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周日。老毕周末浏览环球报章,发现《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市场观察员唐学鹏在该报“招财猫”专栏中,与一位财富管理专家分头解答投资者疑问,就包括高息(垃圾)债券的海外企债是否“买得过”,提供了一些意见。
企债的“组织风险”
唐学鹏在他负责的部分谈到,以大宗商品和企业债券两个范畴而论,前者价格波动虽可以很剧烈,惟在讯息获取方面,散户与大户并无过于明显的分野。商品市场的讯息,在比较公平的情况下流向所有投资者,意味资讯不对称的风险处于可控制水平。
企业债券却是另一回事,“内行”跟“外行”讯息掌握质量与速度俱大有差别,这种源自企业组织的风险,一般人不大了了,极易遭蒙在鼓里,形成严重的资讯不对称。本国市场尚且如此,投资者贸然涉足海外,“组织风险”之高可想而知。有鉴于此,唐学鹏遂高呼:去陌生市场买垃圾债,这是多么垃圾的想法啊!
以风险管理角度出发,老毕同意唐学鹏的观点。然而,从更大范围讨论唐学鹏围绕海外企债发出的警告,我认为更加有益和有建设性。
如果大家认同垃圾债券风险奇高,何以过去一年市场对高息企债爱不释手,欧美香港无一例外?龙湖地产上周发行优先票据,消息指推出五分钟即获全数认购;今年以来流入美国垃圾债券市场的资金多达430亿美元,跟资金持续流出股票基金的趋势背道而驰。利息超低、闲资苦无出路,是大多数人即时想到的原因。然而,在这些显而易见的因素以外,投资者又能否整理出比较完整的资产市场脉络,从而趋吉避凶?
毫无疑问,股市风光不再、债市炙手可热,乃过去一两年资金流向已反映得一清二楚的不争事实。
投资者对海啸期间惨蚀记忆犹新,股票基金新钱进入少、旧钱撤走多,资金净流出已成常态。反观债券基金,从每周公布的统计可见,净流入金额往往比股票基金净流出多了逾倍。
由此可见,投资者弃股从债势头虽有增无减,惟基于流入债市的资金规模远超流出股市的金额,散户对股市心灰意冷并转投债券,不足以解释债市热火朝天这个现象。
老毕相信,流进债市的钱,主要还是来自银行活期储蓄、存款证(CDs)以至短期国库票据等已近乎无息可收的金融工具。
“垃圾泡沫”真假
债市的另一个趋势是,零售投资者对信贷评级低的高息(垃圾)债券日益钟情。这类资产有价有市,企业把握融资成本下降机会争相发行,但供应增需求更强,形成高息新债市场大旺特旺。资金不断追捧这类高风险资产,已受到评论界高度关注,针对“垃圾泡沫”的警告与日俱增。然而,就如围绕香港楼市发出的温馨提示无日无之,置业人士却你讲你的我买我的一样,垃圾债与香港楼市皆不是独立存在的泡沫,两者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在起作用,那就是美联储不惜一切刺激经济,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
这个因素一天不逆转,担心“不入市风险”的投资者只会越来越多,且并不限于因零息而鼓噪的散户,还有必须向客户履行支付责任的保险公司和退休基金等机构投资者。
撇除因企业因素而异的“组织风险”,垃圾债券估值便宜还是贵,有一个公认的客观准则,那就是观察企债回报率(孳息)与同年期美国国债孳息的差距,息差越窄企债估值越高昂,反之则越便宜。基于息差阔窄取决于投资者的风险胃纳,单凭垃圾债券孳息的绝对值,不足以反映市场在特定时期的风险承受意欲,在讨论高息债风险时,有必要立足于息差这个客观标准。
美国垃圾债券平均孳息目前处于6.89厘水平,为1998年以来最低【图】。然而,与“无风险”的美国十年期国债孳息比较,垃圾债对国债息差处于约550个基点的水平。1998年至今,美国垃圾债较十年期国债孳息平均高600个基点;换句话说,目前约550个基点的息差比过去十四五年略高,惟并未严重偏离垃圾债的历史估值水平。
随着越来越多的散户追捧高息差,垃圾债孳息低处未算低,这类资产的风险也许会相应上升,但纯以对美国国债息差这个客观准则衡量,认为垃圾债市未见泡沫者,大可像坚称香港楼市尚未失控的专家那样,找到言之成理的论据。
最大的泡沫
可是,不论香港楼市还是美国垃圾债市,泡沫之说若成立,那么便得承认一点,那就是两者皆为一个更大、更根本的泡沫之“副产品”——这个泡沫,舍美国国债其谁?
内地或香港投资者涉足海外企业债,除了相对“无风险“国债息差和资讯不对称风险之外,利率变化本身更须时刻关注。利用公式显示,利率变化对债券本金(principal)的影响,足以一目了然。
假设债券的固定票息率(coupon,反映一年的利息支付)为100元,债券每年回报率(孳息)为6%,那么债券的价格便是1666.67元(100/0.06=1666.67)。然而,一旦市场利率趋升又或发行人面对财政困难,违约风险上升,买家要求更高回报理所当然。对已经持有债券的投资者来说,假如新买家(市场)要求8%孳息才愿意吸纳,100元的票息率虽不会改变(违约例外),惟债券价格将剧跌至1250元(100/0.08=1250)。
换句话说,这2个百分点的孳息变化,足以令原先买入债券的投资者损失25%本金((1666.67-1250〕/1666.67=0.25)。
不过数是这样计,美国何时加息,谁知道?
版权所有:香港信报财经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