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企业“走出去”的探索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2-11-20 9:48:06  兰格钢铁
    一、世界钢铁工业已发展成为全球性产业

    世界钢铁工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产业,很多钢铁企业以资源的全球利用为基础,以扩大市场份额为目标,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建立了覆盖全球五大洲的贸易网络,在本土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全球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表现在下述一些方面:

    一是资源和原材料全球配置

    铁矿石、焦炭、废钢、锰矿、铬矿等钢铁主要原料和辅料均形成了大规模的国际交易市场,且贸易量不断增加。从铁矿石供应看,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必和必拓三家企业具有相对垄断地位,三家企业的铁矿石贸易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70%,主要需求方为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及欧洲的德国。一些钢铁企业积极调整和优化全球布局,收购国外矿山资源和钢铁企业,打造整合全球资源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过去日本钢铁行业主要以与海外矿山持有者签订10年以上的长期供应合同为主,近年来开始向增加权益矿的方向发展。日本政府通过低利息长期融资等措施,鼓励民间企业投资海外矿山。

    二是国际钢材市场的交易规模日益扩大

    比如,日本钢铁业凭借较低价格、较高质量、多样化品种等优势积极扩大钢铁产品出口。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日本长期保持世界最大钢铁出口国的地位,年出口钢材量占世界钢铁贸易总量的20%—30%。日本钢铁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日本钢铁出口总量为4124.0万吨,同比降5.0%,连续两年突破4000万吨;出口额按日元计为39680亿日元,同比增0.7%;按美元计为496.16亿美元,同比增10.6%。

    三是钢铁企业大力实施全球布局和国际化发展战略

    世界主流钢铁企业积极由传统的钢铁制造商向系统服务型企业转型,构建以钢铁产业为重心、多元产业共同发展的企业集团,并围绕钢铁产业价值链,在资源、深加工、工程设备和工程建设等领域拓展国际化发展空间。德国蒂森克虏伯是典型的多元化经营驱动的国际化企业,在钢铁制造业以外,形成了技术、服务、电梯及汽车零部件等多个业务群,国际多元化经营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带动了蒂森克虏伯钢铁产业的国际化。在加强新技术应用和研发的同时,日本新日铁和JFE借助设备输出、技术输出、对外直接投资、合作和联盟等方式向海外扩张。韩国浦项钢铁提出了“全球化”发展的口号,并积极实施。浦项在海外投资建设的钢材服务中心、冷轧厂和镀锌板生产厂取得了成功,在海外建设炼铁和炼钢产能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近年来,浦项钢铁的境外销售收入已占总收入的近30%。

    四是全球钢铁产业的跨国并购和投资保持活跃

    全球钢铁产业经过多轮大型并购重组,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形成了新的市场竞争格局,跨国钢铁企业集团对全球钢铁产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例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米塔尔先后在墨西哥、加拿大、美国以及东欧国家展开一系列收购,通过重组整合以及发挥协同效应、推动产品结构升级,使被收购企业扭亏为盈,建立起了高效的商业模式,在钢铁业内被称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公司。2006年,米塔尔收购了全球排名第二的安赛乐公司。此轮并购重组后,安赛乐米塔尔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钢铁集团,2007年占全球市场份额的9%。2012年5月,日本新日铁宣布与住友金属工业公司合并,将于2012年10月完成全部合并程序。合并后的“新日铁住金”钢铁产量约为4540万吨,排名全球第四位。此外,日本钢铁企业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日本本土以外投资建厂,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力度,在巴西以及东南亚地区建设新高炉。

    五是钢铁企业积极构建战略联盟

    进入新世纪以来,钢铁产业链全球布局趋势日益明显,建立纵向或横向战略联盟已成为一流钢铁企业重要的竞争手段。以新日铁为例,为了提高收益、增加灵活性并防止恶意收购,公司通过相互持股、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业务整合、技术合作等,与本国的住友金属工业公司、神户制钢所及国外的韩国浦项、中国宝钢等企业建立了各种战略联盟,并与高炉、电炉制造商及其它利益相关方进行各种层次和内容的合作,包括环境、资源再生利用,以及资本市场变化、收购建议等。

