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熊市来袭,传统的偏股型基金专户无处躲闪,亏损成为常态。随之而来的,则是规模大幅缩水。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专户投资经理无奈感慨:专户业务之所以在过去两年一直处于收缩状态,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几乎不具备获取绝对收益的机会。
即便是股指期货推出已有些时日,但基金专户真正想要摆脱“靠天吃饭”,依然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操作,与此同时,难以避免的则是,向市场支付一定的“学费”。
“靠天吃饭”的状态
记者从银行渠道获得的一份专户业绩统计来看,今年以来“一对多”专户收益超过5%成为普遍现象,一些操作积极的“专户一对多”,年初以来的收益甚至超过10%。
但令很多投资者遗憾的是,经过了2011年的大幅亏损,上述盈利根本无法弥补此前的净值下跌。传统的灵活配置型专户净值普遍处于面值以下,“一对多”正在丧失对客户的吸引力。
从统计数据来看,部分专户目前的亏损甚至超过了20%。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抗通胀“一对多”专户产品,截至8月31日,该混合型专户净值为0.727元,这意味着这只专户亏损超过了27%。沪上一家专户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旗下的新兴产业“一对多”专户,截至8月31日,净值只剩下0.717元,亏损达到28.3%。此外,大部分专户目前距离面值依然存在5%到10%的距离。
虽然股指期货已经推出,但目前来看,偏股型的基金专户依然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在业内人士看来,利用股指期货做对冲、套利,有助于产品实现绝对收益,目前,基金专户理财参与股指期货的头寸占专户资产净值的比例没有限制,但具备相关经验的专业人才比较稀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类工具的运用。
分化的“对冲”业绩
显然,基金公司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去年以来,利用股指期货做对冲或套利的专户产品开始逐步增加。
与此同时,基金管理公司也在积极储备相关人才,经过华尔街历练的“海归”,成为基金公司争抢的人才。在基金分析师看来,这表明基金管理公司已将股指期货作为改变“靠天吃饭”状态的一个突破口。多家基金管理公司反映,在市场大幅下跌时,进行对冲操作的专户表现较为抗跌,凸显这种产品“绝对收益”的优势。
不过,从目前的运作来看,各家基金公司在“对冲”策略的运用上,效果分化明显。
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目前广发基金运作的一只投资于股指期货的市场中性策略专户“一对多”产品,去年11月成立至今,净值增长率已经超过10%,在公、私募同类型产品中业绩相当突出。知情人士透露,该产品业绩表现亮眼,原因在于该产品规模较小,仅几千万左右。此外,掌管该基金的基金经理在华尔街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而北京的一家中型基金公司所发行的择时对冲1号,截至8月31日,该产品仅上涨了1%。此外,还有基金公司的对冲产品出现了亏损的状况,例如,南方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旗下的对冲专户,截至9月6号,净值仅为0.988元,处于略微亏损状态。另外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在4月份曾发现一款中性策略1号资产管理计划,截至9月5日,该专户净值仅为0.992元,亦处于亏损状态。
个股做空机制缺失
个股做空机制的缺失,成为基金专户难以获取绝对收益的一大原因,即使是市场中性投资策略,也难以保证实现绝对收益。
海富通基金机构理财部总经理李骏对记者表示,“有两件事是散户可以做,而基金专户不能做的。其一是融资融券,其二是申购ETF。这意味着基金专户不能做空个股,也难以实现ETF的套利。”
据悉,目前包括基金专户、私募等已经发行不少基于市场中性投资策略运作的产品,所谓市场中性投资策略,是通过同时构建多头和空头头寸中性化市场风险,以谋求任何市场环境下稳定的绝对收益。该策略在一些资产上做多,而在另一些资产上做空,从而对冲投资组合的系统性风险,以获取绝对收益。但在国内市场,由于股票做空相对较难,所以目前国内发行的市场中性产品一般都是通过在股票上进行做多,同时股指期货上进行做空。
一位私募人士表示,目前的市场中性策略只能做到系统和行业中性,无法做空个股,但其实市场中性策略最好的应用是进行股票组合配对套利,即看多一只股票的同时看空一只股票,即使两只股票都下跌也能从中获利,但国内目前融券做空个股的成本超过10%,即使转融通可行后成本也要约6%。
对冲是大势所趋
无论市场的发行现状如何,通过“对冲”来获取绝对收益,将是基金专户发展的一大方向。随着转融通业务的开启,A股也将进入真正的做空个股时代。
不过,中国股票市场长期以来都是以多头为主,不少基金经理的思维模式往往被定格在传统的多头之上。对于对冲来说,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对股票或者股指期货等进行做空。虽然说从表面来看,做空只是卖出标的资产期待其价格下跌,但是这并非如此简单,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操作,同时往往也要向市场支付一定的学费。
在好买基金(微博)看来,对冲对于一些操作海外对冲基金的投资团队来说相对有利,这些基金经理在海外市场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做空经验,随着转融通和股指期货的进一步开放,这些基金经理或许会成为创新投资的先锋。另外,由于传统长期多头思想的根深蒂固,不少基金经理往往不愿意接受对冲的思路,或者很难适应对冲的投资理念,这对于推行对冲模式带来一定的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