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君安期货-晨报+开利财经【4.11】

 http://www.lgmi.com    发表日期:2011-4-11 9:17:33  兰格钢铁
    【特别关注】

    商品市场警报:欧元加息其实很危险

    【开利综合报道】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加息这类事件对市场的影响并不是在加息的那一瞬间。欧洲央行时隔三年首次加息,全球市场对这一事件带来的影响提前有所消化,加息前日欧元兑美元汇率就创下了十五个月以来的新高,加息当晚反而无剧烈波动。资本市场更关注加息所带来的长远影响,之后投资者再做出判断和投资选择,从而反馈到市场,影响市场中期或长期走势。

    表面看上去,欧元区加息有助于欧元汇率的提升,打压美元走势,提振和推升大宗商品价格。这一观点确实有一定道理,目前看来,市场也朝着这一方向运行。但如果加息给经济体和全球资本市场带来的影响并不如此简单的话,各国也没必要在汇率市场上较劲。

    欧洲央行宣布加息之后,行长特里谢即刻表示:当前货币政策立场非常宽松,全球的经济增长将继续支持欧元区的出口,并声称欧洲央行并未决定此次是开启加息周期的升息。特里谢给市场一个信号,欧元区并没有进入升息周期,而且货币立场依然是宽松的,其次,特里谢只字未提葡萄牙债务问题。其目的只有一个,欧洲央行不希望欧元因本次加息而继续上涨或出现剧烈波动,也不希望因本次加息引入热钱,打击欧元区出口型经济,更不希望把加息同葡萄牙等国的债务问题搅到一起。

    特里谢所掩饰和解释的,正是市场需要挖掘和关注的,这些问题决定了未来欧元的真正趋势,也会影响到美联储对美元利率的态度。从而影响到全球经济及整个资本市场。欧元和日元一样,均为国际重要的交易货币,日元因日本地震带来的流动性剧增而大幅升值,之后日本政府联合G7干预,压住了日元升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日元已经进入了一个贬值周期,就在美元持续走软的时下,日元兑美元还在贬值,可以看出,在国际市场除了政治和军事,汇率是经济体之间博弈的最主要手段。

    日本目前面临重灾及重建,不可能加息,美国也希望日本尽快恢复出口,提振经济,否则日本将被国内经济所累,跟美国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合作会大打折扣。日元不会加息,日本政府和G7可以干预日元升值,但不会干预日元贬值。市场自然就会抛售日元,日元汇率将进一步下跌,预计本次日元兑美元汇率将跌至90以上。欧元市场正好相反,一面要应对通胀,不得不加息,一面美联储无任何举动,其目的是让美国市场多余资金流入其他经济体,减轻自身通胀压力,美联储绝不会先于欧元区加息。

    另一方面,葡萄牙等国需要的救助资金可能超过千亿,再加上因欧元持续走高带来的其他不确定因素还在增多,欧洲经济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局面。可以说本次欧元区加息虽然是顺理成章,但也是被逼无奈。这就是为什么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会在加息之后特意和极力否定了市场对欧洲央行加息举动的各种猜测,传达出一个信息,“加息其实没什么,市场别有啥想法”。

    短期来看,市场的表现已经比较明朗,加息之前更多的是投机气氛,加息之后需要考虑的是投资。欧元区并不会因为加息而遏制住通胀势头,也打消不了市场对欧元的短期追逐,欧元兑美元汇率有进一步走高的趋势。但欧元区目前的情况不具备货币汇率走强的基础,整个经济充满着不确定性,欧洲最为短缺的天然气和原油价格突飞猛进,恐导致消费市场萎靡,由消费拉动的经济将很难在出现快速增长,更何况债务问题悬而未决。如果在这期间欧元继续走高,欧洲央行将有可能出手干预,推升美元需求量,增大全球汇率风险,美国也会采取措施。自金融危机以来暂停暂歇的汇率战有望升级,日本、欧洲、美国等重要经济体都有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汇率及资本管制等情况,给全球经济的复苏再次蒙上了一层阴影。

    商品市场有一个问题是,美元的贬值没有太大改观,美国任由大宗商品价格在国际及美国国内步步飙升而没有一丝担忧,华尔街专注于爆炒原油和外汇,美国政府忙着为运营资金和大选做准备。在目前情况下,美联储要发表强有力的言论似乎不合时宜,所以美元的疲软还会持续,推动大宗上品价格在美国盘内继续走高。投机资金很难在这个时候撤出商品市场,黄金、白银、原油等均有进一步走高的可能,第二季度这类商品的上涨幅度有望保持在15%以上。

    但随着欧洲经济面临的问题显现,汇率市场波动导致的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重估,全球对大宗商品需求的预期会逐渐下降,由实体需求下降导致的价格调整有可能在第三季度到来,再加上第三季度美联储或不得不考虑加息或明确货币政策态度,商品市场可能将在第三季度迎来一波较大调整,投资者需要时刻注意。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全球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依然严峻,汇率战的结果更是货币泛滥的前兆,商品市场依然大有可为。(肖磊)

    二季度大宗商品或现分化走势

    【开利综合报道】近期,国内大宗商品仍维持震荡格局,短暂的反弹以及不甚明朗的资金流向令商品期市的前景更为扑朔迷离。在通胀与调控双重影响下,二季度大宗商品将何去何从?

