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期间,自潼关至宝鸡,浩浩荡荡动辄数万人,手握镰刀面孔黝黑的麦客大军,转瞬成了历史。替而代之的是一辆辆联合收割机驰骋八百里秦川。期间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再后来,收玉米也不用人力了,玉米联合收割机大展身手。这是近两三年的事情。
巨额资金投入、持续数年的农机购置补贴,无疑是这一巨变最主要的推动力。农业机械化的快速推进,在提高农业效益、解放生产力、为农增收等诸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2005年的100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7亿元,中央安排陕西的农机补贴资金7年增长约70倍,补贴总额达到20.1亿多元。机具补贴范围也由最初的30多个品目增加到今年的143个品目近6000个产品。补贴范围覆盖到全省所有农业市、县、区农业人口及农垦企业职工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服务组织。
据陕西省农机局提供的信息,今年安排的农机购置补贴,截至8月31日,已落实资金5.52亿元,占计划任务的78.9%。带动地方财政投入补贴资金4547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31.36万台,受益农户达到22.94万户。
农机购置补贴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使陕西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农机部门充分利用补贴资金的调控导向作用,引导农民购置大中型、高效复式和生产薄弱环节农机具。2010年全省大中型拖拉机8.08万台,较2003年底增加了169.3%。全省玉米联合收割机从无到有达到9500台,果园耕作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2009年,户县被陕西确定为玉米机收示范县后,重点补贴玉米收割机,2010年全县玉米收割机械达561台,是2008年底的5倍多。玉米机收率达71%,位列全省第一。
大量农业机械的应用,加快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人畜劳作向机械作业转变,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富平县约有15万人外出打工。据对该县的调查,3年前,每到农忙季节,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就要返乡帮忙。现在由于机收水平的提高,夏收基本不用返乡,秋收仅有一半的人需要返乡。
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耕地不用牛,播种不用锄,种地农民越来越轻松了。据了解,1台背负式玉米联合收割机每天可收获40-50亩,相当于100个劳动力。1台果园微耕机可替代10人,1台设施蔬菜卷帘机与人工卷帘相比可提高生产效率8倍以上。关中过去收玉米需要20天左右时间,现在如果成熟期集中,1周就可收完。
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目前陕西拥有千头以上规模化奶牛场34个,最大的存栏奶牛2万头;万头现代化养猪场100个,最大的年出栏生猪7万头;每年新增设施蔬菜30万亩。在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情况下,如果没有机械化的支持,根本无法实现。
调研发现,机械化程度已经成为影响农民种粮意愿的重要因素。农民愿意种粮,则可以促进土地流转,确保粮食安全。长安区农民高兴地说,现在除了玉米间苗是人工完成外,小麦、玉米一年两料的其它工序全程机械化,种粮特别省事,基本上是对农机手“三指一掏”:一指收割哪块地;二指用什么种子和肥料;三指收好的粮食放在哪;一掏指给农机手掏钱。其他过程完全不用操心,农民也愿意种粮了。
近年来,农业部门大力推广复式整地、化肥深施、机收机播、秸秆粉碎还田等重点农机化技术,提高耕种质量,有力地促进了节本增效、农民增收。省农机管理局项目办副主任张应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关中一年小麦、玉米两料为例,全程机械化后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小麦、玉米实行机播每亩可分别节约种子4公斤、1公斤,节约种子费用30元;能增产粮食15%以上,增加产量100公斤以上,折合200元;小麦机收减少损失3%-5%,玉米5%以上,两料共减少粮食损失30公斤以上,折合60元;年每亩粮食节约劳动成本200元以上。合计每亩增加收入490元。关中地区适宜于机械化的小麦、玉米耕地面积1000万亩,机械化后相当于每年增加农民收入49亿元,相当于每年使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30元。
农机化也增加了农机经营者的收入,成为农民的重要增收致富工具和谋生手段。据调查,今年仅“三秋”期间,每台玉米收割机平均净挣2万元以上。富平县华朱乡顺阳村李锋父子,过去苦于没有增收致富门路。今年在享受4.5万元购机补贴后,自筹9.9万元买了一台小麦、玉米两用收割机,秋、夏两忙下来,除了父子俩工资合计2万元及其它成本费用,净落6.4万元。
(来源:中国设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