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型基金崛起 行业生态版图渐变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2-9-17 10:25:02  兰格钢铁

    交易型基金正逐渐崛起!传统封基的式微并未让交易型基金淡出公众视野,相反,ETF、LOF、分级基金等创新品种接连发力,一场围绕产品交易性与工具性的理念革新风暴席卷而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发基金中交易型基金的数量占比已达到27%。

 

    整个行业的生态版图也正悄然变化。一方面,通过发展场内交易型基金,化解基金行业对银行渠道的畸形依赖,部分公司已在这方面卓有成效。而同样重要的是,当主动管理型股票基金同质化日益严重之时,被动型工具产品广受青睐,基金的功能逐渐向单纯提供“服务”转向提供“服务”与“工具”并存。

 

    诚然,交易型基金发展路上阵痛难免,但其前进的步伐却从未动摇。未来,当可以像买卖股票一样通过跨市场ETF投资港股,当可以通过场内买卖货币基金来盘活千亿保证金市场,当黄金ETF、债券ETF等更多创新工具可供选择之时,交易型基金的意义将会进一步被认识。

 

    “千亿”资金

    活跃场内基金市场

 

    几年前,投资者纷纷通过银行申赎基金时,上市交易型基金品种还大部分局限于传统封闭式基金。而近年伴随市场发展,LOF、ETF、分级基金等新兴品种不断入驻交易所,投资者面临的交易型基金日益丰富。

 

    与此同时,交易型基金的投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进入全民普及时代。比如,在9月7日的市场反弹中,抢反弹资金大肆追逐分级产品,12只杠杆基金集体涨停,部分成交额放大翻番,成为基金史上的罕见案例。

 

    当杠杆基金被公认成为抢反弹的不二选择时,不少机构也纷纷将目光向其瞄准。据了解,目前已经有私募发行专门投资杠杆基金的产品,而公募专户也不断加码对分级基金的投资,沪上已有公司在开发利用分级基金套利产品,以及不少专户将杠杆基金纳入投资范围。

 

    杠杆基金的走俏更催生了发行热潮。数据显示,最早的分级基金成立于2009年,但2012年分级基金发行热持续火爆,今年以来共发行股票型分级基金26只,几乎达到目前存量的一半。

 

    除了发展势头正猛的分级基金之外,作为交易型基金“老将”的ETF也焕发出新活力。今年5月,两只沪深300ETF横空出世,因其打通沪深两个市场的机制成为划时代产品,最早始于2004年的ETF发展又掀开了新篇章。

 

    沪深300ETF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诞生的标志性意义,其实用性和影响力也逐步得到了市场认可。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为例,在9月7日的市场大涨中,一批资金借道ETF参与反弹行情,该ETF其成交量突破13亿元,成为当日成交量最大的ETF基金。从资产规模上看,截至9月7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已稳居第一,资产规模达到208.61亿元。嘉实沪深300ETF规模也位居第四,达到131.38亿元(不计算联接基金)。

 

    而伴随纳入融资融券标的,沪深300ETF在两融方面也迅速崭露头角。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在近期取代几只老的ETF品种,成为融资融券余额最高的ETF:根据申万研究所数据,截至9月7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融资融券余额达到44177万元,大幅超越第二名上证50ETF的36687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尤其是今年以来交易型基金扩容十分迅速。数据显示,今年以来ETF基金发行10只,LOF基金发行8只,分级基金发行26只,总份额达到813.5亿份。按今年以来新基金发行163只(A、B类合并计算)、份额3951亿份计算,上述三类交易型基金合计的数量和份额占比分别达到27%、21%。

 

    伴随交易型基金的持续扩容,千亿资金正活跃在场内基金市场。数据显示,目前ETF基金、LOF基金、分级基金规模均达到“千亿”级别,分别为1245.8亿份、2256亿份、1424.3亿份,如果再算上传统封闭式基金的620亿份,交易型基金的总规模达到5546.1亿份。

 

    行业最低尾随的

    “绕道”智慧

 

    银行挤压,已经成为中国基金业根深蒂固的业态形式。然而,仍有部分公司通过发展交易型基金,大大降低了对银行的依赖,由此形成的良好业态或许能成为整个行业的一道启示录。

 

    根据天相投顾对2012年基金半年报的统计,67家基金公司上半年共收取管理费129.28亿元,同比下降13.64%;但在管理费收入下降的同时,基金支付给银行的尾随却呈上升态势。数据显示,上半年基金公司共向销售机构支付尾随佣金20.88亿元,占管理费的比例达到17.04%,较去年同期上升了0.14%。扣除尾随,基金公司净管理费收入只有108.4亿元。

 

    有业内人士直呼,基金这些年实际都是在给银行打工,基金业已经沦为银行的“提款机”!