    谈到近日的大宗商品行情,倍特期货策略分析师胡由甲感叹,“各条线索都断了,商品市场现在显得一片扑朔迷离。之前的线索是政府强劲调控,结果加息靴子落地、存款准备金也上调了,此时的市场突然遭遇'真空期’,但上行动能似乎又不足。资金流向有些不明朗。永安、新湖等期货公司的资金现在基本不做单边市,除了对锁或是套利,看不出什么大的意图来。”胡由甲表示,“商品市场正是因为缺乏线索,二季度或将处于震荡格局。”

    对于这种“缺乏线索”和“不明朗”,国投中谷期货研究员李春旭表示,首先必须要定义大环境,目前大环境处于通胀和调控的双重影响下,因此商品行情一直在徘徊。一季度CPI持续高企,二季度的调控压力还会很大,而且可能会加大管理措施。因此,二季度的流动资金偏紧、信贷成本提高,大宗商品集体大涨的可能性降低,但是靠基本面进行单品种狙击的情况还是会出现。因此二季度大宗商品很可能会出现分化的走势,大部分品种维持震荡,少部分品种会有一波强势反弹。

    相对于国内商品,国外商品更被看好。银河期货首席宏观经济研究员付鹏表示,美国面临着双率失控(国债收益率以及汇率)的风险,美联储在二季度收缩量化宽松的可能性较小,国外大宗商品市场将继续受益于充足的流动性。而国内方面,尽管连续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令紧缩的威力已经大大弱化,但是中国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势在必行。商品外强内弱的走势将在二季度进一步得到体现。

    对于国内商品的走势,李春旭表示,通过基本面分析,目前农产品市场应该来说供需还是比较紧张的,除非国家能放开进口限制,否则农产品很可能会有一波拉升。而除了黄金之外的大部分金属处于去库存阶段,这些品种能否在二季度有效增加需求,还是个未知数,但是至少可以看到由于成本支撑,金属下探空间可能不大。像铜这类战略性资源,可能会有更好的表现。

    具体到品种,铜、棉花、橡胶等备受推崇。付鹏表示,尤其看好棉花、橡胶和铜在二季度的表现。棉花、橡胶这两个品种都是资金推动的重点品种,本身供需偏紧,若全球流动性宽松,首推这两个品种。铜的金融属性最强,跟着宏观形势走,全球铜的供需面也偏紧,因而仍有上涨空间。

    李春旭也认为,棉花、橡胶和白糖在接下来的时间或将有比较好的表现。从时间上来看,白糖很可能会在7-8月份,也就是三季度迎来一波上涨,而棉花和橡胶启动的时间点可能会早些,受此影响PTA可能也会出现一波行情。不过,人气的聚拢是需要时间的,至少要到5月份才能走出目前的震荡格局。

    欧央行加息商品走势或更分化

    【开利综合报道】欧洲央行如市场预期加息0.25个百分点。这是欧洲央行自2008年7月发生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加息,同时也是对在2009年5月降至历史最低点并维持至今的1%的主导利率首次向上调整。而英国央行则宣布维持0.5%的基准利率不变。

    欧洲央行表示,目前欧元区经济呈现复苏势头,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欧元区17国通胀压力日益凸显,因此欧洲央行决定紧缩银根,提高现行主导利率。欧洲央行还表示,将逐步放弃过去一年来为增加市场流动性而购买发生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国债的行为,使欧洲央行的职能重新回到以控制通货膨胀为宗旨的“正常状态”。

    “从最近欧洲央行决策层发表的言论看,市场已经预计到加息的可能性,并已作出反应。因此,加息后的外汇市场反应并不大。相反,如果此次议息会议没有加息,市场倒可能会出现极端情况。”东证期货分析师陆兼勤表示。根据相关条约,欧洲央行体系的主要目标是维持欧元区的物价稳定。近期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数据已超过欧洲央行设定的目标,并有继续加速上行的迹象。作为依照德国央行建立起来的独立货币政策制定机构,欧洲央行的加息可以说是顺理成章。

    “本次加息25个基点,对欧洲经济应该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加息充分显示了欧洲央行对待通胀的态度。”宏观经济分析师叶燕武认为,加息往往是惯性的,欧洲央行的这一举动可能意味着欧洲就此进入加息周期,从而会在长期对商品市场产生影响。

    叶燕武同时分析说,目前的商品价格和外汇比价已经包含本次加息的预期,因而短期内变化不会太大。但从中期看,欧洲和中国进入加息周期,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抑制部分大宗商品的消费,至于具体影响要分品种看。农产品价格对金融政策的变化并不敏感,可能将继续维持高位;而有色金属和天然橡胶等工业品在经历了前期的高位运行后,可能会出现振荡行情。

