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日本媒体报道,川崎重工2012年度在华造船业务收益将超过80亿日元、同比增四成,在华业务有望成为川崎重工全球造船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业内人士分析,川崎重工拓展在华业务,主要因为全球海运市场持续萎靡、日元高位运行等因素导致日本国内造船业环境恶化,只得参与海外新兴市场的造船事业,以谋求新发展。
可笔者担心,因为市场不景气和产能过剩,中国船厂特别是中小规模民营船厂原本日子就不好过,如今又多了这些外来“抢食者”,想在困境中“活下去、撑下来”就更难了。今年第二季度,当国内某造船“巨头”被迫撤销8艘造船“大单”时就有人预言,国内30%以上的造船厂未来两年可能遭遇倒闭危机。
“寒冬”又逢“狼来了”,本土造船企业该如何应对?
造船业准入门槛原本就高,而为了追求“规模效应”,近年来船舶大型化趋势越发明显,如韩国大宇造船已开始为马士基建造1.8万TEU集装箱船,这又对造船厂的软硬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国内造船业应加强行业资源整合力度,通过市场淘汰一批缺乏竞争力的企业,使资源相对集中,确保本土领头企业和海外竞争者处于“同一起跑线”。同时,技术、资金密集的本土造船企业也可考虑进军市场广阔、高附加值的海洋工程设备。
(文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