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已直接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甚至关乎银行声誉、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在此背景下,银行近年来不断加大信息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其增速甚至已经超过了银行利润增速。
不久前举办的北京金博会上,记者见到了交行最新推出的远程智能柜员机——ITM。这台新型的自助终端设备不仅囊括了ATM的全部功能,还增加了无卡取现、自助贷款、自助汇款等一系列的服务。而具有这种功能的自助终端并非交行独有,农行、广发、光大等银行也都各自完成了智能柜员机的开发,并已陆续布放使用。而这仅仅是银行业科技投入的一个缩影。银行业的科技创新的广阔前景,也为从事软硬件开发的IT企业打开了一扇巨大的门。
银行信息科技投入速度高过利润增速
消息人士透露,据官方数据统计,到2011年底,255家重点银行机构共建设501个数据中心或机房,涉及总投入达698.7亿元,同比增长38.3%。从数据上看,银行增加科技投入的速度已经高过了其利润增长水平。同时,层次化、立体化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为维护金融信息安全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科技进步促进了银行业资产质量的不断提升,盈利能力、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增强。
银行业对于信息技术的渴求,犹如一块无比诱人的蛋糕摆在了众多信息科技公司的面前。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中国银行业仅IT解决方案市场2012至2016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9.9%,到201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50亿元。
IDC认为,银行业改革持续推进,整合与重组持续推进。在银行法人机构数量减少的同时,网点整合扩张和后台系统合并升级产生的IT投资需求往往是软硬件一体化的。大量区域性城市商业银行的涌现以及农村信用社的整合在推动新建软硬件一体的IT系统投资需求上起了重要作用。此外,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迅速,也产生了包括硬件在内的IT投资需求。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业务对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海量数据的存储通信提取要求较高,需要新一代的硬件基础设施和处理架构支撑。
有研究报告指出,尽管中国银行总资产已超过美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但中国金融业的IT服务支出只有美国的15%,具备进一步成长的空间。招商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银行仍是金融业IT投入的主体,占到总体投资规模的71.4%。国内3800家金融机构的IT总投入在2011年达到343亿元。银行业IT服务外包主要集中在支持维护、系统集成和研发外包上。而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的建设,IT基础设施的第三方维护,广大中小银行的定制软件服务,数据处理业务(如单据录入等),信用卡业务外包和呼叫中心外包等都是IT企业争抢的领域。
国内供应商渐成银行业首选
据一位当时主管银行业科技信息工作的人士回忆,中国银行业的信息技术选择从一开始建设,就将“安全性和稳定性”放在了首要位置。“当时有一个提法是,不可靠的技术是不用的。”该人士回忆说,因为当时国内的信息化技术刚刚开始起步,可靠的技术肯定就是国外的。然而这个选择也造成了目前银行信息化的多类技术软、硬件都被国外的知名公司垄断的情形。为此,银监会刚刚成立的银行业信息科技监管部也提出了“自主可控”加强信息科技建设的口号,目的就是希望推动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消息人士透露,近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出席2012年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会上也提出,为促进国家自主知识产权发展,鼓励银行采购国产信息设备。
虽然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还存在不成熟之处,但是供应商在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仍然取得了积极进展。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目前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大多数都是由国内的软件公司开发的,尤其是安全产品,基本上被国内公司包揽。这其中,南天信息、长亮科技、高阳科技、神州数码等都是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开发商中份额较大的。
此外,在大型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方面,银行使用产品则以国外公司的居多。服务器方面,IBM市场占有率达70%。不过,目前浪潮信息等公司自主研发的服务器也已基本能满足银行的需求。
科技与金融加速融合
过去,信息科技公司为金融行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金融行业为信息科技类公司提供金融服务和融资支持,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科技公司已经变得不再只是科技公司,银行也不再仅仅只是银行,两者的角色互换越来越多。
深圳市政府金融办副主任肖亚非在近日举办的金融IT创新高峰论坛上表示,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结合,是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重要引擎,也是我国抢占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关键。在当前“金融+IT”的业态下,移动结算、移动支付、大数据管理等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金融业发展突破物理空间限制,金融交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成为可能。
此外,在更深的层次上,各大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电信运营商等都陆续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这不能不让银行业紧张起来。
(上海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