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
与做实业相比,资产炒作往往能取得更高回报,导致社会资本纷纷“脱实向虚”
“从去年初开始,我就逐步缩小制鞋企业规模,腾出资金转借给担保公司,由它们投入到民间借贷市场。一年下来,我的制鞋企业仅占用流动资金200万元,而投入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已达500多万元。”在温州一家皮鞋加工企业,老板田亮这样告诉记者。
“做小实业,做大放贷。”田亮的选择源于这两条路径间巨大的利润差。
随着原材料等成本不断上涨,田亮的制鞋厂利润越来越薄:2010年的利润率为5.6%,2011年更是萎缩至3%左右。而随着货币政策回归稳健、银根收紧,温州民间借贷利率也从去年初的3分(月利率3%)炒到1毛(月利率10%)甚至更高。田亮投入民间借贷市场的500万元,一年下来利息收入高达200多万元,年化收益率超过40%。
“如果我胆子再大一点,把钱借给风险高的企业,月息很可能达到1毛,转化为年利率就是120%!”田亮感慨,“做实业累死累活利润少,搞借贷轻轻松松赚钱多,我当然选择后者!今年我计划把更多的资金转到借贷市场。”
在温州,像田亮那样“不务实业”、热衷“以钱炒钱”的人不在少数。有的老板干脆放弃企业,将资金全部投进民间借贷市场;有的甚至抵押企业房产从银行获得贷款,然后转借赚取利差。
“以钱炒钱”的现象不仅仅在温州存在。比如,在国家级贫困县江苏泗洪,一些人按3—5分的月息把钱借出,拿到钱的人再把钱放给上线,获得1毛甚至更高的月息。经过层层辗转,等资金到借款人手中时,月息往往高达3毛多。这种炒作制造了“一夜暴富”的神话。然而,风光过后,是高利贷资金链断裂、上家逃跑没了踪影、众多百姓血本无归,甚至有农民因为投入的资金打了水漂,而买不起种子化肥,交不上孩子学费……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说,“以钱炒钱”是当前我国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的一个缩影。与实体经济相对应,股票、信用等虚拟资本借助金融平台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被称为虚拟经济,简言之,虚拟经济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近年来,虚拟经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正常的民间借贷有利于为小微企业发展“输血”,但虚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等问题。
有关专家描绘了近年资产炒作的“路线图”:
最早也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炒房,这个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炒作资本的进进出出带来了房地产市场阶段性繁荣和价格上涨;到2010年左右,随着楼市调控政策频频出台,炒作资本开始进入农产品等领域,产生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农产品价格轮番暴涨的现象;从去年初开始,由于一些经济领域和环节的资金供应偏紧,市场上出现“结构性钱荒”,大量炒作资本转入“以钱炒钱”的操作模式。
专家认为,近年来,银行信贷投放较多,加之中国经济增长较快、人民币升值,吸引了境外资本源源涌入,在“外洪内涝”的双重作用下,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偏多。逐利是资本的天性。与做实业相比,资产炒作往往能取得更高回报甚至获得暴利,导致大量社会资本纷纷“脱实向虚”。
2
实体经济面临难熬的寒冬
办实业困难重重,而且“赚钱的不让干,让干的不赚钱”,减弱了实体经济的吸引力,也助长了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不良倾向
当“以钱炒钱”等资产炒作如火如荼时,实体经济却在经历难熬的寒冬。
“我们是跟纸打交道的,如今这个行业的利润就跟纸一样薄。”北京某包装制品公司总经理李京生说。
李京生的企业成立于1993年,从糊信封、做手提袋起一点点奋斗,现在企业发展到60多人规模,但面临的烦恼却越来越多。每种颜色每令纸的印刷费收入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100元左右降至目前的15—18元,而纸张、油墨、人工的成本嗖嗖上蹿,20年前每月花300元就能雇到一个不错的印刷工,现在印刷机长的月工资得开到8000—10000元,普通工人也要三四千元,足足涨了10倍多。“这样一来,挤压的只能是利润,我们现在净利润率不到5%。”
另一方面,李京生的企业一年能赚120万元左右,但“大头”要用来缴纳这税那费。李京生掐着指头算道:
“17%的增值税,每年本应交50万—60万元,由于我这里安排了13名残疾人就业,每人每年能享受3.5万元的退税,因此只需交20万元左右;25%的企业所得税,每年12.5万元;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车船税,每年5万—8万元;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每年30万元。算下来,每年得交70万元税费,到手的净利润只有50万元,大约58%的利润缴了税费!”
