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响应奥巴马政府“制造业回归”的号召,一边忙着加大在新兴市场的投资力度,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全球汽车制造商纷纷将“双线作战”计划提上日程。
回迁,回迁
在美国制造业的支柱产业——汽车行业中,曾经稳坐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商宝座数年的福特汽车的回归脚步最为急切。
去年,福特汽车宣布将1.2万个工作岗位从中国、墨西哥等地迁回美国。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福特汽车这次从中国迁回到美国本土的工作岗位中,包括设计职位。不仅如此,此前外包给中国企业的零部件制造业务,也将转而由美国本土企业生产。
另一家美国汽车巨头通用汽车,也宣布在美国的投资增加到71亿美元的计划,用来生产高质量汽车。
通用汽车回归美国的最大理由是成本结构的变化。通用从2009年破产后分阶段压缩了劳动力成本。破产前,包含被称为“社会保障成本”的医疗费等在内,工厂员工的时薪最高已经超过80美元,而通过与工会修改劳动合同,现在的时薪已经降低至最低19美元。
也正是因为此原因,包括福特、克莱斯勒在内的美国“三大”相继改善了盈利结构,从而加大了回归的速度,据悉,“三大”已经为美国新增了2万个就业岗位。
其他跨国车企也开始不断在美国建厂。2011年,丰田汽车在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启动了新工厂,借助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美元贬值等有利形势,该公司甚至打算实施将美国转变为出口基地的构想。
时隔大约20年后重启美国生产体系的德国大众,也计划不断增加生产的车型的数量。大众汽车美国总裁乔纳森·布朗宁公开表示:“今后将继续在美国加大投资力度。”
倚重中国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汽车企业在回归美国的同时,却纷纷以更大的力度进军新兴市场,尤其是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厂商生命线的中国。
以福特汽车为例,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中国汽车市场十年快速发展期的它,最近半年由保守变得更加激进,本月更是两次宣布扩产计划。
4月初福特汽车在华的合资公司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刚宣布在重庆投资6亿美元扩建生产基地,两周后再次宣布,将在杭州投资7.6亿美元(约49亿元人民币)建设一个全新的整车厂,以支持其在中国的发展计划。至此,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的年总产能将超过120万辆。
与此同时,经销商网络也在不断扩张。按照计划,到2015年,长安福特经销商的数量在2010年340家的基础上翻番,这些新的经销商主要分布在四、五、六级市场。
福特在中国如此激进,并非偶然。相比于福特在全球的竞争对手通用和大众,福特在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特别是在前几年金融危机期间,福特力守美国总部,避免了和通用、克莱斯勒一样的破产保护,但中国战略却因此而停滞。
去年,福特在中国售出了近52万辆汽车,但大众和通用汽车去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分别为230万辆和260万辆。
“长安福特现在只有4款产品,参与的细分市场竞争有限,未来5年内将引入15款有竞争力的全新车型,相信福特在未来的中国市场竞争中能够赢取主动权。”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传播副总裁李英表示。
为了避免再次顾此失彼,福特汽车一边响应奥巴马政府的号召,一边对中国市场投入更多诚意。
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萧达伟(DavidSchoch)上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出对中国市场极大的信心,且并不认为福特回归美国是在弱化中国战略。“2015年左右福特全球的销售目标是大约800万辆,我们预计未来5~7年福特的增速中有7%的增长都会来自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地区。”
事实上,由于美国、欧洲、日本等传统汽车市场的潜力十分有限,倚重中国市场,是汽车界早已达成一致的观点。
这一观点从美国市场今年一季度的表现中便有所体现。一季度,美国轿车市场增长率为17%,其中,通用汽车仅增长1%、福特增长8%,相比之下,其他来自日本、欧洲和韩国的汽车增长率分别达到14%、28%和32%。
这似乎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对于美国本土企业,“回归”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决策,对其他目标市场不离不弃是明智之举。
中国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向晨认为,美国重振制造业具有一定优势和条件,但从根本上,还要受全球分工的制约,“总的来看,中国的市场潜力和产业配套对海外的制造业还是有巨大的吸引力的。”
张向晨表示,在华美国企业回迁的数量较少,而且仅限于一些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生产条件和市场特点的行业及特殊产品,而包括通用、苹果等在内的大型美企将继续扩大在中国的投资和产能。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