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长三角的江苏省,是我国的外贸重镇。据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进出口关别总值表,负责江苏全境货运监管等海关业务的南京海关,在2012年1~9月的进出口总值位列第三,仅在上海海关和深圳海关之后。与上海不同的是,江苏有着更多的制造企业,也更容易受到欧债危机等外部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
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的逐步上升,大量国际订单向越南、柬埔寨等国家转移,地处江苏的出口导向型企业正在受到怎样的影响?制造企业和外贸企业在多种不利因素的冲击下,正在以何种方式求生,并在低潮中艰难转型?
事实上,有不少企业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就已经开始了转型之路的探索,比如对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引进等。但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在每况愈下的出口大环境下,这些企业首先面临着生存的压力,而转型需要的资金、人才等储备还远远不够,这也让这些企业在生存与创新之间难以在短时期内找到最佳的平衡。
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及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各项政策,力求稳定与促进外贸企业的发展,但各项政策的落地也还需要时间,众多外向型企业需要各界更多实质性的帮助与扶持。
近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赶赴江苏,以苏州作为样本,对当地外贸企业和制造企业进行了深入采访,希望通过以下报道,能向读者呈现出这些企业的真实现状。
“14%……是负增长。”徐钊身子前倾,一字一顿地强调。
徐钊掌舵的苏州恒丰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恒丰)经营各类轻工业品、纺织服装、机电、自行车及零配件等产品的进出口业务,年进出口额已超过2亿美元。但今年1~8月,这家企业的出口额出现了两位数的负增长。
情况不容乐观。
“景况不佳的外贸形势,可能还将持续2~3年时间。”徐钊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现阶段,保有现金流,保证在手的客户与订单,是最重要的事情。
然而,这并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
订单正在流失
指缝太宽,订单太瘦。
如今,作为苏州恒丰的董事长,徐钊的职责之一,是千方百计先留住订单。这与他所经历的当地进出口行业辉煌发展的年代形成巨大反差。
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翻起桌上厚厚的名片本,徐钊有时会回想起曾经的好时光,
当年离开学校后,身为哲学博士的他被苏州市平江区相中。一段政府机关的工作经历后,25岁的徐钊被派往一家生产旅游帽的区属国企任厂长。
当时的国有企业不景气。这家仅有170余人规模的旅游帽厂,人均亏损已高达万元。外贸行业的新兵徐钊,在这时展现了自己的接单能力,企业也很快扭亏为盈。
1993年,徐钊又在苏州五矿进出口公司完成了70万美元的贸易额,成为当时公司完成业务量最多的业务员。1994年,这一数字翻了10倍,达到700万美元。
几年后,徐钊来到了苏州恒丰的前身,苏州市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当时,公司已连续4年亏损,账上现金仅有4.2万元。徐钊招来了自己的子弟兵,借来了周转资金。2001年,公司实现了2500万美元的出口额。2003年,徐钊成为改制后的苏州市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即后来的苏州恒丰的董事长。
“1995年到2005年,那是外贸行业的黄金时节。公司的出口额每年翻一番,实现100%的增长。”徐钊说,当时,苏州恒丰出口的服装成衣漂洋过海,被送入美国各大型超市。
但好时光很快过去,徐钊发现,公司很难再接到美国超市的订单,以往络绎不绝、登门拜访的中介商们,似乎一夜之间,就转身去了越南、柬埔寨、斯里兰卡。
一些中介商不再出现,他们只留在徐钊的名片本当中。在那些格式大小、精致程度不一的名片上,徐钊用心地记下了客户需要的货物、价格、款式,甚至包括他们的长相、爱好和对食物的口味。
但即使是这样的诚意,也难以挽回客户的心。
徐钊在欧洲考察发现,越来越多的商品标签已经由“MadeInChina”变成了“MadeInVietnam(越南)/Cambodia(柬埔寨)”。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势似已不可逆转。
一度让徐钊略感庆幸的,是苏州恒丰总算争取到了向柬埔寨出口面料的订单,这些面料在当地加工后,被运往一家美国超市。但到了2012年,苏州恒丰也已经彻底失去了这份订单,而另一些订单,则不得不被缩量、压价。原因就是国内企业前往越南、柬埔寨投资的工厂已落地生根,而由此带动的当地企业,也依靠廉价劳动力让中介商们重新看到了当年中国工厂那样“价廉物美”的形象。
从6个货柜到2个货柜
欧洲和美国,原本是苏州恒丰的重点出口市场。这两个地区的采购额,占据公司出口体量的60%。
然而近期的欧洲考察之行,给徐钊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当地人的消费观念正在急速转变,购买力的下降日趋明显,比如在欧洲超市内,“原先一打12块起卖的抹布,被分拆卖了。”
伴随着欧债危机而来的一系列“并发症”,正猛烈地冲击着苏州恒丰的传统业务。
苏州恒丰原先一款出厂价150美元、采用高端配置的自行车,现在被采购商要求降低标准,定价也减少至80~90美元。“如传动系统之前镀克罗米,现在被要求用塑料,这导致我们的利润率被压得非常低。”徐钊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即使如此,为了保住订单、保证工人正常生产,苏州恒丰只能尽力压低成本。
在抹布产品的生产上,工厂发现,以现有的机器裁剪标准尺寸的抹布,会导致“一条边”的冗余,浪费非常严重,工厂为此研发改良了机器。
苏州恒丰原先维持着每个月6个货柜的抹布出口量,但如今,经济压力下“更节约”的欧洲人,延缓了家用产品更新换代的速率,这直接导致抹布的出口量缩减至2个货柜。
谈判也变成了一件无比艰难的事情。
以往爽快的贸易类企业、商社、汽车修理厂们,开始执行以销定产的方针,多转向短单、小单。“原先会要20000个纸盒、如今只订5000个。”徐钊说,“好处是这些客户还不会在价格上过多地计较。”
定下“长单”的客户们,则会在订单价格上反复较劲。“一分钱,起码要谈一个小时。”徐钊说。
价格谈拢了,但不可知的因素仍比比皆是。“由于订单时间长,这段时间里,国内工厂成本的上升、汇率的波动,对我们可能都是不利因素。”徐钊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