郑建旺经营着山东一家小型服装加工企业,每到月底他总是如坐针毡,因为这是支付工人工资的日子,而应收账款往往要再等几天才能到位。他不止一次尝试着到银行贷款,但无济于事:企业规模太小,许多银行根本不考虑放贷;即使同意贷款,由于手续太繁琐,等贷款办下来,企业可能已被拖垮。
无奈,郑建旺只得求助于民间高利贷。“上个月借了20万元,半个月就要支付将近1万元的利息。我也知道高利贷是毒药,但喝了还能撑一撑,不喝企业就完了。去年企业的利润率不到5%,今年就算企业能维持,我也打算停产干点别的了。”郑建旺忧心忡忡。
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当前,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更是面对严峻挑战,生产经营往往处于微利、无利状态,有的甚至难以为继:
——订单数量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企业单子减少;同时,国内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企业价格竞争优势减弱,部分订单流失到越南、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
——税费负担过重。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全哲洙表示,我国企业涉税种类多,部分小型、微型企业缴纳总额高于净利润。个别税种设置不合理,存在重复征税现象,缴费项目过多,征收随意性大。全国工商联粗略统计,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性收费的部门有18个,收费项目达69个大类。据其调研,一件报价75元的衣服,其面料和辅料成本为50元,加工费为25元,缴纳国税3.63元,地方教育附加费0.44元,水利基金0.02元,社保费2.77元,总税费为6.86元,综合税费率达27.44%。
——银行融资困难。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银行贷款主要投放给大中型企业,大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企业仅为20%,几乎没有投放给微型企业。不少中小民营企业从银行很难获取贷款,只能转向民间借贷,致使其贷款实际利率远高于基准利率,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生产成本上升。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1年中国中小企业调研报告》显示,2010年有30个省区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2011年有24个省区市再次上调,平均增幅为22%。
——投资存在壁垒。国务院发布的“新36条”,进一步拓宽了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开放了电信、石油、重化工等传统垄断行业。但民营企业负责人普遍反映,“新36条”尚未得到有效落实,在这些传统垄断行业仍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等,“赚钱的不让干,让干的不赚钱”。
办实业困难重重,减弱了实体经济的吸引力,做实业的人感觉不到“有奔头、能致富”,也助长了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不良倾向。
3
虚拟经济应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
过度炒作资产影响健康稳定发展,扩大贫富差距,增加经济社会风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市场经济中,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以金融业为核心的虚拟经济支持。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合理运行让闲置资金匹配合适的实体经济投资领域,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融资平台,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另一方面,金融市场能扮演风险识别的角色,预警实体经济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能促进实体行业之间的竞争。例如,股市能将难以进入社会再生产的分散资金集聚起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而股票的买入和卖出过程,也是企业风险发现的过程,对企业经营能起到预警作用。
然而,如果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盲目扩张、过度炒作资产等现象蔓延泛滥,也将产生巨大的危害——
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也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的利润最终来自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不有力抑制“脱实向虚”、遏制投机炒作,就会导致实体经济无法获得虚拟经济的充分支持,制约其较快发展,不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最终也将影响虚拟经济的发展。
扩大社会贫富差距。无论是房地产还是农产品炒作,最终结果都是价格急剧上涨进而产生泡沫。这个过程的受益者往往是大量资本持有者即炒作的最先发起者,而受害者往往是后来的跟进者,大多又是财富拥有量较少的群体。因此,炒作的过程,成了财富从穷人向富人集中的过程,贫富差距会因此而加大。
增加经济社会风险。炒作必然制造泡沫,这些泡沫虽然终会被实体经济消化,但如果泡沫过大、破灭,就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甚至给金融系统带来较大冲击。而投入炒作的大量资金灰飞烟灭,由此带来的社会风险也不容忽视。
这绝非危言耸听,“脱实向虚”的国际教训已有很多。比如,上世纪80年代日本股市崩盘后,至今仍在拖累其实体经济;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就是因为虚拟经济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泡沫化,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可以从贷款机构获得贷款,贷款机构再通过金融衍生品从其他金融机构获取资金,一旦房价停止上涨,就会导致贷款链条断裂、泡沫破灭引发严重危机。
在国内,“脱实向虚”的危害也初现端倪。沿海一些企业大量借入高利贷,一旦超过自身清偿能力,就选择“跑路”,玩起“失踪”。据初步统计,截至去年12月底,温州老板“跑路”、企业关闭或停产的事件已达100多起。这种势头如不加以遏制,可能导致民间借贷市场崩盘,投入其中的资金难以收回,金融系统遭受损失。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培育好、保护好有利于实体经济不断壮大的沃土,并使虚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已是刻不容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