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救助方案出台商品市场乐观情绪升温
【开利综合报道】欧盟峰会出台了一揽子欧元区救助方案。尽管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但是市场情绪为之一振,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全线上涨,市场风险偏好情绪快速升温。短期商品市场的反弹走势得到确认。
在经历了拉锯战式的会议讨论后,会前各方关注的希腊债务减记、银行资本重组和加强欧洲金融稳定工具这三个核心议题,都达成一致或取得相应共识。刚刚结束的欧盟峰会达成了解决欧债危机的方案,商品市场和股市反应强烈,均出现大幅上涨走势,而美元遭到投资者抛售而大幅走低。
同时,美国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受消费者及商业加大开支提振,美国第三季度实际GDP初值年化季率增长2.5%,预期增长2.5%,录得自2010年第三季度以来新高,缓解了市场对美国重陷经济衰退的担忧。消费者对耐用品及服务行业开支加大,加之商业投资出现激增,美国经济出现走强。美国经济数据也强化了商品市场的乐观情绪。
自希腊债务危机揭开欧元区经济危机的盖头以来,欧洲经济在一路磕磕绊绊中走过了将近两年时间。此次欧债危机的解决将从信心上缓解对欧元区前景的忧虑。欧元区经济如果因为一揽子救助方案而得到改善,将对商品期货价格产生大的支撑作用。不过客观的来看,欧盟临时拼凑的解决方案对欧元和风险偏好只具有有短期的刺激作用,这对于维持市场的稳定有一定的作用。但很多细节问题仍未解决,所以在市场疯狂背后仍要保留一份谨慎。后市仍需继续关注欧债危机进展以及相关数据的公布。
整体来看,随着欧盟债务问题全面解决方案初步框架的达成,一直困扰市场的欧元区债务问题出现了最终解决的迹象,欧盟债务问题肯定会逐步向积极方向迈进。一旦欧债问题获得解决,全球经济复苏也将减少了一重大风险隐患,大宗商品期货短期将会受到支撑。
大宗商品市场未到反转时
【开利综合报道】欧盟峰会一揽子解决欧债危机方案的出台和美国GDP超预期增长,市场大为振奋,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全线上涨。不过,由于全球经济复苏还没有真正确立,这更可能只是短期反弹,尚未能构成反转之势。
从欧洲方面来说,尽管欧盟峰会就希腊债务减记、银行资本重组和加强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这三个核心议题,都达成一致或取得共识,对商品期货价格产生大的支撑作用,但是这对欧债危机的解决能否起到根本性的作用依然存有疑问。此次方案仅仅涉及到了加强欧洲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缓解市场过度担忧的问题上,是一个短期的现金流救助计划。尚不论希腊债务减记和EFSF扩容筹资如何顺利实现,其对于如何化解财政赤字的关键领域并无具体的长期计划,希腊等国的偿债能力也没提升,因此很难期待凭此一役彻底解决欧债危机,欧洲仍然潜伏着巨大危机。一旦欧元区经济形势并没有出现向好预期,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大宗商品市场势必受到企业需求疲软的打击。
美国方面,尽管美国第三季度GDP数据令人满意,但美国经济仍面临威胁,第四季度又会什么样呢?美国经济正在复苏,但尚未回到正常的轨道,住房市场的低迷及家庭去杠杆化仍在拖累经济增长,失业率并没有出现下降的趋势。数据显示,美国第三季度个人可支配收入下降1.7%,为2009年第四季度末以来首次下降。以当前的速度增长,美国经济根本无法显著降低其高达9.1%的失业率。目前美国有1400万失业人口,另有超过900万人为未充分就业。如何推动经济加快增长,以降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是美国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而这将会明显拖累大宗商品的需求,抑制其价格的上涨。
对于另一大宗商品消费大国——中国来说,经济结构调整、出口和投资放缓、信贷持续收紧等,使经济增速逐步减弱,同样带来大宗商品需求逐渐走弱的态势。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预期不断被调低,虽然偶尔会出现令人振奋的消息,但金融危机影响复杂深远。而解决业已出现的问题,实现可持续的复苏,是一个长周期的命题。当下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这将使大宗商品需求受到影响,与之相对,大宗商品供给则相对平稳,供需失衡将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打击。这些因素都将制约商品市场反弹的高度及持续性。可以说,大宗商品市场的彻底反转还得等。