    陆兼勤也认为,欧洲央行进入加息周期会对市场投机心理造成影响,一些金融属性较强的品种,如基本金属市场可能会出现资金出走的情况。“在这个'多事之秋’,投资者更多应关注基本面事件对商品消费的影响,而不应将过多精力放在金融事件上。”在陆兼勤看来,在市场炒作题材的时候,金融政策变化会对市场心理产生较大影响,但是,日本大地震及核泄露危机、利比亚战乱及中东北非其他国家的动荡局势影响原油供应等事件在一定时期仍将会影响大宗商品的供给和消费,对价格的影响将明显大于金融政策的变化。

    【热点聚焦】

    外汇局新规影响有限海外市场铜价崩盘论太夸张

    【开利综合报道】3月底中国外汇管理局的一纸新规,在万里之遥的伦敦金属交易市场引发了铜价“崩盘论”。众多专业人士表示,外汇局此举旨在应对通胀压力,防止热钱流入,客观上将增加“融资铜”成本,即进行铜贸易融资的成本,但对用铜企业的进口需求以及铜价的直接影响并不大。

    “融资铜”受压

    国家外汇管理局前不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对转口贸易项下外汇收入的结汇和划转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并下调了预收货款和90天以上延期付款的基础比例。这一规定在伦敦金属市场引发一些猜测,称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这一规定将严重影响国内铜进出口贸易,迫使国内企业大量抛铜库存,进而造成国内铜价“崩盘”。

    “转口贸易主要是由铜贸易商操作,而直接贸易指的就是真正有进口需求的用铜企业。”富宝金属网铜分析师张珪认为,相关规定要求铜进口企业先对外支付所产生的融资成本,随后才能通过凭证向银行申请办理结汇或划转,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融资铜”的成本,客观上的确将起到减少贸易融资行为的效用。而对于进行直接贸易的相关下游用铜企业,此举只会使其外汇管理产生少量额外的费用,但对国内铜企的需求并无明显影响。

    宁波康强电子资材部总经理张雪峰表示,国际铜价从2009年初开始就一路上涨,至今已经翻了一倍多,“融资铜”现象也从那时开始集中出现。国内一些对资金需求旺盛的企业(往往并非铜企)已经将此作为正常贷款融资渠道的一个补充。由于国内贷款渠道有限,一些贸易商这样操作一方面可以间接从银行获取贷款,使资金流向需求企业;此外由于近两年铜价涨势十分可观,铜现货贸易商本身也把它作为一种投机获利的方式。

    业内人士指出,外汇局此举旨在应对通胀压力,防止热钱流入,可以在其职责允许的范围内防范资金流入流出的风险,如降低出口商预收货款以及进口商延期付款的额度。在目前我国的进出口形势较好的情况下,监管层对贸易融资行为实行较为宽松政策的可能性比较小。

    库存影响更大

    部分市场人士认为,贸易融资行为受抑制将导致国内积累的铜隐性库存流入市场,从而造成铜价大跌的担忧。对此,光大期货工业品研究部首席分析师曾超认为,首先,加强外汇业务管理只是正常监管措施的一种,并不能因为贸易商贸易融资成本增加,就简单判断会有大量的铜库存涌入消费市场,导致铜价大幅下跌。

    此外,铜价走势由实际供需情况来决定,但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因素也是多样性的。曾超说,“比如伦敦期货市场铝的库存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就一直维持在400万吨以上,但一年多来,铝价却因受到成本上升的影响却呈现稳步攀升势头。”因此,不能根据目前国内的铜库存较大就简单推测铜价会下跌,库存压力短期将难以对国内铜价造成深远影响。

    有色金属或陷产能扩张“陷阱”

    【开利综合报道】日本地震,损失三分之一的铜冶炼能力。中国冶炼企业的铜现货加工费由每吨70美元上涨至每吨140美元,长期加工费上涨近80%,中国企业似乎迎来了一个加工费上行的“好时期”。

    然而,相比不断创新高的国际铜价,国内冶炼企业并没有摆脱低利润运作、完全依赖国际矿石商的命运,这种短期上涨效益有可能使铜陷入铁矿石式的“产能陷阱”。一旦如铁矿石般完全授人以柄,以铜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势必成为国内通胀的又一重压力。

    国际矿石商从来不做赔本的买卖

    从国内几家大的冶炼企业了解到,铜精炼现货加工费已经由日本地震前的每吨70美元至80美元上涨至每吨140美元至150美元,业内人士称,此次日本约三分之一的冶炼能力停产,而且受到核辐射的影响,日本实际冶炼能力比预想的受损更为严重,不排除现货加工费进一步上涨的可能性。

