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由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生产制造的中国首艘深潜水工作母船“深潜号”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交付。这意味着青岛市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园区的生产制造能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根据最新发布的《全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基地)布局规划,黄》岛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集聚区被规划为我市七个蓝色经济工业产业集聚区之一。近年来,青岛开发区紧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以着力引进大型企业和行业顶尖科研院所为重点,引导相关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全力打造了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加工再到运输出口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现在,一个总规划面积超8平方公里、年产值将达700亿元,以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为龙头的大型产业集聚区即将崛起于青岛海西湾。
“船舶海工航母”起航
驱车从青岛市区前往开发区,从胶州湾隧道口出来后,往右方看,就能看到武船重工的大型修造船设备。继续前行,不久便能看到北船重工的厂区和职工公寓楼。一座座大型船坞和巨大的龙门吊给所有来到此地的人们一种气势磅礴的工业气息。在武船重工与北船重工的对面,也就是“U字型”的薛家岛湾的另一侧,就是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海洋工程产业区。
这些大型的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共同组成了整个开发区船舶与海工产业的龙头,使越来越多的相关产业、配套产业和相关科研机构不断向海西湾集聚,从而形成了一条造船与修船相结合、造船与海洋工程相结合、造船与配套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船舶海工产业集群,为黄岛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集聚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不仅如此,在地理位置上,海西湾也具备得天独厚的造修船条件。由于地处海西半岛的环绕之中,因此不会受到风浪的影响。同时,海西湾海岸为基岸港湾海岸,湾顶有较宽的海滩,沿岸基本没有河流入海,陆源泥沙较少,海底基岩易于场地回填地基处理,建筑成本较低,因此极易发展船舶制造产业。
据开发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黄岛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集聚区脱胎于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超过8平方公里,总投资超过300亿元。其中船舶产业区6平方公里,总投资约230亿元;海洋工程产业区2平方公里,总投资约70亿元。基地内现有大型造修船坞7座,其中50万、15万、10万吨级船坞各1座,30万吨级船坞4座;海洋工程滑道11条;大型龙门吊17台,已形成年造船300万载重吨、修船200余艘、海上石油生产平台年钢材加工量35万吨的生产能力。
骨干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目前,黄岛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集聚区内聚集了包括北船重工、武船重工、中海油海洋工程、中石油海洋工程等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及各类配套企业约100余家,形成了以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为龙头,具备从船用钢板加工与配送、大型船舶主机曲轴到大型低速船用柴油发动机、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港口及船用机械等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配套能力的大型产业集群。
今年上半年,开发区修订完善了《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了“一岛、一谷、两湾、多园区”的蓝色经济发展格局。以此为依托,该区加大了对船舶海工集聚区建设的投入。记者从青岛市经济信息化委了解到,今年上半年,黄岛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集聚区内的船舶产业,在全国船舶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稳定增长。上半年,青岛市船舶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32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由海西湾内的相关企业贡献的。同时,集聚区内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配套产业的发展也增长迅速,青岛中海油、青岛武船、海西重机等海工企业上半年完成的订单都将比去年同期翻番。
大项目拉动集聚区升级
今年以来,为推进黄岛船舶及海洋工程产业集聚区建设,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了“重点项目建设年”活动,以重点项目的落地带动相关产业加速发展。
记者看到,位于中石油海工基地厂区内、总投资达5亿元的宝石重工项目已开始地基打桩。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海洋平台钻机模块6套、隔水管系统20000米、海洋作业设备26套,实现年产值20亿元;总投资2.6亿元的海洋石油装备及管道机器人生产研发项目也已完成场地回填,正在搭建临时用房,项目实施后年产管道机器人110台,海工装备张紧器10套,将大大提高海洋石油钻采行业装备水平。
在重点项目的助推下,近年来,船舶海工集聚区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3亿元,增长29.9%;实现销售收入131亿元、出口交货值50亿元。造船完工量150万载重吨,海洋工程完工量20万标准吨,修船178艘;新接造船订单60万载重吨,手持订单450万载重吨。“目前,黄岛船舶及海洋工程集聚区内核心龙头项目与配套项目基本形成,由于岸线资源有限,已经不具备再落户需要岸线的船舶海工项目。”开发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集聚区将重点发展不需要使用岸线的船舶海工配套产业,增强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对其他装备的承载和吸附能力,积极引进建设机舱辅机类、电子类、泵阀件类等配套项目。
根据规划,到2015年,黄岛船舶与海洋工程集聚区年造船能力将达到668万载重吨,海洋工程钢材加工能力将达50万吨;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产值将达700亿元,年均出口额将达36亿美元,直接就业岗位将超过5万人。将形成集造船、修船、海洋工程、科研等为一体,高效集聚、世界驰名,配套功能最完善、技术水平最先进、规模最大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之一。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