议,停产一年多的山西中宇于2011年11月5日复产。山西中宇所欠公司款项将通过立恒钢铁以分期方式偿付。同时,中钢要求邯郸纵横等民企提供土地、生产设施等资产抵押担保,并对其物流和现金流进行控制,这对降低资金占款的回收风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尽管如此,如果难以实现盈利,上述两家公司根本没有资金偿还,而其偿债能力主要取决于钢铁行业状况。事实上,钢铁行业从去年四季度就已整体陷入困境。今年一季度,国内钢铁生产更是由主业亏损变为全行业亏损。一季度,钢铁行业在实现销售收入8638.88亿元的情况下,出现了10.34亿元亏损,去年同期则盈利258亿元。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预测,钢铁行业的困境可能还要维持3~4年。在这种大趋势下,山西中宇和纵横钢铁的偿债能力将被大大削弱。
另一方面,钢铁企业赚不到钱,贸易企业更是赚不到钱。正如五矿集团在今年年度集团工作会议上指出,钢铁行业因钢价下挫,盈利空间已经跌至历史最低水平,钢铁企业亏损面扩大,经营压力严重挤压了贸易盈利空间。
相对而言,五矿集团的经营能力较强。同样是贸易起家,但是五矿集团已成长为行业最赚钱的公司之一,其资源领域扩张较为成功,尤其是金融危机期间在澳大利亚收购的OZ矿业资产被认为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并购。
去年,五矿集团实现利润总额达127.65亿元,同比增长达98.47%;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552亿元,同比增长39.71%,资产负债率保持在73.83%。(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