    二、中国钢铁企业亟需走出去

    “十一五”时期,我国钢铁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品种质量明显改善,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粗钢产量15.27亿吨,同比增长6.8%,其中中国2011年的粗钢产量为6.955亿吨,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比例提高至45.5%,同比增长8.9%。

    在世界前20大钢铁厂家排名中,中国钢厂入围最多,有9家,其中6家位居前10位,4家排名进入前5。其中中国河北钢铁(000709,股吧)集团和宝钢集团居第2和第3,鞍本钢铁集团、武汉钢铁集团、沙钢集团和首钢集团分列第4、5、9和第10位。

    但与此同时,我国钢铁企业国际化水平低,在全球资源、产品市场缺乏话语权,发展模式粗放,新产品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只有约30%的产品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要实现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与国际钢铁企业积极开展资源、技术、市场、生产基地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对上游资源的控制,增强国际市场开拓能力。

    (一)铁矿石进口缺乏定价话语权我国铁矿石资源明显不足,且铁矿石禀赋普遍较差,贫矿多、富矿少,富铁矿石仅占2.8%,开采成本较高,每年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进口铁矿石平均品位较为稳定,其中印度矿品位稍低,为53%至63.5%;澳矿品位居中,为58%至63%;巴西矿品位最高,为65%至67%。国产铁矿石品位较低,2006年之前国产矿平均品位约30%,2006年以来由于铁矿石价格高涨,国产铁矿石产量迅速增加,但平均品位明显下降。

    近年来,我国铁矿石进口量不断增加。2011年,我国进口铁矿石6.86亿吨,同比增长10.9%,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进口额高达1124亿美元,在进口的所有大宗产品中仅次于原油。虽然我国是铁矿石进口大国,但一直无法改变“多对三”的铁矿石供需市场谈判格局,没有定价话语权,仅仅是国际铁矿石价格的接受者。为了应对铁矿石涨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五矿商会等做了种种努力,比如规范铁矿石进口秩序、实行进口资质、推行代理制等,这些做法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但难以从本质上解决中国钢铁企业依赖于三大矿的格局,无法让进口铁矿石价格回归到合理的区间。2010年,持续沿用30多年的长期协议定价机制开始瓦解,2010年3月30日和4月1日,淡水河谷和必和必拓分别与客户达成短期合约,现货市场价格成为主要参照标准,年度定价改为季度定价。2011年初,世界第一大铁矿石生产商必和必拓公司又宣布,对大部分铁矿石出口实行月度定价机制,未来铁矿石交易的定价趋势是现价化。这种局面挤压了我国钢铁行业的盈利空间,加大了资源保障难度。2011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达到163.84美元/吨,同比增长28.13%。

    2011年下半年,受矿价高企、钢铁需求回落、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钢铁行业进入调整期,包括一些央企在内的钢铁企业出现了大面积经营亏损,钢铁企业降本增效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经营风险大幅增加。但与此同时,国际三大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力拓的利润都创下历史新高。淡水河谷公司的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公司营业额达603.89亿美元,净利润228.85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32.6%,一个企业的利润超过中国钢铁业的利润总额。2012年,铁矿石等原料价格高启将继续挤压我国钢铁行业的利润空间。可以说,当前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是进口铁矿石价格过高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继续坚持“走出去”战略,鼓励和引导国内企业到国外开矿,实现上游供应链的全球配置,不断加强对海外资源的掌控,建立更为广阔的资源供应渠道,降低对三大矿的依赖程度,提高我国在国际铁矿石定价中的话语权。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钢铁企业由大变强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铁企业通过国际合作及引进、消化、吸收,实现了技术跨越,装备水平快速提升,与此相适应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发展成为钢铁制造大国。1996年,我国粗钢产量首次超过一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此后钢铁产量连年增长,始终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不仅满足了国内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钢铁产品的巨大需求,也逐步形成了低成本国际竞争力优势。2008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出口大国和第一净出口大国。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突出表现为海外投资额迅猛增长。不过,中国传统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少,国际化水平低,而钢铁业在传统制造业中更是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2009年,宝钢集团以海外销售收入比重、海外资产比重、海外子公司比重这三个国际通行指标衡量研究全球主流钢铁企业国际化指数。研究发现,安赛乐米塔尔的国际化指数高达90%以上,塔塔钢铁超过80%,日韩钢铁企业普遍在30%以上,而宝钢只有7.75%。《中国企业家》杂志使用国际化导向、国际化运营、国际化绩效等三大项、十个指标全面衡量企业国际化的程度,得出“2011年度中国企业国际化50强”,钢铁业内只有宝钢一家入围,且排名比较靠后,列第25位。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还没有掌握行业最一流的产品技术,国内可应用的环保技术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企业管理水平与跨国钢铁企业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国际化经营是进一步提升我国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实现我国钢铁企业由大变强的重要途径,是钢铁企业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中国钢铁企业“走出去”的实践探索