欧债危机缓解推动大宗商品大涨
【开利综合报道】欧洲传来了好消息,欧盟峰会出台了一揽子欧元区救助方案。尽管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但是市场情绪为之一振。欧元大幅反弹,亚太市场各主要股指纷纷上升,大宗商品价格全线上涨,市场风险偏好情绪快速升温。但是对于反弹的持续性,市场人士仍心存疑虑。
欧盟峰会的最终结果为提振市场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宗商品价格也快速反弹,这让不少投资者不得不调整市场观点。过去一个月以来,随着欧元区危机的加深和蔓延,和全球经济密切相关的油脂油料市场受到显著冲击,价格呈现一边倒的大幅下跌走势。
然而,自希腊债务危机揭开欧元区经济危机的盖头以来,欧洲经济在一路磕磕绊绊中走过了将近两年时间。欧元区经济会否因为一揽子救助方案而得到改善仍然令市场疑惑。一旦欧元区经济形势并没有出现向好预期时,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恶化,大宗商品市场势必受到企业需求疲软的打击。
多数投资者对于市场反弹持续性仍存在怀疑,尤其对全球经济包括中国经济走势也明显信心不足。中宇资讯分析师王笑天认为,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预期不断被调低,显示目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特别是制造业或将继续低迷。制造业放缓将使大宗商品需求受到重要影响,与之相对大宗商品供给相对平稳,供需失衡将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沉重打击,这些因素都将制约商品市场反弹的高度及持续性。“尽管方案的细节还有待完善,但欧洲为应对危机所迈出的关键一步还是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华泰长城期货分析师谢赵维表示。
国际国内市场的快速反弹也一扫此前市场的“阴霾”。事实上,9月份以来,也正是市场对欧债危机的担忧,大宗商品市场经历了一轮堪称金融危机以来最为猛烈的跌势,使得市场备受期待的中国市场补充库存迟迟未能实现,反而一些金属冶炼企业开工率下降,上游库存水平上升。
在众多分析人士看来,在债务危机成为压倒性关注对象后,显然宏观经济面对商品的影响已远大于基本面。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峰会达成的协议很可能并不是终点。瑞银的分析师认为,事实上,欧债危机的真正原因是增长不足,只有当偿还债务所需要的收入增长预期不足时,债务过多才会成为“问题”,但是从目前来看,推动增长的成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对此,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大宗商品反弹能否持续仍有待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明朗。江西铜业首席分析师胡剑斌就认为,事实上,在经历此前一轮下挫后,铜价泡沫基本已消失殆尽。“市场铜价的反弹基本受投机推动,当前市场基本面变化并不大,投资者更多押注的是欧洲经济企稳,而并不是基本面将会强劲。”上海一金属贸易商负责人也指出。
【热点聚焦】
10月以来钢价遭遇大跌钢贸商诉苦“还了再贷很难”
【开利综合报道】包括宝钢集团、中国铝业公司、武钢集团等在内的冶金企业发出警告,货币政策收紧的力度过大,导致国内客户推迟订单,并加大了货款拖欠风险。上述企业发出上述警告之际,钢价正遭遇罕见的暴跌。分析师说,钢厂的错误估计导致9月份钢材库存堆积,进而引发10月份价格下跌。在上海期货交易所,用于加强混凝土的螺纹钢价格上周跌至2010年7月以来的最低位。
眼看着钢材价格暴跌,钢贸商的心情可谓百味杂陈。现在价格还是倒挂(销售价低于进价)。钢价下跌可能会让钢贸商缓缓,但是日子还是不好过。钢厂虽然日子也不好过,但“他们是国企,亏也是亏国家的”,现在大家都资金紧张,钢厂还是要求钢贸商提前一两个月缴订货款,出厂价又是他们自己说了算,钢贸商又不能因为亏损就不做了,否则以前积累的客户就都没了。今年前三季度,钢材价格“倒挂”大概50-200元/吨,钢厂很强势,钢贸生意很难做。