    每年年中或年底,国内冶炼企业会与国际矿石商商谈未来半年或一年的加工费标准,这部分是长期合同,除此之外各冶炼厂还都保留了一部分现货铜精矿的加工业务,此次上涨的就是这部分现货加工费。今年以来,国内铜冶炼中,长期合同和短期合同几乎是各占一半,因此,此次现货加工费的上涨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全年收益,但由于各大铜企对自己长期、短期合同所占比例是保密的,因此各个企业的受益程度不同。

    2011年上半年的铜精炼加工费为每吨72美元,比2010年高出了近80%,充分表明国际矿石商看好2011年世界铜消费市场,而中国的消费量占到全球的40%。按照现行的国际铜交易规则,铜精矿的价格由交割当天的国际铜价减去之前已谈好的铜加工费得到,由于加工费是定量,因此一般来讲,只有在矿石商看高未来半年或一年国际铜价的情况下,才会同意上调冶炼厂的加工费。但国际矿石商从来不做赔本的买卖,业内预计,此次加工费上涨预示着未来国际铜价的进一步上行,因为矿石商上调加工费更多的是对现在以及未来市场的一个乐观预期。

    业内分析师预计4月中旬会出现一波上涨趋势,继续推动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国际铜价在去年底上摸每吨10000美元大关后,持续疲软,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现货价格在每吨70000元人民币左右,市场预期,此轮调整将维持较长时间。由于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铜消费国,中国的市场变动直接影响世界矿石商对经济的预期,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二三两个月,我国有色金属出厂价格都在负增长,与节节攀升的价格指数“背道而驰”。虽然国际铜价出现疲软,但业内人士认为,国际矿石商能接受铜现货加工费上涨1倍的要求,表明他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而有色金属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这一系列的价格上涨势必影响下游诸多产品的价格波动。

    产能扩张“陷阱”

    说是要减产提价,但暗地里还在扩大产能,一旦中国的铜消费量达到铁的等级,铜可能就成了另一个铁矿石。虽然在国家调整经济发展方式、降低经济增速预期的大背景下,有色金属需求量并未如之前预期的那样井喷式增长,而且目前铜、铝、铅、锌等的价格处于拉锯状态,但有色金属长期看涨的趋势依然不改。“虽然说现在的价格已经很高了,但全球尤其是中国的铜消费量肯定是越来越多,而资源掌握在少数矿商手中。”一位参与铜加工费谈判的业内人士表示,最担心的是加工费的上涨在改善企业收益的同时,也会刺激企业继续扩大产能,而目前国内产能只有70%得到了利用,一旦扩产,过剩不可避免。

    从业内了解到,由于中国企业一直热衷于扩充产能,导致铜冶炼能力、电解铝生产能力过剩,在国际铜价暴涨的情形下,中国企业的收益并没有相应上扬。2010年底在新的铜加工费谈判期间,国内谈判小组成员曾表示,有信心拿下每吨85美元的长期加工费协议,但事实上并未实现。根据铜陵有色今年2月的公告,该厂与必和必拓签订的上半年加工费为72美元/吨,而按照业内此前的判断,这样的价格几乎让冶炼厂无利可图。“以后纯加工类企业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铜加工费长期趋势是向下走,冶炼企业要么向上延伸抓住资源,要么向下进军深加工。”苏立峰表示,在不掌握资源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很难与国际矿商谈判。

    虽然利润极低,国内企业仍热衷于扩充产能,重走铁矿石的老路,因为短期加工费的回升,使得企业的减产计划放缓,而国内加工企业在利益的诱惑下难以拧成一股绳,很容易被矿商各个击破。“当日本人开价每吨80美元时,我们还觉得低,没想到最后比那更低,不过相比2010年的每吨44元已经高了很多。”一位了解谈判过程的人士表示,铜企像钢铁企业那样,看似联盟,实则一盘散沙,说是要减产提价,但暗地里还在扩大产能,一旦中国的铜消费量达到铁的等级,铜可能就成了另一个铁矿石。

    欧美息差加剧黄金得利

    【开利综合报道】欧洲央行日前宣布加息,基本在市场预料之内,面临着通胀压力,欧洲央行显然做好了防控通胀的准备。但看看临近的英国,在就业和利息通胀之间,仍然保持利率水平不变并以就业为首位的态度,难道现行2.6%的通胀率真的超出了欧洲央行的承受水平了吗?

