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由浙江三门凯航船舶建造的台州最大的散装货轮下水。一大早,来自各地的亲朋好友蜂拥而至,为这条巨轮送别。8月底,该船顺利交接,成交金额达2亿元,虽与最好时行情相比相距甚远,但这已经算是幸运了。 台州是海洋大市,海岸线长达745千米,占浙江的25%,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面积达4051平方千米,居浙江首位。 造船业是台州的主导产业,也是海洋经济的组成部分。 从本世纪初至2008年,台州造船业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的黄金期,需求旺盛,船价高企,当时,建造一条散货轮的利润高达70-80%。高回报率吸引了大量资金及资源进入造船业。 据统计,台州拥有船舶制造企业100家,船台472座,其中万吨以上船台269座;船坞有21座,其中有3座超过5万吨;起吊设备有416台,其中最大起吊能力为400吨;舾装码头有15座。台州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小型船舶制造基地。 当更多的人将靠主业积累下来的资本,跟风似的投进某一陌生领域时,危机已经潜伏了。 “从上海乘坐航班来台州的欧美客商明显减少”,2008年上半年,一位台州民航的工作人员将这一信息告知了温岭合兴船厂董事长陈存裕,在造船行业打拼了十几年的陈存裕心里清楚,每天乘坐第一班航班从上海飞抵台州的外商大都是为造船而来,这条在常人看来极为普通的信息在他眼里却显得十分沉重,他得出的预判:国际金融危机将开始影响台州造船业。 可当时,造船市场仍然十分火爆,船台爆满,许多新船纷纷进场建造,甚至连那些无订单的散货船也纷纷上马,“人们在利益的驱使下,失去了判断,认为只要造了船就不怕卖不掉,即便你对危机有准确的预见,可当时人家大多听不进。”临海一位船企老总说。产能明显过剩,“如果将所造的船只都拉向东海,我看可以填满整个东海,任何一个产业一旦红火到了"发紫",那就该警惕产能过剩的危机。”台州经信委一位部门负责人形象地比喻道。 因造船的周期性较长,就拿一万吨级的散货船来说,一般要历经一年多才能完工。2009年,随着欧美市场经济不景气,海运市场低迷,运力不足,这给造船业的前景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不确定性,加上资金链的断裂,造船业就像断奶的婴儿,无法健康成长。 2010年台州造船业曾有一波触底反弹的行情。今年,欧债危机爆发,作为最典型的出口行业,造船订单很多来自欧洲,加上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直接影响了船厂效益,使得造船业的新订单数明显减少,“整个行业几乎是零订单”。 许多船东因航运市场低迷,无货可运,往往采取极端措施,逼迫船厂不能按期交船,以达到转嫁损失的目的。温岭一家船企老总说,他曾遇到过一位欧洲客商,在接船时采取非常手段挑毛病,对船上的一个门把手甚至一颗螺丝都要符合他所谓的标准,不然就拒绝接船。9月18日,记者在路桥金清港一家民营船企了解到,为能顺利交付船只,老总和全体质检员从接到施工图纸那天起每天蹲在工地,严格把关。“交船难”成了台州各船企老总们的又一心病。 重重危机带给台州造船业的是一股“寒流”,但没有理由不相信台州船企在经历了这一场场暴风骤雨的洗礼后,将变得更为坚强。危机的背后是机遇,严寒度过迎来的是暖春。
一块块生锈的钢板堆在临海涌泉镇的一个船场,这是从一条新造的1.7万吨级的船上拆解下来的。这条散货船从2008年3月动工建造,船体外壳基本成型,但还缺20%的资金无法续上,最终只能整条船拆解卖废铁。
接单难、交单难、融资难、成本高、利润低成了压在造船业上的一座“五指山”。它像温岭松门镇金港船厂码头上那台倒下的吊机,难以直立起来。这家台州规模最大的出口船舶企业,已于6月向法院申请破产。
临海沿江一家造船企业的龙门塔吊下,当地一位农妇正在空旷平整的船台上晒着刚收割的席草,从去年夏收以来她就习惯在这翻晒作物。三年前,这里还是热火朝天的造船工场。
一些理智的企业最先感受到寒意后未雨绸缪。2007年下半年,临海长顺造船厂厂长马仙顺在大连秦皇岛码头锚地看到,那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等候靠码头的船舶时惊叹道:“不能再生产了!”。2008年元宵过后,马仙顺毅然做出决定,关闭工厂,转型修造1000吨级的舾装码头。
温岭合兴船厂的工人正在建造2条60米长的渔船。这家企业除了造渔船外,还在投资修建修船厂。当造船形势不好的时候,就是修船需求走强的时期,因此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更能顺应市场变化。
9月16日下午,椒江三山港码头,干了十年钢板吊车工的李师傅正在车里静静地睡着,这天他没装卸过一块钢板,这家全市最大的船舶用钢板货运物流市场显得很冷清。“2008年上半年,平均一天装卸1000吨,现在平均一天100吨都不到。”李师傅说。
“三年不上考,考场长青草”,这句老话如今用在造船业上,十分恰当。2008年前,这些船位每月租金达70-80万元,现在年租金也只有20-3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