对眼下信贷紧缩的影响,和钢厂一样,钢贸商同样叫苦不迭。现在银行都催大家还款,还了要再贷款就很难了,现在几乎不用想。过去银行和钢贸商的关系都很好,很多钢贸商都可以拿钢材库存去抵押贷款。钢材终端市场中,钢厂直接销售(代理、分销)占30%左右,钢贸商这块占70%,没有钢贸商的“现金流”,钢厂也很难做。
据贸易商介绍,对钢贸商来说,洗牌是躲不过的,上海钢贸这块只需要2万人就足够了。目前在上海从事钢贸工作的人数在20万左右。以前钢材市场很火爆,想进钢贸城做生意是要排队的,现在有很多人都关门不做了。
此外,据贸易商表示,真正做钢贸的不多了,很多人都“不务正业”,打着做钢贸的幌子去做房地产、红酒、餐饮生意。有本事的早就不做钢贸了,很多人做了与钢贸相关的房地产生意,还有一些人做酒店、旅游生意,听说赚到了钱,但是不是真的赚到钱就不知道了。房地产虽号称暴利,但现在情况也不那么妙。在上海做钢贸生意,房地产也靠不住,上海以后的固定资产投资会逐渐减少,空间已经很小了。
不过,虽然现在大家都在宣传钢厂亏损,但亏损的主要是那些吃高价矿(进口铁矿石)的钢厂,而自有矿多的一些大钢厂盈利还是可以的。大钢厂日子还算可以,中小钢厂的日子可能就不怎么样了。华南地区约20%至30%的中小钢铁厂关闭了他们的炼钢炉。钢铁城日照的一位交易员补充称,一些钢铁厂里崭新的炼钢炉处于闲置状态。咨询公司MySteel估计,最近几周,中国钢铁产量中有5%被暂时停产。
沪钢走势纠结处于敏感期
【开利综合报道】近期,市场对欧债危机的担忧有所缓解,大宗商品整体强势反弹,沪钢跟随反弹。但由于钢材供需面趋弱,沪钢反弹力度相对疲弱。欧盟峰会就银行资本重组计划达成一致,救援资金规模可能增至1万亿欧元。欧债危机得以暂时缓解,国外商品市场的情绪得以好转。
同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要准确判断经济走势出现的趋势性变化,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后期货币政策或由偏紧转向中性。但由于整体经济形势未出现明显改变,短期内货币政策并不会转向宽松。
保障房的开工建设稳步推进。截至9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已开工986万套,开工率98%。但商品房市场下行风险加大,拖累地产用钢需求。数据显示,9月份70个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17个,持平的城市有29个。而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涨幅均未超过0.3%。在房价回落的情况下,市场观望情绪浓厚,商品房市场陷入“量价齐跌”行情。下游需求疲软,钢铁行业传统的“金九银十”已爽约。统计数据显示,从8月底开始,现货库存便开始由升转降,显示下游用户的需求并未明显释放。截至10月21日,全国主要城市的螺纹钢库存总量为593.2万吨,月增16.39万吨。
钢价大幅下挫,部分钢厂重祭减产大旗,其中沙钢、河北钢铁、柳钢等钢厂已采取了一定的减产措施。但整体来看,当前的减产措施对钢铁行业整体产量的影响相对有限,力度并不足以扭转钢材供求关系。中钢协统计数据显示,10月上旬粗钢日均产量还在190万吨以上的水平。
钢厂的生产积极性下降,对铁矿石的需求趋弱,铁矿石价格积极跟跌。目前63.5%印度粉矿价格外盘报价跌至144美元/吨~146美元/吨,国内港口报价跌至1090元/吨~1100元/吨,跌幅均为20%左右。根据钢价及原材料成本计算,钢厂的冶炼环节基本处于不盈利状态,部分钢厂被迫采取限产措施。不过,钢厂限产对钢材价格也并非都是利好。一方面,限产会直接降低钢材供应量,改善钢材供求状况。但另一方面,限产也会减少铁矿石需求,促使铁矿石价格下跌,最终拉低钢材生产成本。综上,沪钢纠结于市场信心好转与自身供需状况不佳之中,走势处于敏感期,抄底仍需谨慎。
市场疲弱钢企普遭下游客户延单
【开利综合报道】由于信贷政策收紧以及市场清淡,国内钢铁企业开始面临下游客户大批量延迟付款、推迟订单或减少订货的困境。虽然多家钢企对此消息不愿做过多评价,但钢贸商却表示,现在进货根本挣不到钱,再加上贷款不易,包括钢贸商以及下游其他用钢企业确实都在减少进货量。
中国第二大炼钢企业宝钢方面日前表示,该公司有客户要求推迟交货日期,原因是经济增长放缓和信贷收紧。武钢也表示,由于客户付款较慢,其公司流动现金有所减少。中国最大铝生产商中铝相关负责人则坦言:“由于下游客户面对资金短缺的困境,本公司遭遇拖欠的风险正在上升,对此必须给予高度关注。”
从钢贸商处获悉,紧缩的信贷政策让冶金行业下游企业十分头疼。以钢贸商为例,其融资来源主要就是银行贷款,但今年尤其是下半年以来,要想顺利从银行拿到钱越来越困难,“以前还款后三四天就可以再贷到新款了,现在一两个月都难。所以减少订货量或者将订单推迟是非常普遍的做法”。一位钢贸商表示,不仅是贸易企业,下游用钢企业的资金也处于紧张状态,拖欠货款是极有可能出现的。
