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在酝酿征收央企红利的时候,公众普遍对这一政策心存莫大期待,大家都认为央企红利将惠及民生,而央企也将真正体现“国有”属性,结果3年下来所有幻想统统破灭。数据显示,07年开征至今共收上来近2000亿红利,其中仅安排了20亿用于公共支出,占比1个百分点,剩下的钱都花在哪里了呢?以2010年为例,当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为440亿,有420亿给了央企做各种事情,包括支持央企节能减排、推进技术创新、海外扩张等,甚至央企离退休干部的部分医疗支出也在预算内列支,占5个亿。
这些预算条目看完不能不让人愤懑,当然,从政策层面来看并无不妥,因为在《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里早就载明,央企红利的支出目的在于“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也就是说富国企要帮助穷国企,从而“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因此支出对象以国企(央企)为主,“必要时,可部分用于社会保障等项支出”。不难看出这项政策的出发点就是要帮助央企做大做强,完全是一种“长子思维”,这种思维的基础来自几方面,第一是政治体制,社会主义的语境必然要求央企对国家经济有一定的控制力;第二是话语权,央企跟政府关系紧密,其干预政府决策的能力已经被无数次证明;第三,情感依靠,这在金融危机中表现最明显,危机中民企、外企纷纷缩减投资,只有央企逆势而上,承担起了稳定经济的重任,事后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高度褒奖了央企的社会责任,央企的“长子”头衔就是他给封的。
在政治序列里央企的确应该居“长子”地位,这没什么不妥,关键是现在要做一道选择题,即“如何分配央企红利”,是全给央企还是全用于民生,抑或各得其所?毫无疑问,政府选择了前者,而最理想的是第二个选择,最不坏的是最后一个选择。
我们总说见微知著,无论政府在有关民生的其他方面采取了多么宏大的叙事手法,它在央企红利分配问题上的偏心足以将所有努力一笔勾销。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呈现出的是一个漠视民生的形象,为做大做强央企它可以弃民生于不顾,走一条跟其他国家不同的路子,比如同样有国企的瑞典、法国等国家。这些国家的国企为民生上缴的红利比例一般在50%以上,这被视为当然,因为国企本来就应该为民众谋福利,而我们的国企(央企)则更多是为自己和政府谋福利,这不但不公平、不合理,甚至有违社会正义,要知道中国国企从建立、发展乃至壮大的每一阶段都伴随着城乡居民的巨大牺牲,现在它们高歌猛进政府却毫不考虑对其以往的剥夺作出实质补偿,心安理得到这种地步实在叫人心寒。
退一步讲,我们不要求中国的国企跟瑞典、法国的国企一样上缴50%红利并且全部用于民生支出,只是3年20亿怎么看都少得可怜。去年(2010)情况开始出现改变的迹象,根据财政部正在起草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条例》,未来将完善央企红利向民生领域倾斜的机制,但暂未看到时间表。对此我不乐观,即使条例能够实现上述目标,但能够拿出多少红利用于民生支出呢?既有的央企红利分食机制已经操作了3年,吃上瘾的央企不会就此罢了,况其央企整合重组还没完成,继续推进还需要资金支持,央企红利将是主要考虑之一。所以至少在央企重组完成前央企红利的分配格局很难有大的改变。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政府提高了央企红利的上缴比例及扩大了征收范围。现在一些效益好的部属央企也被纳入进来了,未来央企红利规模将逐步扩大,随着收上来的钱越来越多,其分配方向会受到更多关注,希望由此给政府造成的压力能够改变目前央企第一、民生第二的分配思维。
(来源:搜狐财经博客 作者:吴知逢)
兰格钢铁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兰格合作媒体,兰格钢铁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