    欧洲此次加息的目的并不是因为当前2.6%的通胀水平难以忍受,更多的是为了防范未来欧洲能源供给忽然出现风险而做出的防范措施。当前在利比亚问题上陷入泥潭的恰恰是以欧盟为核心的北约成员,而作为传统老大的美国一直都没有真正抛头露面,如果欧洲长期陷入北非的战事,欧洲的通胀预期究竟会出现什么情况,没有人能说的准确。欧盟比美国更加担忧自身未来的能源安全问题,所以在未来北非问题有可能“泥潭化”的情况下,欧洲央行未雨绸缪,先打出加息的旗帜以防患于未然。

    此次加息后一旦形成加息周期的预期,势必会拉升欧洲整体债券收益率水平,这就会给欧洲债务危机泥潭中的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带来较大的债券到期支付压力,加大其政府财政赤字的忧虑,这是欧洲央行加息后最不愿意看到的一件事情。对于全球大宗商品而言,虽然欧洲此次加息步伐很轻,但这毕竟意味着欧美息差的加大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尽管特里谢在加息后尽量的想减弱市场对于未来息差扩大的预期,但这并不容易。

    这种息差预期的结果会将近期已经身处悬崖边的美元彻底拖入泥潭,一旦失控,货币市场或将出现美元价格(汇率即美元指数)向其价值(购买力)迅速靠拢,而在这种螺旋推动下产生的结果就是大宗商品作为衡量美元价值的体系,其价格仍将上涨以对应美元价值的持续下滑,由于货币体系的息差变化引发的美元价格持续下滑或将进一步促进大宗商品的上涨。而所有大宗商品中,最直接受益的毫无置疑就是当前处于高位的黄金,这种美元价格和价值双重陷入泥潭的情况将加剧黄金的涨幅。(付鹏)

    【市场要闻】

    粮食调控战略上报国务院收储战局可能重构

    【开利综合报道】在国内通胀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现行粮食调控机制正面临重大考验。据悉,一份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撰写的我国粮食调控政策的战略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上报至国务院。

    知情人士透露,“规划”对2008年来我国粮价异常波动做了深度分析,明确指出我国粮食调控的基础与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有来自不同层面的利益博弈和冲突,致使现行的粮食调控机制已经被实质性弱化,政府调控难度和成本日益增大。较为具体的分析是,政府连续3年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等托市政策,促使市场因此逐步形成了粮价只涨不跌的预期;而去年以来中粮、华粮等多元主体参与夏粮收购,由此打破中储粮政策性粮食独家垄断收储格局,也被认为是反而形成“逆向调控效应”——增加了市场垄断、推动了粮价上行、提高了政策执行与监督成本、增加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

    “规划”还建议国家尽快规划粮食调控机制的顶层设计,其中包括目标与原则、调控机制、制度框架等。该建议特别强调,粮食调控改革要“注重培育和扶持政策执行主体,鼓励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强化储备吞吐轮换、物流加工、进出口协调配合”、“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产能扩张”。

    调控不适症

    去年以来,国内三大主粮市场价格连续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尤其是玉米价格波动最为异常。尽管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方面三番五次修改玉米拍卖规则,但始终未能奏效。时至今日,粮食政策调控出现严重的“不适症”。仿佛是刻意追求与国际“接轨”,进入4月,芝加哥玉米期货价格创下了2008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与价格上涨相对应的是,产区农民对玉米价格上涨预期很高,普遍保持惜售心理,各方面主体收购玉米进展都颇为艰难。有业内人士分析,从去年春节以来国家储备玉米拍卖力度很大,玉米库存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而中储粮方面从今年1月恢复粮食收储以来收购的玉米颇为有限,预计今年很难完成国家的玉米轮换补库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弱化后期政府对玉米市场的调控能力。

    吉林省粮食经济学会秘书长刘笑然认为,下一步国内玉米市场供需矛盾将更加明显。他感叹,“农民捂粮惜售,难坏了不少以贩卖粮食为生的粮食经纪人。”前述知情人士表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国内玉米价格的异常波动十分重视,早在去年就派人深入玉米主产区做了调研。调查认为,去年包括玉米在内的粮食价格上涨,主要的原因是国内政策因素所致,而所谓的相关“政策因素”,主要是指自2008年起,政府连续3年提高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同年对玉米也开始实施临时收储的政策,由此市场逐步形成了粮价“只涨不跌”的预期。

    此外,“规划”还认为,从去年夏粮收购开始,中粮、中纺、华粮等多元主体打破中储粮政策性粮食独家垄断收储格局,参与小麦托市收购,也是推动去年国内粮价上行的另一个重要“政策因素”。“规划”中明确指出,最低收购价、临时储备、多元主体参与最低价竞争收购等粮食托市政策,向市场发出了强烈的价格托底信号,而现行粮食调控政策又缺乏相应的配套监管约束及惩处机制,多重“政策因素”导致的市场结果是粮食调控政策执行日趋变形走样。

    为此“规划”建议,国家要对粮食调控体系进行顶层设计,要发挥和用好垂直管理体系调得动、用得上的优势,不能因为出现中储粮与其它央企、中央与地方之间等多种利益博弈而弱化了国家政策的调控。

    谁是乱局者

    对于去年夏粮收购期间出现的抢购小麦“乱象”,国内舆论几乎一致认为,国家粮食收储的头号主角——中储粮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官方指出其中重要原因之一,现行以中储粮为主导的托市收购政策缺乏竞争机制。此后的一系列粮食调控政策,政府方面是有意引入更多的粮食收储竞争主体。