北京工商联金属行业商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华天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许长忠进一步解释:“一般来说,钢贸商每年年初都会与钢企签订一个意向购买合同,不过具体购买的数量还是会在每月月底与钢厂正式签订并且支付货款。但现在,由于钢价暴跌,绝大部分钢贸商都在赔钱,所以只能千方百计减少钢材进货量。”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年底银行再不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贷放松的话,那它们的资金周转将出现更大问题。不过许长忠却认为,信贷政策收紧虽然对企业产生影响,但如果产品价格能够回升,下游企业的进货热情还是会重新燃起。
【市场要闻】
甲醇期货首日冲高回落后市料将步铅与焦炭后尘
【开利综合报道】10月28日,郑州甲醇期货挂牌交易,主力ME1203合约以3199元/吨高开,随即冲高回落,略显清淡,主要受制于大合约影响,后市料将步铅与焦炭后尘。目前市场基本面利空,产能过剩制约甲醇价格上扬,近年来中国甲醇产能扩张迅猛,中东地区几套大型甲醇装置又集中投产,供应大幅增长,但需求略缓跟进,导致全球甲醇产能过剩。截至9月,我国甲醇总产能达4118.3万吨,较去年增长361万吨。1-9月份,中国累计生产甲醇1499.5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26.1%,但市场价格并未达到去年高点。
进口维持平稳。目前东南沿海地区甲醇多为进口,其大多为天然气生产,“内地市场”则基本是煤制甲醇的生产和消费。去年中国甲醇的消费量约为2000万吨,其中进口量约占四分之一。由于国内供应相对充足,预计10-12月整体进口量将维持平稳。
港口库存缓慢回升。9月份以来,随着前期国外装置的检修,国内甲醇到货有所减少,而甲醇下游产品需求相对平稳,华东港口库存有所减少。10月前期进口货物陆续到港,库存有所回升,华东地区甲醇库存42.8万吨,较上周增加6.4万吨;宁波港口甲醇库存3.3万吨,较上周增加0.8万吨;华南地区甲醇港口库存11.4万吨,较上周增加0.1万吨。
此外,从盘面交易来看,大合约仍是制约市场活跃度的主要原因。前期上市的铅期货和焦炭期货合约市场流动性的不足已经明显影响到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今年3月24日,每手25吨的上期所铅期货合约上市,拉开了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大合约的序幕。紧随其后,大商所又于4月15日推出了每手100吨的焦炭期货合约。如今这两个大合约已没有此前上市新合约的风光,铅和焦炭期货的总成交量不足万手,甚至经常在一两千手左右徘徊。
当前国际期货市场的趋势是迷你化合约,而国内却反其道而行之。大合约对市场投资者资金量的要求更高,但中国期市客户大都是中小户,参与大合约显然力不从心,从而导致市场存量资金有限,难以推动“大合约”市场的发展。
甲醇“炒新”需防风险
【开利综合报道】甲醇期货10月28日上市,上市首日呈现冲高回落态势,预计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国庆节后,国内甲醇市场持续偏弱整理运行。国内甲醇供应充足,库存积压,导致部分节前备货的贸易商甩货,而下游需求疲软。下游主要产品甲醛、二甲醚、醋酸、MTBE都有不同程度走跌,中国甲醇价格局部大幅下滑,国内甲醇均价已跌至2978元/吨,比上周均价3080元/吨下跌了102元/吨,跌幅达3.19%。下游需求疲软是本轮甲醇行情下跌的主要原因。
国内煤制甲醇占国内甲醇总产量的66%,煤的价格趋势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甲醇的生产成本和价格。进入十月份,随着储煤高峰期到来,各大电厂和供热企业全面启动冬季储煤,用煤需求的旺盛导致了煤价的加速上涨。下游化肥市场持续回落,对原料无烟煤的需求量有限,预计无烟煤价格上行空间有限。接近年底,各大煤企都在加大生产力度,完成计划任务,所以供应总体稳定,此次涨价潮过去,煤价将保持高位平稳的态势运行。
天然气是发电的主要燃料,并且取暖和制冷需求是季节性的。秋冬季节临近,天然气消费高峰即将到来。美国能源部公布的天然气库存数据显示,天然气库存增幅大于预期,预计天然气价格将维持平稳运行态势。