 

    长期受制于银行的基金业也意识到了变革的必要,第三方销售等制衡的力量也在各方推动下逐渐起步。“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基金业不能坐等第三方来拯救。”沪上某基金人士指出,一是目前第三方销售仍在起步阶段,二是第三方销售机构向基金公司索要的销售费用并不低,和券商20%至30%的客户维护费相比,部分第三方的要价高达40%至50%。

 

    不过,已经有部分公司凭借交易型基金开拓了另一条突围途径。翻阅上半年基金尾随数据,67家公司中尾随占当期管理费最低的是银华基金,其上半年实现管理费收入4.08亿元,而尾随只有0.3亿元,占比仅为7.38%。而同期,基金公司最高尾随占比达到43.77%,平均尾随占比为16.15%。

 

    对此,银华基金相关人士回应道,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导致尾随大幅下降。“第一,上半年只发了一只基金,支付给银行的相关费用少。更重要的是,公司旗下分级基金产品线丰富,而分级基金的规模增长主要靠场内自然增长,绕过了银行渠道,因此尾随占比大幅降低。”该人士如是表示。

 

    相关人士透露,今年以来银华旗下分级基金规模持续增长。以银华中证等权90分级基金为例,其从年初到8月份规模从30亿份大幅增长到160亿份;此外,根据半年度数据,银华深证100分级基金相比于去年年底也有近20亿份的增长,银华内地资源分级基金份额也增长2倍有余。这些增量,大部分都是通过场内增长。

 

    事实上,不少业内人士都呼吁大力推动基金上市交易,以化解银行对基金业的过度制约。“我觉得场内交易型基金的优势首先是化解银行渠道过度强势对基金行业的负面影响。比如说管理费的分成,基金行业的很大部分利润都被银行渠道拿去了。通过场内基金的发展改变中国基金市场的生态结构,减少中国基金行业对银行的畸形依赖。”华泰联合证券王群航就曾在公开场合如是表示。

 

    而此前,深交所相关领导也曾表示,多年以来,商业银行占据了我国基金销售市场的绝对优势地位。这与基金品种集中于普通开放式基金、场内基金产品数量较少且不为市场熟知有密切关系。发展交易型基金能为基金行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使投资者能够更便捷和便宜的买卖基金产品。

 

    开辟产品线“蓝海”

 

    在传统主动型偏股基金厮杀正酣之时,背靠交易所体系的被动型工具产品却有望开辟一片“蓝海”领域。

 

    自基金行业发展以来,主动型基金数量不断井喷,但受制于股票基础市场,改变不了业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在市场单边下跌的2011年,主动型股票全军覆没,没有一只取得正收益。与此同时,基金行业整体资产管理规模也继续下台阶。分析人士称,这种同质化的产品与服务使得基金业日益陷入被动,同质化问题也成为行业的一大症结。

 

    “基金行业发展在一些方面出现停滞,甚至萎缩,我认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产品过于单一。”银华基金总经理表示,投资者在基金中找不到想买的产品,就分流到其他理财产品中了。基金管理规模的萎缩,就说明基金提供的产品在这一阶段里是没有吸引力的。基金产品创新与差异化仍需要不断推进。

 

    而大力发展上市交易的被动型与工具型产品,另辟蹊径开拓股民和机构客户群体,或是可以尝试的一条重要出路。譬如,银华基金选择了打造分级基金方面的金字招牌;再如华泰柏瑞基金公司,通过一只创新ETF带动了公司的跨越式发展。

 

