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企业在谈人民币结算,但是真正实施的企业还比较少。”摩根大通资金服务部大中华区主管许伟扬近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如是说。其实,这不是摩根大通一家的感受;此前,本报记者采访包括渣打银行非洲区相关负责人、法国兴业银行、澳大利亚国家银行等多家银行的负责人都表示过类似观点。
“人民币结算业务量尚小,很多与中国存在贸易关系的企业对于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的使用在长期内非常有信心。”有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许伟扬补充道:“大家对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任何质疑,也非常相信人民币在未来的国际地位,之所以不在实际贸易过程中采用人民币结算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人民币的投资产品和渠道目前还比较有限,特别是在境外。”
许伟扬认为,真正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要推动大宗商品以人民币计价或者结算。“如果中国的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能坚持在购买大宗商品的过程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或许会大力推进人民币结算的进程。”
但目前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的企业大部分局限在中国东部沿海的小企业以及与中国有非常密切的外包关系并且以中国作为市场的外国企业,而其他类型使用人民币结算的企业非常有限。
据全球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IT)的统计数据,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离岸人民币支付额增加了17.4倍,而使用人民币支付的国家也从2011年6月份的65个增加到2012年6月份的91个,机构则由原来的613家增加到983家,而这些数据在2012年8月份之后又经历了一轮超高速增长,每月环比增速平均达到24%,而同期平均增速为1.5%。
尽管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的流量增速惊人,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的人民币支付都是通过贸易融资而非贸易结算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