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今年汽车行业的增长有望达到10%。”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于3月20日提出了上述预测。
当天,国务院办公厅全文公布了《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未来三年我国汽车产业的八大目标、八大重点任务及十一项政策措施。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已持续数年高增长的国内汽车行业急转直下,不仅增速大幅放缓,重点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自主品牌轿车更是发展乏力。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汽车销量为938.05万辆,同比增长仅为6.7%,而在2007年,这一数字高达21.84%。
对于充满了诸多不确定因素的2009年车市,中国民族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副总经理曹鹤的预计更为乐观,“以15%为轴心,2008年的车市增幅越低,2009年就越高,我们判断,今年汽车增幅在15%至19%之间,如果政策效应得到充分显现,实现19%的增幅也有可能。”
拉动内需的抓手
产业振兴规划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汽车产销的稳定增长,具体而言,就是2009年汽车产销量要力争超过1000万辆,未来三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扩大内需,保增长,要培养汽车消费热点。“汽车是政府扩大内需的抓手。”安邦汽车分析师李海英认为,汽车行业之所以能在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是因为汽车消费可在短期内拉动“内需”。
目前,中国每千人的汽车保有量为38辆,而世界平均拥有量是120辆,发达国家是每千人500辆,中国汽车市场还有极大的空间。此外,汽车产业链长,直接就业人口200多万人就能带动就业人口超过千万。
“包括减征购置税、汽车下乡、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清理限购汽车的不合理规定等政策,目的都是为了拉动内需”,李海英认为,这也是政府保增长的重要措施。
“这个思路是对的,但从中国的国情看,提高千人保有量,扩大内需,最关键的前提是农民收入的提高,”李海英说,“但金融风暴让很多农民工失去了进城打工、获得更高收入的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是否能够得到保证目前还难以做出判断。”
曾在2007年末就预测“汽车行业将在2008年趋缓、2009年反弹”的曹鹤,做出市场判断的主要依据也是新农村建设,只是当时,他并没有预计到前来凑热闹的国际金融风暴会让真实的市场行情比他想象的更糟。
“2008年对中国汽车行业来说只是一个调整期,恰好这个调整期又遇到了金融风暴,所以市场下滑的趋势十分明显。”曹鹤表示,目前的政策力度比他之前的估计要大得多,加上中国潜在的经济实力毋庸置疑,2009年车市需求步入稳定不是问题。
事实上,汽车行业的受益面还远不止于此。除提振内需外,规划还明确提出了解决汽车行业完善外部环境和汽车产业本身发展问题的措施,其中包括促进和规范汽车消费信贷及二手车市场,加快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建设,推进产业重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等。
“最令人振奋的是'关键零部件自主化’也被列入了规划,这也是零部件问题首次在政策层面有了较强的关注。”李海英说。
据悉,政府未来3年还将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来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业内人士认为,这对自主品牌未来的长期发展是个重大利好。
救急不救远
“产业振兴规划对陷入困境的汽车产业而言,虽为一剂补药,但绝非一剂猛药。”李海英认为,规划中对汽车购置税的下调幅度明显低于市场预期,对汽车贷款、二手车等也没有出台具体的优惠政策。
在李海英看来,规划的长期考虑也略显不足,“虽然振兴规划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但真正具有指导性的可操作措施,都是短期内生效的。”
比如,关于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的政策有效期是今年1月20日至年底,国家安排50亿元补贴“汽车下乡”也仅是从今年3月1日至12月31日。
“目前的政策一味鼓励汽车消费的倾向明显,只能延缓汽车行业第一和第二季度的跌势,不能根本扭转销量下滑的趋势。”李海英认为,尽管今年1、2月份的市场情况看似“回暖”,但与往年同期相比,增速回落仍然较大,“现在断言回暖还为时尚早。”
此外,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形式,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也包含了推进产业内企业重组的内容,明确提出三年内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企业集团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
“这意味着大型国企从这些规划中肯定受益最多,而中小企业可能受益并不明显,甚至还会受到排挤和压制,有可能导致新一轮的'国进民退’。”李海英说。
不过曹鹤认为,振兴规划中有关推动重组的表述早有明确的指向,只是并未言明,“最早动作的将是奇瑞和江淮,其他的我估计再过2年,整个重组盘子基本就能明朗。”
他推演了一个并购重组的战略路线图:同为军工企业背景的长安最终必将强势整合哈飞昌河,此外,北汽与东南、华晨与广汽均是极有可能的组合,“估计一汽和东风在这一轮重组中不会有太大的动作”。
对于产业振兴规划的“新能源”突破口,李海英则认为,虽然目前已经展开了针对客车和公交车的试点,但真正要将新能源车在民用市场普及短期内还不太可行,“除了配套和市场培育外,还要考虑车用电池的生产地,这毕竟是一个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经济观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