    在沪深300ETF发行前,华泰柏瑞还只是一家默默无闻的中小型公司。而5月份,沪深300ETF一举募资329亿,极大提升了公司规模。数据显示,2012年二季度华泰柏瑞的基金管理规模为367.08亿元(其一季度规模只有126.3亿元),其中238.6亿元来自于沪深300ETF。而从公司的规模排名来看,其从1季度的40名,提升到2季度的23名。在行业整体规模下降的同时,其管理规模却逆市膨胀。而更实在的在于该产品对公司管理费收入的贡献。以约250亿元的增量、按其契约规定的0.5%/年的管理费率计算,沪深300ETF每年可给华泰柏瑞基金公司带来近1.25亿元的管理费收入。

 

    “2005年前的中国资本市场,主动投资是市场绝对主流,市场上仅有上证50ETF一只产品,其他ETF都还尚在襁褓之中。”此前,华泰柏瑞公司副总经理房伟力曾表示,正是公司团队敏锐把握到了海外市场被动投资逐渐升温的趋势,开始设计孕育沪深300ETF产品。目前来看,这一布局产品线“蓝海”的战略颇有成效。

 

    “我国基金业正经历从有序发展到有效发展的阶段,基金的功能也逐渐由最初的单纯提供服务,转向提供服务与提供工具产品并存。”大成基金(微博)某投资人士也表示了对被动投资的高度重视。

 

    而一位资深基金人士则指出,工具型产品是未来基金的重要发展方向。由于未来资产管理行业朝混业经营发展,基金公司主动管理能力受到私募、券商资管等各方的夹击,而大力发展工具型产品,将客户群体由储蓄客户向股民及机构客户逐步转移,或是一条值得尝试的突围之路。

 

    下一步创新方向?

 

    一切才仅仅是开始。交易型基金的发展大幕才拉开不久,伴随各种创新产品的陆续推出,后续故事会更加精彩。

 

    7月份,作为行业龙头的华夏基金公司一口气上报了5只行业ETF,包括上证主要消费ETF、上证原材料ETF、上证能源ETF等。这也是华夏基金恢复申报后的首批权益类产品。有业内人士评述,作为一家向来以主动型股票基金管理为重心的龙头公司,在审批开闸后将交易型基金放在了首位,其战略路线值得关注。

 

    此外,记者还获悉,日前汇添富上报一只“收益快线货币基金”,该基金的特点是借助交易所平台实现申购赎回,一旦该基金获得监管部门核准挂牌上市,投资者就能通过股票账户方便地把平时闲置保证金“买成”该货币基金,而需要交易股票的时候,卖出该货币基金转而获得资金买卖股票。

 

    场内交易型基金已然成为潮流。“场内基金将是中国基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曾供职于深交所博士后工作站从事基金研究、现供职大成基金的胡琦博士表示,结合我国基金业发展现状来看,未来两个方向不能回避,一是固定收益类产品面临发展机遇,二是交易所交易型基金会越来越多。

 

    他表示,我国基金产品发展正在经历从有序发展到有效发展的阶段,基金的功能也逐渐由最初的单纯提供服务转向提供服务与提供工具产品并存。在中国资本市场走向国际资本市场舞台的过程中,对指数资源的开发整合将成为发展工具型产品的催化剂。近年来ETF、LOF等交易型基金的大力发展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沪深两大交易所大力推动交易型基金的步伐也从未停歇。根据深交所相关人士最新透露,下一步的重点是要大力发展“跨市场产品”。

 

    “这个跨市场,既包括沪深两市A股市场,如沪深300ETF;而更广义上来说,包括其他地域市场如港股,也涵盖其他品种的投资市场,如债券、黄金等。宗旨在于,将在交易所之外的投资品种,通过ETF的方式引入交易所,进一步丰富证券市场投资机会。”上述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

 

    事实上,今年以来行业内的一系列动作也印证了上述信息。8月初,首批跨市场ETF顺利募集,其中华夏恒生ETF及其联接基金、易方达恒生中国企业ETF及其联接基金共募得资金92.8亿元人民币。

 

    此外,其他创新型的ETF也在筹备之中。据了解,8月底,上交所联合国泰基金与华安基金设计的首批黄金ETF的产品方案已经完成,而深交所及相关的合作基金公司也可能会在近期内与监管部门沟通类似产品。此外,被动投资债券市场、同时以ETF形式在交易所上市的债券ETF也处于实质性推进中,国泰、博时等基金公司或将抢先领跑此类产品。