近年来中国甲醇产能扩张迅猛,中东地区几套大型甲醇装置又集中投产,供应大幅增长,但需求略缓跟进,导致全球甲醇产能过剩。截至9月,我国甲醇总产能达4118.3万吨,较去年增长361万吨。1—9月份,中国累计生产甲醇1499.5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26.1%,但市场价格并未达到去年高点。进口维持平稳。目前东南沿海地区甲醇多为进口,其大多为天然气生产,“内地市场”则基本是煤制甲醇的生产和消费。去年我国甲醇的消费量约为2000万吨,其中进口量约占四分之一。由于国内供应相对充足,预计10—12月整体进口量将维持平稳。
港口库存缓慢回升。9月份以来,随着前期国外装置的检修,国内甲醇到货有所减少,而甲醇下游产品需求相对平稳,华东港口库存有所减少。10月前期进口货物陆续到港,库存有所回升,华东地区甲醇库存42.8万吨,较上周增加6.4万吨;宁波港口甲醇库存3.3万吨,较上周增加0.8万吨;华南地区甲醇港口库存11.4万吨,较上周增加0.1万吨。
由于上海焦化甲醇装置意外停车,内蒙博源一套60万吨/年甲醇装置停车检修,到11月中旬,内蒙古苏里格天然气化工35万吨/年装置也有检修计划。随着国内部分装置停车检修,甲醇市场或有反弹动力。天气因素或阶段性影响甲醇供应。由于甲醇运输要求使用专用槽车,运输成本在甲醇价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15%—30%)。西部甲醇进入市场需陆路(铁路或公路)长途运输,运输费用约在150—400元/吨。入冬后,中国北方降雪量增多,或影响物流运输导致内陆甲醇供应紧张,因此需关注冬季天气因素对内陆甲醇运输的影响。
按季节性规律,7至10月份,国内外甲醇生产装置计划内或者意外停车检修较为集中,同时甲醇下游产品二甲醚、甲醛等纷纷进入消费旺季,甲醇价格往往快速攀升,多数在11月份创下年内高点,12月至次年3月,由于下游的醋酸、甲醛均处于生产消费淡季,甲醇价格见顶回落。
【市场观点】
对农产品价格“短视调控”难有实效
【开利综合报道】在开放市场环境下,价格是作为重要的变量,反映了每个市场参与者的心理诉求。一个完美的市场,市场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及时、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并迅速反馈给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调整决策,从而起到配置资源的作用。然而完美的市场仅存在理论模型中,一个真实市场在很多环节都存在失灵现象,正如目前农产品价格波动所表现出的异常。但这并不妨碍采用规范式分析方法,从供给、需求、市场、政府四个层面剖析这种价格波动的深层次原因。
生产投入与生产条件引发的“供给价格”。从生产投入角度看,中间投入与要素价格助推成本。首先,后危机时期,全球量化宽松,通胀高企,国际大宗资源品,如原油、煤炭、铁矿石等呈现一定的泡沫特征,进而引起农业相关的下游产业,如化肥、农药、燃料、水电、机械设备等农资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其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农业人口不断下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此外,农业资本化在土地流转等问题制约下,农业产业化资金满足率不到30%,难以体现资本效率带来的规模经济,反而土地要素价格有所上升。
从生产条件角度看,农业基础设施不足和技术服务缺失制约长期供给。以农业基础设施为例,大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人均国民收入为300~1000美元时,农业投资占总投资的份额基本上稳定在5%~11.3%。而“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比重不到5%。滞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
消费模式与城镇化引发的“需求价格”。从消费模式看,伴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再是讲数量,而更关注品味、种类、质量、安全等方面。而伴随着消费升级也使得农产品价格弹性从刚性向弹性的变化。此外,随着国际原油价格长期高位运行,生物燃料等新型替代能源需求出现,直接刺激了如玉米等粮食需求。
从城镇化看,一方面,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从农村转移走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从原先的农产品的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导致了原先的供需结构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而随着刘易斯拐点的来临,农业边际劳动力成本上升,刚性需求无法替代,形成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持续推力。另一方面,原先位于城市郊区的蔬菜生产基地也由于城市扩张等原因逐步迁往远离城区的农村,流通环节增加、运输成本上升等也助推价格进一步上涨。
