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再加上中国生产成本的上升,不仅导致欧洲对华直接投资直线下降,也开始影响到已在华投资企业的运营状况。昨日,中国欧盟商会发布《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2》(下称《调查》)称,有超过两成的会员企业正在考虑将其投资转移至其他经济体。
中国欧盟商会秘书长丁凯昨日在《调查》发布会间隙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长期来看,他对欧元区经济最终走出危机,并顺利增长还是抱有信心;但何时走出危机,欧盟企业对此都比较焦虑且不确定。
“因为包括债务问题、就业问题等急需解决的问题,使得大家对未来数年何时走出艰难时期,都充满疑问。”他说。
六成在华欧企税前利润增加
根据标准普尔的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将缓慢复苏,欧盟的经济增速预计则为-0.5%。
而从最新数据来看,欧盟一季度GDP环比同比均为零增长,欧元区17个国家有9个国家经济出现紧缩。随着希腊、西班牙等国的商业银行经历严重的挤兑,市场普遍预计二季度欧盟经济整体步入衰退的可能性较大。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刘文波则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他本人也对年底前的欧盟经济表示悲观。他特别提到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意见分歧逐步加深的状况。
“目前由于政治选举的原因,以前萨科齐和默克尔之间关于挽救欧元区的共识有很大改变可能,这也给未来一年带来了难以预测的风险。”
丁凯和刘文波都对本报记者指出,欧盟对外投资和进口整体都在减弱,而不仅仅只是针对中国市场。而且由于欧元区不确定的复苏前景,对中国的外资外贸影响仍将在未来一年延续。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经济下滑导致消费减少,消费减少又导致生产减少,最终使得经济再次下滑。”丁凯说,“目前一些总部在欧盟的企业确实遇到了一些融资问题,并考虑是否对中国市场追加投资,不过我相信大多数的在华欧盟企业不会仅仅只考虑到欧债危机的影响,而是会更多地考虑成本和中国大市场的优势。”
刘文波则对本报记者举例说,他熟悉的一个葡萄牙的企业,由于评级机构下调了葡萄牙的主权评级,导致其融资成本变得非常高,甚至承认高成本都较难融资。这些欧盟企业只能借由包括将股权卖给其他公司等方式来融资。
但丁凯同时对本报记者指出,虽然面临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欧盟的大多数跨国公司,包括在华的欧盟企业运行状况还是比较健康的。
《调查》也显示,作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中国对于欧盟企业的重要意义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超过半数参与问卷调查的企业反映,中国市场带来的收入已超过了企业全球总收入的10%,这一数据较之2009年增长了50%。另有64%的受访企业表示其税前利润在去年有所增长。
两成会员考虑将投资移出中国
大部分欧盟在华企业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景仍抱有乐观态度。《调查》显示,63%的公司计划在未来两年在中国追加投资,71%的公司把中国定位为他们头三个投资目的地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参与问卷调查的公司中,22%承认他们正考虑将投资从中国转移至其他经济体。主要的考量因素则是成本和监管环境。
今年的《调查》中有数据表示,随着成本的上升和改革的停滞,以往稳定的对华直接投资恐将放缓,计划中的投资也有可能被转移至其他新兴市场。”
丁凯对本报记者解释说,这种转移只是问卷中设置的考量风险,并不意味着这些企业正在做出这样的行动。而考虑转移出去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对人力成本更为敏感的纺织等行业。转移目的地包括成本更低的越南及拉丁美洲等国和地区。
此外有与会的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在华投资的欧洲企业较难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替代中国的投资目的地。一些南亚与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可以提供更为廉价的劳动力,但其相关配套基础设施较中国而言已没有竞争力。
就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将欧资企业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时,已有部分企业对向位处中国东西部的内陆地区转移表现出了浓厚兴趣。然而欧盟商会上海总干事荣彼得向本报记者表示,如果生产、加工、出口类企业将生产线向内陆转移,其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物流带来的成本上涨,所以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货运物流网将是吸引外资内移的重要一步。此外,荣彼得还表示,欧资企业在华新的增长点可能在于如何做大中国内陆市场。
此外,《调查》认为,监管环境的进步并未能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外资企业仍感觉受到了政策上的歧视对待。(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