    中国钢铁企业对外投资开始于首钢等一批国有钢铁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以投资海外矿产资源为主。由于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政治法律风险、市场风险,2007年以前我国钢铁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性并不高。2007年以来,进口铁矿石价格快速上涨,国家有关部门在投资便利化、外汇管制、财税金融等领域出台了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的政策措施,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武钢、鞍钢、宝钢、首钢、山东钢铁(600022,股吧)、中钢、中冶、中铝、五矿、河北钢铁等大型冶炼类企业以及中铁物资等非冶炼类企业加大了对外投资铁矿石资源的力度。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上,中国企业不仅在澳大利亚、巴西等传统铁矿石资源国家进行投资,同时还在塞拉利昂、南非、蒙古、哈萨克斯坦、秘鲁等国进行投资。2010年以来,以鞍钢、武钢、首钢为代表的钢铁企业开始尝试海外建厂,积极探索建立海外生产基地这一“走出去”新模式,取得了新的突破。

    武钢把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加大矿石资源开发力度,尤其是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低价进入的难得机遇,采取有力措施突破资源“瓶颈”,先后开展了几十个合资合作海外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是大力开发海外矿产资源,资源保障能力大大增强。武钢根据自身实际与产业特点,采取购买海外资源类上市公司股票、合资开发矿山、购买协议矿等方式控股、参股矿业公司,以较低成本投资开发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等国铁矿石资源项目,这些海外项目2015年将形成6000万吨优质铁矿石供应能力,武钢的铁矿石自给率届时将达到75%以上。2010年12月11日,武钢在巴西注册成立“武钢巴西冶金投资有限公司”,出资认购巴西EBX集团控股的MMX公司的股份,成为MMX公司第二大股东。武钢与EBX合作,计划在巴西建设一个产能达500万吨的钢铁厂,利用当地丰富的矿石资源,生产巴西汽车、造船和石油开采行业所需的钢铁产品,剩余部分将出口到中国。双方正共同开展合资钢铁厂的可行性研究及相关报批工作。

    二是海外事业快速发展,海外布点形成网络。2004年,武钢只在亚洲、欧洲设有两个业务单一的网点,2010年已形成覆盖全球五大洲的贸易网络,在9个国家和地区设有12家海外公司,构建了覆盖全球主要经贸中心的海外战略布局,销售额逐年递增。通过开展铁矿石进出口贸易、拓展远洋物流业务,武钢贸易产业逐步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三是钢材出口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武钢的钢材出口由过去的单一品种、低附加值向多品种、高附加值转变,实现了镀锌、彩涂、硅钢等高端产品出口零的突破。武钢积极开拓全球各区域市场,特别是以印度、俄罗斯、巴西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出口目的国和地区由2004年的10个增加到2011年的40多个。随着武钢对外投资的日益增多,海外公司已逐步发展成为企业的投资融资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和国际贸易平台。(商务部网站)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中国钢铁企业“走出去”的探索
  • 2012年中国钢铁企业铁矿石进口量或将新增9%
  • 7月末中国钢铁企业总资产负债率达68.06%
  • Lgmi快速有效推进《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改善中国钢铁企业铁矿石谈判的被动局面
  • 中国钢铁企业融资及套期保值风险管理--中期研究院副院长王红英
  • Lgmi:中国钢铁企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之路艰辛
  • 中国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