信息不对称、流通链条与金融市场引发的“市场价格”。首先,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小规模化、低组织化等特征,农户对市场信息的判断属于静态预期,价格上涨加大种植面积,下跌减少种植面积,形成“蛛网模型”所揭示的暴涨暴跌的周期性怪圈。市场信息判断的非理性,特别是在新消费观念的短期变化下,额外加剧了农产品价格波动。供给市场的调整滞后,造成长周期的生产与短期需求变化产生跨期矛盾。
其次,农产品从农地到最终用户链条过长。除了基本运输费用外,每个环节提供了一定的增值服务,则意味着加价行为。较长的交易链条除了使得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双降外,还进一步带来了供需信息的丢失,生产经营者无法掌握一手需求信息,进而加剧其价格波动。第三,供需基本面决定的是长期价格。现实交易价格采用货币标价,因此不能回避金融市场的作用。货币的流通量决定了基础物价,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同时受到基本面的投资因素和市场波动的投机因素的影响。
事前干预和事后补救的错位引发的“政府价格”。首先,政府的事前干预农产品价格行为包括补贴、库存、生产经营指导等。区别于过去的“农业税费”,目前我国形成了综合性收入补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和生产性专项补贴(价格支持政策,如最低价收购,以及生产资料补贴政策,包括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但是,随着生产性补贴强度的不断增加,其政策操作空间不断压缩。事前的补贴价格或平抑价格手段具有局限性,完全由政府控制农产品价格几乎不可能。
其次,目前我国政府对价格调控的方式主要以涨什么,控什么为主,价格稳定后撤出,属于短期价格干预行为。但这些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屡次政府表态和监管政策的效果上看,并未达到满意的结果。
综上所述,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是一项需立足于开放经济和粮食安全的两大前提,理顺各类主要矛盾,全盘考虑机制设计的复杂系统工程。对政府来说,短视的调控措施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难以奏效,而建立一个长效的稳定农产品价格机制,才是真正有效的工作。(赖明勇)
玉米价格不可能大幅回落
【开利综合报道】从第五届中国玉米产业大会获悉,未来玉米供给仍面临缺口。中美两国的饲料用玉米需求和工业用玉米需求仍处于增长通道。因此,虽然中国玉米今年增产局势已定,但由于美国西南部遭遇大旱调低了玉米产量,玉米价格不可能大幅回落,仍有上升空间。
2011/12年新粮马上要上市了。在新的粮食变动中,大连生威粮食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毅认为,今年的供需矛盾不会像去年那么突出,波动的幅度不会像今年这么大。明年的玉米价格不会像今年这么火爆,应该是回落。下游产业的承受能力是变动的。
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郑贵臣则认为,今年价格想要大幅回落是不可能的,主要基于以下五点现实:今年玉米增产了,但是没有改变玉米供需紧平衡的状态,这个状态还会继续下去;第二,农民种植玉米的成本在大幅度地提升,极大地推高了农民对于玉米价格看涨的预判,农民种玉米,水涨船高是必然的;第三,国际国内玉米高价运行,基础比较高;第四,美国、中国的玉米期货库存也达到了走低的水平,美国可能已达最低的水平;第五,国际上美国的玉米产量是最大的,从它的农业部的数字来看,今年8月份的高温干旱以及冷冻的灾害将导致美国至少减产1000万吨。
中粮集团生化能源事业部采购管理部常务副总经理何小平表示,开秤价或升200元。在确定挂牌价格前,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原料成本,总体上来说,今年的价格比去年提高了150~200元/吨;二是考虑总的布局平衡,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吉林、黑龙江比去年有所增产,是不是很大的丰收现在还不确定,比去年增产是一个定局。