 

    发展路上的阵痛

 

    与任何新兴事物一样,交易型基金在迸发生命力的同时,也难免遭遇一些发展中的“阵痛”。比如,大部分产品交投不活跃、市场严重两极分化等。

 

    以分级股基为例。近年来分级股票大扩容的背后,却暗藏“贫富不均”的尴尬,目前分级股基二级市场交投分化严重,以日均成交金额指标来看,最高者与最低者二者差距1876倍。

 

    业内常以日均成交额金额和换手率两个指标来评判交易型基金的交投活跃程度。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13日,以2012年以来的日均成交金额来看,29只杠杆股基中最高者银华鑫利达到21560万元。此外,银华锐进、申万进取、同庆B、双禧B、瑞福进取等8只日均成交金额也进入“千万”级。而另一方面,成交量不足“百万”的有8只。其中,建信进取以11.49万元的日均成交规模垫底,与最高日均成交金额相比差距1876倍。此外,如果从换手率来看,最高和最低也相差47倍。

 

    同样的交投两极分化也困扰着ETF基金。数据显示,截至9月13日,2012年以来日均成交金额最高的为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达到58587.3万元,而最低者健信社会责任日均成交金额仅为15.57万元,前者是后者的3763倍!如果从换手率上看,最高者和最低者也相距509倍。

 

    另一方面,交易型基金中LOF基金的缺乏生命力也遭受一定挑战。数据显示,今年以来78只LOF基金的日均成交率仅为74.35万元,日均换手率仅为0.03%,流动性严重不足。

 

    事实上,部分上市交易型基金的流动性问题已经引起了市场重视,此前,券商等机构就曾建议引入分级基金的做市商制度。不过,分析人士指出,做市商制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根本还在于产品设计的创新能力和自身吸引力。

 

    “做市商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分级基金流动性问题,但是,如果真的发展起来了,至少也不是件坏事。”申万深成指分级基金经理如是表示。其指出,产品设计有好有坏,投资者的终端需求才是检验产品的试金石。比如,引入做市商,A卖给B、B卖给C、C又卖给A、中间过程是热闹了,但对于设计有缺陷的产品来说,终端需求依然没有起色。

 

    他继续解释道,比如目前的ETF,普遍引入了做市商制度,但依然存在流动性的分化,沪深300ETF由于其市值大、工具性强的特色摇摇领先,而仍有少数ETF成交量萎靡。所以说,只要有终端需求的差异,就会有流动性分化。但是,引入做市商能解决短期流动性,一定程度上能达到吸引投资者的目的,如果发展起来了也不是件坏事。值得注意的是,真正考虑做市商,还需关注成本,考虑投入产出比问题。

 

    而在锐联资产的指数专家许仲翔博士看来,工具型指数基金的交投分化现象比较正常。他指出,即使在国外,ETF领域也存在主流产品和边缘化产品的情况,如SPIDER等指数得到广泛认可,以其作为跟踪标的的ETF的也容易募集,而其他某些特征不鲜明的ETF会被边缘化。

 

    许仲翔博士进一步指出,作为工具型产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数是成功的第一步,宽基、流动性高、容量大的指数会比较活跃。此外,从设计和运作上来说,指数运作应该透明;其次,该指数的换手率不能够过高,否则指数产品如ETF跟踪成本会很高。(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交易型基金崛起 行业生态版图渐变
  • 6基金公司三季度掀起“自购潮” 超自赎金额
  • 基金见利好兑现收益 逢低买入超跌品种
  • 前20大基金公司全线放弃主动偏股新基金
  • 瑶海钢构集团承办合肥市幸福瑶海公益慈善基金会第一次理事会议
  • 保守PK激进 公私募基金投资风格激情碰撞
  • 基金大幅提高超短期赎回费 封杀短期套利
  • 基金业绩上演过山车 反弹改写排名
  • 杠杆基金大涨 投资者抢反弹慎防三大陷阱
  • 反弹刺激入市情绪 基金开户数重归“5”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