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关于上海“十二五”时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规划,让人民币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在这份长达一万余字的规划中,“人民币”这一字眼出现的次数高达43次,成为整个规划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而与人民币有关的各项业务尤其是国际化进程,无疑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头戏。
人民币到底怎样才能成为国际货币?才能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象征?在经济学界看来,都是见仁见智,而无论人民币在未来4年中在国际上的表现会如何,却都不妨碍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已经开始国际化进程的人民币不会逼迫中国贸然放开资本账户,即使人民币国际化到一定程度,中国的资本账户也不需要必然放开。
“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人民币跨境贸易的进程和扩张速度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这说明市场是有需求的,两年之后,人民币跨境贸易的结算量将达到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到那个时候,人民币将成为全球三大贸易结算货币之一。”1月31日,汇丰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在受访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做出乐观预计。
但是记者也发现,在通篇的规划中,尽管人民币成为热门词,对于与之紧密联系的资本账户开放却一字未提,留给外界无尽的想象空间。
“对于国家来说,人民币国际化有时间表,但是资本项目放开显然没有时间表,当国内的金融体系还没有深化到相当成熟的地步时,贸然将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叠加,那么对于中国的金融市场和经济体系的风险是相当大的。”2月2日,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告诉本报记者。
沪港合作大于竞争
本报了解到,在这份规划发布后,上海加速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对于香港的影响,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在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看来,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于在两地同步大力发展人民币业务的金融机构来说,这意味着未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更多的中资机构将在香港设立新的机构和业务,而外资机构则会更深地在境内扎根以达到协同效应。”刘利刚说。
刘利刚表示,香港离岸市场之所以快速发展,正是因为资本账户的管制,而管制的存在却受囿于国内宏观经济和金融机构发展的现实,短期内难以被消除。与此同时,两地套利机会和贸易设施的存在,也需要这两个市场的同步发展和相互反馈。因此,短期内,沪港之间存在着更多的合作机会。比如,上海市场可以借鉴香港的人民币产品开发的经验,而离岸人民币的有序回流也会逐渐降低两地利差,深化离岸市场的发展。
不过,刘利刚也分析指出,如果内地资本账户开放的步骤和政策适宜,相关监管举措能够协调,香港将在中长期内面临较大的挑战,其金融中心的地位将因为上海的崛起而受到明显的威胁。但从更长的时间来看,如果人民币可以实现可自由兑换,那么港币与美元脱钩而与人民币挂钩的可能性也将上升,一旦港币与人民币挂钩甚至消失,那么未来人民币在香港的将不再是离岸产品。
而在市场人士看来,即使到2015年,上海的人民币国际化中心得以确立,它与香港之间的联系仍然是互为补充和促进的。
资本账户放开风险大
尽管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自2009年央行实行人民币跨境贸易试点以来,在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到去年底已经突破6000亿元,但是刘利刚认为,如果只是认识到套利空间的存在而贸然放开资本账户,那么它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将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也认为,在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放开资本账户不应该成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即使从国际金融史来看,货币国际化是大国经济崛起水到渠成的结果、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非政府人为推动的结果,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的背景下,过快开放资本账户必然意味着短期国际资本的大进大出,加大资产价格的波动性以及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事实上,全球很多国家都未完全开放资本账户,虽然这会让人民币国际化来得更快,但不利于中国官方控制投机风险,是一个短期内无法实现的政策难题。对很多海外市场人民币持有者来讲,如何对冲人民币汇率风险、如何增加人民币的有效投资渠道仍是最大的难题。”摩根大通资金管理和证券服务部中国区副主席罗丽莎称。
来源:华夏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