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各地与海洋经济有关的活动骤然升温。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获悉,近期,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频繁会见多地的书记、市长,各种活动应接不暇。可见,在稳增长的大环境下,地方投资正悄然放大,最近尤以海洋经济最为抢眼,其中9个沿海省市已明确海洋经济远期规划,2015年产值总额将高达70472亿元。
眼下,一场海洋经济盛宴的角逐,也正在中国沿海省市上演。
国家海洋局最新发布的公报显示,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570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全国海洋产业增加值26508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9062亿元。
尽管如此,但问题依然不少。比如中国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与发达国家高达70%-80%的转化率比差距巨大等。分析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发展海洋经济应调结构与稳增长协调并进,以避免扩大相关风险。
逐鹿海洋经济
8月16日,刘赐贵在京会见海南省三沙市委书记、市长肖杰;28日,会见山东省东营市长申长友,同一天,还会见了福建省漳州市委书记陈冬、市长吴洪芹一行……各个沿海省份逐鹿海洋经济的势头不减的情况下,书记、市长开始轮番进京,希望争取到更多的支持。
“东营市位于渤海之滨,是黄河的入海口和石油、天然气的重要生产区域。”刘赐贵向国家海洋局强调自身优势,表示东营要继续按照“五个用海”的要求,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
而8月28日,福建省晋江市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实施意见》及《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九条措施》。
新一轮投资潮袭来
稳增长,地方将“投资”的赌注扩至海洋经济,尤其是进入8月,沿海省份的海洋经济新政相机面市。
8月20日,广东省出台了发展海洋经济的5项实施方案,规划了177个重点建设项目,提出2015年海洋经济规模目标1.5万亿;两日后,浙江省宣布已编制总投资超过1.2万亿的海洋经济发展建设重点项目规划;24日,福建省发通知称,从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方面支持海洋经济建设,2015年跻身海洋经济强省。
截至目前,除上海刚于7月获批海洋发展“十二五”规划外,其余9个地区提出了明确的远期规划,2015年海洋经济产值总额将高达70472亿元。这只是今年7月以来,各地投资计划中的一部分。除了陆地板块外,沿海九省市齐打海洋经济牌,投资超7万亿。
从北方的黄海岸边,到浙江舟山群岛,从历史悠久的广东口岸,到刚成立的海南三沙市——与西部地区稳增长主打产业转移不同,近期沿海省份的稳增长则正在掀起一股海洋经济“淘金热”。
8月,“赶海”也成了沿海省份政府争相忙碌的大事。
广东、山东、上海、浙江等省市海洋经济实力较强,但在发展海洋经济的“狂热”刺激下,即使是2011年海洋总产值不足300亿元的广西,在规划中依然提出了建设成为海洋强区的目标。
上半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提出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的方式投资建设水运、港口码头等项目。
“国家政策的扶持,为民间投资海洋经济敞开了一扇大门。”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勾维民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政府应出台一些财政和金融方面的扶持政策,来激励民资介入海洋领域。“政策能否真正落地才是促成民间资本入海的关键。”勾维民说。
管理体制待重建
当前,在稳增长下,把陆海统筹上升为国家大战略,意义非同寻常。
但本报采访获悉,中国现行的海洋管理体制可谓“群龙治海”,涉海单位多达22个。比如,国家海洋局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海关管理海上走私以及进出口设备问题,商务部管理油气进出口问题,农业部管理海上渔业……仅海洋治污这一项,就牵涉到海洋、环保、建设、农业和水利等诸多部门。
在海洋管理上,不仅国家层面有关部门的职能分工不明确,地方上的海洋管理格局更是混乱——有的海洋局跟渔业局同属一个部门,统称海洋与渔业局;有的海洋局归国土部门管辖,称为国土海洋局。而且,有些省份之间有关海域行政区域划分方面争论不休,11个沿海省(区、市)间屡次发生海域使用和岛屿归属纠纷。
涉海管理体制繁杂混乱,不仅造成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常常形成监管漏洞。
国家海洋局原局长、中国海洋大学顾问王曙光指出,尽管海洋管理有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两种管理方式,但总的趋势是往相对集中这个方向发展,最近几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我国应该随着国际潮流建立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建立一个正部级机构专门管理我国的海洋事务。”王曙光曾建议。
(华夏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