    事实上,从去年夏粮收购开始,中粮、华粮等央企都已被政策允许参与粮食托市政策收购。对中粮等新入局者的再度放开表明,国内粮食收储领域的多元竞争格局正在快速形成。但前述“规划”则认为,夏粮收购之所以出现抬价抢购小麦的“乱象”,一方面是中储粮本身累积了太多的管理问题,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中粮为首的参与托市收购的几大央企本来长期偏重于发展粮食加工和贸易,将竞争采购的一部分粮食囤积起来,待价而沽,最终导致形成“逆向粮食调控效应”。

    据了解,早在去年春季东北玉米上市期间,中粮、中纺、华粮等三大粮油央企就纷纷深入东北采购玉米。当时官方判断东北玉米获得丰收,破例给予中储粮之外的55家国有粮企和南方省级大型粮企享受收购玉米每吨70元的政策补贴。前述知情人士表示,当时中粮等国有粮企在东北收购了较大数量的政策性玉米,但此后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上涨,这些企业并没有参与平抑市场价格,而是变相囤积了低价玉米,稳稳地获得了政策补贴和价格落差带来的双重效益。

    不过,随着去年国务院下文暂停中储粮的商贸营业,之后中储粮秋粮收购也延续到今年1月下旬才展开,中粮集团在粮食收储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权益逐渐增强。前述知情人士透露,在去年秋季玉米上市之后,中粮等一些大型粮企在玉米主产区竞相抬价抢购,以争取囤积更多粮源。而等到中储粮方面进入市场收购,由于玉米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到目前为止,中储粮今年第一批1000万吨中央储备玉米补库的计划几近落空。

    据悉,目前中粮集团下属“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地处黑龙江省肇东市,在国内号称拥有“亚洲最具实力的酒精生产基地”,每年有能力加工转化玉米120万吨,除此之外,中粮方面在国内还拥有多家大型粮食深加工企业,每年消耗玉米数量外界难有确切估算。有中储粮内部人士透露,去年秋冬季中粮等在东北玉米主产区竞价收购玉米的行为已经引起相关部委的重视,去年底至今年初,国家发改委等中央八部委联合调查组就先后两次前往黑龙江肇东市调查粮食生产和价格情况。前述知情人士表示,此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报的“规划”,或将使中储粮重获粮食调控的稳定地位,而对中粮等方面明显不利。

    中国延长食用油限价政策

    【开利综合报道】总部位于新加坡的丰益国际发言人日前称,中国政府官员已经要求该公司推迟上调食用油价格。这一限价政策也影响到了中国国内的日用必需品生产企业,比如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和中纺集团公司。当前的限价政策延续了中国政府去年11月份开始实施的限价政策,各个公司当时以为限价政策将在今年3月份到期。

    此举显示中国政府仍在加大努力控制通货膨胀上升,因为通胀已经广泛引起公众的不满情绪;经济学家普遍预期3月份通货膨胀率将超过两年高点。丰益国际发言人AuKahSoon称,中国政府已经要求公司推迟涨价。丰益国际在中国的业务名为益海嘉里集团。中国政府还表示,政府希望控制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但也考虑到有必要给企业微薄的利润提供空间。

    Au表示,中国政府并不想遏制企业的生存,正在与各方密切沟通,已经向榨油厂发放了补贴确保供应,大家都在担忧食品价格通胀。此前中国政府要求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康师傅控股)和中国旺旺控股有限公司(中国旺旺)等大型食品生产商推迟涨价。

    英荷消费品生产商联合利华公司原本计划上调洗衣粉和洗发水价格,但公司一位发言人称,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官员劝阻该公司上调价格。该发言人称,公司选择服从发改委的指令。去年12月份,发改委要求大型的面粉生产商控制价格上涨。目前尚不清楚限价令将会持续多久。企业管理人士普遍认为,需要申请获得发改委的批准才能上调价格。

    此举几乎确定将会损害公司的利润率。去年12月份豆油价格较10月份上涨13%,榨油商仍可获得每吨约20-50美元的利润。之后全球的大豆价格大幅上涨,在今年达到两年半新高,由于本种植年美国的大豆种植面积将会减少,大豆价格仍面临上行压力。中国进口的大豆是生产食用油的主要原料。

    【市场观点】

    高油价令经济复苏蒙上阴影

    【开利综合报道】虽然国际原油价格已经再度刷新两年半以来的高点,但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原油的涨势还没有到尽头,而高油价将影响经济的复苏。路透一份最新调查显示,多数交易商和原油专家认为,国际油价在2011年可能飙升至130美元/桶高位。

    值得关注的是,其中1/5的交易商表示,他们预计油价在2011年将触及150美元/桶,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此水平可引发经济衰退。该调查称,由于中东和北非的动荡看不到尽头,接受调查的32名主要原油交易商、银行分析师和对冲基金经理认为,在短期回调之后,原油价格在2011年将继续攀升。调查中,大约2/3的交易商与原油专家表示,他们预测油价在6月底之前将在120美元/桶下方调整,其中一人预测将跌至100美元/桶下方。但是多数受访者认为,出现任何下跌都将是暂时的。

