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在经历了过去不到10年的井喷式发展之后,超越了美国、欧洲等传统汽车大国,成为全球第一的汽车市场,并且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市场生态环境。
超过1800万辆的新车销量的构成特征已经逐渐呈现,外资与合资企业占据主流、中国自主品牌企业艰难成长;轿车呈现高端化趋势,SUV逐渐成为潮流;创新性的细分市场正在逐渐萌发……这一切都是由中国本土市场的特定需求所决定的。
在其他成熟市场,情况则各有不同。欧洲和日本市场已经非常稳定,没有销量的起伏,产品类型的分布也很集中——小型车是绝对主流;美国市场活力逐渐恢复,增速明显,但产品则走了另一个极端——以大型车为主,小型车曙光乍现。很显然,中国与欧洲的共性不多,而美国则很有研究价值。
对中美来说,“地球另一边”的情况似乎有所相似,又很不一样。通过我们对4月中美汽车市场的数据比对,解读这其中的碰撞与共性,或许你会理解为什么有些车不引进中国,而有些车只在中国卖。当然,美国的今天不可能是中国的明天,但有些趋势却可以参考,有些思路可以借鉴。
策略和产品都是由需求决定的,就像美国人的胃决定了汉堡、牛排和薯条的必然存在,而中国人的胃决定了火锅、烤鸭和煎饼果子。反过来也一样,从产品来看这两个最大汽车市场的“胃”到底有什么不同也很有趣。
德系车的两重天
毫无疑问,德国大众在中国的中级车市场上呈垄断态势。与中国前30位中只有4款中级车相比,美国前30位的车型中有1/3是中级轿车,并且排量普遍都在2.4L以上。在品牌分布上,看不到德国品牌,美国本土品牌、日系、韩系品牌垄断了这一市场。
中美在中级车市场的差异显示,一方面两个市场的消费者诉求明显不同,中国消费者对于科技、操控和品牌附加值的需求更高;美国消费者更看重尺寸、可靠性和舒适性。第二,中国中级车市场比例还将继续扩大。第三,日系品牌并非没有实力领跑市场,大众在中国不可能长久地高枕无忧。
CR-V简直是“全球通”
CR-V在美国和中国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与产品本身成熟的设计密不可分。中国的SUV市场中,低端产品被自主品牌占据,高端则主要来自德国,中端是日系厂商的天下。
而美国市场上,本土品牌占据统治地位,前7位中只有本田CR-V和丰田RAV-4挤进前7。美国的主流SUV与中国相比在尺寸和排量上都要大一个级别,这主要取决于美式消费传统以及较低的油价和极低的售价。
截然不同的轮上国家
你一定是一眼就看到了两个冠军。
这的确很有趣。中国的冠军是别克凯越(报价图片参数),美国车?不不不,我们通常对凯越的总结是:韩国车、美国牌、中国造。真够纠结,但也反映出中国汽车市场的离奇现实,一方面追求先进技术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另一方面对于陈旧但品牌、面子俱佳的产品又趋之若鹜,排名第二的捷达(报价图片参数)和第四的桑塔纳(报价图片参数)再次验证了这一点,没有人能看得懂中国,几代同堂也反映出中国市场需求的巨大差异。
美国的冠军是典型美国生活方式的体现,福特F系列皮卡(报价图片参数)已经连续多年蝉联美国最畅销车型,而在中国消费者眼中,这种拖着个斗子的车难登大雅之堂,是彻底的生产工具。在排名前十位的车型中,SUV和中级轿车占据多数,而最亮眼的则是排名第五的普锐斯(报价图片参数)混合动力家族,翻番式的增长或许距离销量冠军也不远了。毫无疑问,这跟价格也有直接关系。
中国车企利润率仍很高
很容易看得出来,美国车普遍比中国要便宜的多。并且越是高档车,便宜的幅度越大。就拿Jeep大切来说,在美国的起价只要人民币17.07万元,比中国便宜70.36%!
而在紧凑级以及以下市场,比如福克斯和Jetta(新速腾(报价图片参数))美国就没有优势了,中国的制造成本让这些车在中国卖的比世界其他国家都便宜。
排除各种关税、消费税的影响,中国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的利润相比美国市场仍然高很多,尤其是豪华车和进口车,其溢价水平已经超出合理范围。因此,中国车市还有相当大的降价空间。
中国细分市场有待开发
进入中国市场销量排名前30位的只有轿车和SUV两种车型,这也是目前竞争最充分、细分程度最高的两个车型类别。但在北美市场,皮卡与MPV占比也相当的高。这两种车型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目前还不明朗。
可以说明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目前还相对单一,很多细分市场还未被开发,处于萌芽状态。豪华品牌的高速增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跑车、旅行车、MPV等车型关注度的提高也说明其拥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本文来源: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