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占全国工业总产值10%,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之一的钢铁产业,如今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寒流”。9月11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今年上半年钢铁产业运行情况显示,我国钢铁产业从2000年以来首次处于亏损边缘。我国钢铁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从前几年最高20%降到了如今的2%左右,形势十分严峻。
“技术创新不足是制约发展的'痼疾’之一。”中国金属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王维兴教授认为,要在先进生产工艺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并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知识产权来助力。
产业遭遇“严寒”
与本世纪初以来钢铁产业的“黄金十年”相比,近年来,钢铁产业提交的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也随之下降,去年表现尤为明显。2001年至2010年,我国钢铁业提交的专利申请量为17.9482万件,占申请总量的62.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2.3712万件,占比为68.9%;授权发明专利为4.6779万件,平均每年近4700件,专利授权率37.8%。而到2011年,钢铁业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不足4000件,占比不到60%,授权率降至不足20%,下滑态势明显。
“创新不足的问题不解决,会加剧钢铁产业的'严寒’。”王维兴表示,钢铁企业技术创新存在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投入不足,许多企业研发经费不足销售收入的1.5%,远远低于有关政策提出的3%的比例;二是技术研发力量分散,水平参差不齐,创新能力亟待提升;三是专利转化率不高;四是缺乏技术创新人才。他希望钢铁企业对此要给予高度重视。
创新迎来“春天”
“2002年,我们企业提交的专利申请只有10件;而2011年增长到460件,其中40%为发明专利申请,当年获得授权的专利342件。”近日,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太钢股份)总经理助理王立新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钢铁产业的“严冬”面前,太钢股份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始终重视发挥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优势来转变产品结构,由原先的“大而全”转向主打“高新特”,主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不锈钢品种。在近年来全球钢铁行业不景气的形势下,太钢股份逆势上扬,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1270亿元,同比增长9.01%;成为钢铁业“寒冬”中的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依靠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是钢铁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原动力,也是钢铁产业走出'严冬’的途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继民坦言,近年来我国针对钢铁业出台的多项政策,均倡导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
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有不少像太钢股份这样的钢铁企业积极行动起来,投身于技术创新、以知识产权推动转型升级的实践中。
我国不久前发布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技术创新,以自主知识产权实现转型升级。“钢铁产业应该正视自身存在的技术差距,强化创新,掌握更多高质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在渐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迎头赶上,才能真正走出'严冬’,迎来'春天’。”朱继民认为。(中国知识产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