    多数受访者认为中东动荡将继续推动全球油价走高,超过一半受访者认为油价在2011年某个时候将超过130美元/桶,有1/5的受访者预测油价将在年底之前达到150美元/桶的纪录新高。只有3名受访者认为,在中东地区供应没有受到明确威胁时,油价将止于130美元/桶。

    永安期货分析师郑若金指出,当前影响国际油价的主导因素,依然是地缘政治。美国能源署(EIA)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1日当周,美国原油商业库存增加195万桶,较年初时已经增加2455万桶。虽然美国原油商业库存继续呈上升态势,但是国际油价依然因地缘政治持续紧张而走强。“近期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已令全球的通胀压力陡增。”郑若金说。

    假如按上述调查的预期,原油价格至年底时最高上涨到150美元/桶左右,那么,今年原油价格的涨幅约75%,这一幅度相当惊人。由于原油被称为大宗商品的领头羊,若原油价格在年内出现如此大的涨幅,那么,整体大宗商品市场可能将迎来一个全面的上涨,随之而来的通胀压力,将相当可观。

    国际能源署的一位高层不久前曾表示,当前的高油价将损及全球经济成长且愈发成为消费国心头之患。“目前来看,业内专家担心,将来若油价在120美元/桶左右的高位持续一段时间,就可能使部分经济体重新回到不景气的转折点。”大华期货分析师张洋表示。

    通胀预期强化引发原油飙升

    【开利综合报道】近阶段,尽管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尚未平息,且继续蔓延,但中东北非地区政治局势剧烈动荡,尤其是欧美多国侵袭全球主要原油生产国利比亚,致使其政治局势剧烈动荡,而日本地震则逐渐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国内则强调保障民生、控制通货膨胀、抑制物价上涨,在此背景下,全球原油市场期货价格持续上涨,有效站稳并突破100美元/桶整数位,并逼近110美元新高价位。

    受全球通货膨胀加剧预期、原油品种自身供需关系、意外事件、大国政治经济利益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原油期货运行于中长期牛市,后市还可能挑战更高价位。首先,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美元汇率持续贬值,目前美元指数运行至76以下位置,美元指数中长期走势显示,该指数基本运行于75~85区域,75属于中长期低位区域,与此相对应的是,美盘原油期货则运行至100美元以上中长期高位区域,中长期研究显示,原油价格与美元汇率维持高度负相关关系,因此,美元贬值与原油上涨实际上互为因果关系,其实质就是通货膨胀,引发大宗商品代表性品种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因此,原油上涨幅度将较大,持续时间将较长。

    其次,作为全球主要的工业、农业及其他行业原料、燃料,及大宗商品的领头羊和风向标,原油始终受到投机基金的高度关注,也是投机基金的主要追捧品种之一,由此,导致原油投资投机性需求显著增强,并促使原油供需关系向偏多方向转换。

    还有,包括法英美在内的西方多国对利比亚发动军事行动,促使全球原油市场剧烈动荡。战争导致原油价格波动的本质原因是由战争的两大特性造成的,即战争的消耗性和破坏性。战争引发原油显著消耗,是人类对原油最大规模的消耗,在战争中,交战国的能源等都会快速消耗;战争显著破坏社会经济,战争直接摧毁房屋、厂房、农田等,导致包括能源供应下降,形成能源供应紧张,更加重要的,利比亚是全球主要的原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其原油供应量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原油已探明储量约为360亿桶。

    也有专家说,利比亚石油储量可能达1000多亿桶,在全球的石油储量中将占10%,居世界第八位;天然气探明储量近1.3亿立方米,居非洲首位。由此利比亚战争实际上是欧美国家争夺该国原油资源的战争,导致原油市场价格大幅上涨。

    另外,日本本来就是全球重要的原油进口国和消费国,其天然气净进口量多年居世界首位,而此次地震致使其核电受到严重破坏,日本地震也逐渐进入灾后重建阶段,由此将使其扩大对海外原油、天然气的进口需求,并将对原油价格产生较强推涨作用。综上所述,受通货膨胀预期加剧、供需关系偏多转换、基金积极追捧、利比亚战争及日本灾后重建等诸多利多因素叠加作用,推动原油市场价格持续上涨,并不断创下中长期历史新高,不难推测,油价涨势还将持续运行。(施海)

    油价传导效应或继续推涨化工品

    【开利综合报道】国际油价不断冲高,与之息息相关的化工市场也呈现出一片涨势。市场人士认为,油价上涨的影响尚未完全显现,化工品价格二季度有望继续上涨,但是大部分化工品的利润空间在缩小,投资者应重点关注能够顺利向下游传导成本并且利润空间增厚的品种,包括氟化工、甲乙酮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高企的油价终将遇到需求存在不确定性的下游行业,一旦下游“抵触情绪”范围扩大,化工品价格上涨将遇到瓶颈。

    中国化工网提供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整个化工市场以涨为主,尽管季度末小部分产品出现了小幅阴跌,但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大幅的提高。市场人士认为,化工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受到成本推动,油价上涨“功不可没”。“油价对于化工品价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成本传导和板块效应。石油产业链的产品受成本上升影响,价格自然会提高,而非石油产业链的产品由于同处化工板块之中,价格也会出现上涨。”中国化工网资讯中心总编刘心田说。非石油化工产业链中的化工品价格也出现上涨,背后的逻辑是,化工板块中各品种间存在比价效应,在石油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其他化工原料的价格也出现上涨。

    从价格上涨的幅度和顺序看,一季度并非所有的化工品价格都呈现出较大的涨幅,橡塑市场的表现相比之下就略微“低迷”。市场人士认为,油价的传导效应尚未完全显现,一季度表现低迷的品种有望在二季度发力。中国化工网分析师认为,整个橡塑市场正处在分水岭上,随着成本的上升,国内橡塑市场抗跌性表现会越来越强,预计二季度橡塑市场仍将保持高位盘整为主,不排除有超出市场预期的“给力”表现。

    尽管油价上升导致化工产品价格上涨,但是这种传导效应并不会无限制地进行下去。有研究员表示,现在油价已经很高,而下游行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旦“抵触情绪”大范围扩大,化工品价格上涨就遇到了瓶颈。化工品的价格不可能一直涨下去,根据2008年的经验,当国际油价处在130-140美元/桶的区间时,化工行业将由于需求大幅度萎缩而呈现出萧条。

    当化工市场几乎没有不涨的品种时,投资者更需要关注的是产品与成本之间的价差。上述基金研究员表示,最新的行业数据显示,大部分化工品的价差其实在缩小,这意味着利润空间的收窄,投资者真正要重点把握的是能够顺利传导成本的、价差扩大的品种。

    【市场动态】

    普京:俄罗斯将尽快恢复谷物出口

    【开利综合报道】俄罗斯政府总理普京日前表示,俄罗斯准备尽快恢复谷物出口。普京说,俄罗斯与约旦两国去年贸易额大幅缩减,低于处于金融危机的2009年,造成这种局面的部分原因是俄方终止谷物出口。普京表示,俄方会尽一切努力改变谷物市场局面,恢复谷物出口。

    2010年夏天,俄罗斯大部分地区连续遭遇高温炎热气候,农业受到严重影响。与此同时,俄境内发生长时间大面积森林火灾,俄政府随即出台暂停谷物出口的限令。

    2011年澳大利亚小麦产量将保持稳定

    【开利综合报道】据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服务中心发布的参赞报告显示,2011/12年度(10月到次年9月)澳大利亚小麦产量可能达到2550万吨,与2010年保持稳定。澳大利亚小麦收获面积将达到1380万公顷,高于上年的1340万公顷。

    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服务中心还预计,2011/12年度澳大利亚小麦出口量为1400万吨,低于本年度预期的1500万吨。小麦饲料和其它用量将达到540万吨,相比之下,本年度预期为590万吨。小麦食品、种子和工业用量预计为310万吨,与本年度保持稳定。2011/12年度澳大利亚小麦期末库存可能在890万吨,相比之下,本年度为580万吨。

    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服务中心预计2011/12年度(11月到次年10月)大麦产量为800万吨,相比之下,本年度为900万吨。澳大利亚国内大麦用量预计稳定在470万吨。2011/12年度大麦期末库存预计为61.9万吨,本年度为150万吨。

    巴西拟征收4%-5%的食糖出口税

    【开利综合报道】OEstadodeS.Paulo新闻机构表示,为了促进酒精产量,抑制价格上涨,巴西拟征收4%-5%的食糖出口税。该新闻机构未说明此消息的来源。政府考虑将混合燃料中酒精混合汽油的比例调低至25%以下,同时国家开发银行也将提供贷款,以助蔗农生产之用,从而促进产量增加。

    农业部经济政策司负责人GilsonBittencourt表示,国家石油机构对酒精进行管制等措施将迫使糖厂保证市场酒精的供应量。
文章编辑:【兰格钢铁网】www.lgmi.com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国泰君安期货-晨报+开利财经【4.11】
  • 国泰君安期货线材、螺纹晨报【4.11】
  • 国泰君安期货-晨报+开利财经【4.8】
  • 国泰君安期货线材、螺纹晨报【4.7】
  • 国泰君安期货-晨报+开利财经【4.6】
  • 国泰君安期货线材、螺纹晨报【4.6】
  • 上海地区钢材贸易商调研报告【国泰君安期货研究中心】
  • 国泰君安期货_晨报+开利财经【4.1】
  • 国泰君安期货线材、螺纹晨报【4.1】
  • 国泰君安期货线材、螺纹晨报【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