供需关系不会像今年这么紧张,另外国家近一年来的调控会更加趋于成熟、稳定,而不会像这几年出现的情况,经常是调反了,农产品、房地产是越打越涨。另外还要考虑到国际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包括国内市场的价格。综合比较,0.95元/斤左右基本是符合目前市场行情的价格,在成本的基础上略有增加。也可以认为是高开,因为这是跟去年同期比,黑龙江和吉林大概是在每吨1700元左右,今年比去年每吨要调高200元左右。
期价反弹天胶贸易商很“纠结”
【开利综合报道】据贸易商表示,目前橡胶的现货市场是跟跌不跟涨。上周天胶期货连续下跌时,现货也小幅跟跌,但眼下期价连续反弹,现货价格却依然低迷。除了价格之外,贸易商担忧的是目前下游企业的态度。
据了解,国内现货方面,云南、海南国产全乳胶报价多在27500—28000元/吨,市场成交比较清淡。与此同时,国内进口20号标胶价格也低位徘徊,泰国20号标胶报价3970—4020美元/吨,印尼产标胶报价3980—4000美元/吨。“现在下游消费企业的态度都很谨慎。”一天胶贸易表示,今年以来国内天胶期现货市场波动很大,价格大幅跳水,手中积压的高价货让不少贸易商压力巨大。近期天胶价格稍有回升,贸易商的出货意愿便会增强,甚至以略低于市场价格出货。而这又导致下游企业看空未来价格,采购也就日趋谨慎。
尽管本周国内天胶期货呈现触底反弹态势,但基本面情况仍不容乐观。日前,天然橡胶生产国协会(ANRPC)表示,2011年全球天胶供应将达1010万吨,较2010年高出6%,而且也略高于之前预估的增长5.6%。同时,该协会在月度报告中称,泰国北部严重的洪灾对于该国供应影响“不是很大”,因天胶主要产区位于泰国南部。同时,从多位市场人士处了解到,目前国内外天胶库存仍居高不下。青岛保税区有18万吨,云南各仓库5万吨,海南各仓库大约5万吨,东南亚各国库存20万—40万吨。粗略计算库存总量在60万—80万吨。
资深行业人士认为,除了市场供应端的压力之外,未来下游需求的减弱也将对价格形成压力。在经历过7、8月份订单高峰后,随着冬季临近,轮胎消费需求会逐步进入淡季,下游轮胎企业的原料需求也会随之下滑。这一说法也得到了轮胎企业的认可。11、12月份的订单量可能会出现下滑,同时轮胎出口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天然橡胶价格出现回落,一些国外用户已要求下调轮胎售价,否则他们可能会减少订单量。如果降价要求越来越多,那么年底的轮胎出口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市场动态】
全球人口达70亿粮食压力越来越大
【开利综合报道】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预测,到2011年10月底,地球总人口数将突破70亿大关,并且在2050全球人口有可能达到100亿。70亿在一些人看来只一个7后面有大串0的数字,但是如果想一想70亿个单个人,其中每一个人都要吃,穿,住,行,这就会让人不寒而栗,每个人都要问这个问题:我们的星球能否满足日益膨胀人口的粮食需求?会不会发生全球性的粮食危机?
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1789年在其代表作《人口论》中指出,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呈代数级数增长,粮食增长不能与人口的增长潜力同步,从长远来看,人口数量与供养能力之间必然出现巨大裂痕,导致饥荒以及争夺资源的战争。自从马尔萨斯人口论诞生以来,大家对其争论不休。在马尔萨斯预言之后,全球人口确实出现了大幅增长,但是并没有出现他所描述的那么严重的危机,所以学术主流观点仍然对他的理论比较怀疑。
当全球人口要突破70亿的时候,而地球还是那样一个地球,马尔萨斯的预言又成为当下讨论的热点。根据现在全球的状况来看,突飞猛进的人口增加,与有限的耕地面积和固定的地球资源形成了巨大的矛盾。
不过,虽然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国家耕地面积确实已经接近极限,但是在一些地方,耕地面积仍然具有一定的空间。这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地方就是南美和非洲。同时粮食的产量并不完全由耕地多少来决定的,他们还受技术,种子,水利设施等多方面影响。通过科技不断努力,全球粮食增产仍然大有可为。此外,世界很多国家却在为人口增长过慢甚至负增长而烦恼。世界人口增长并没有想象得那么严重,而且人口有可能在近期达到一个峰值之后,出现停滞甚至负增长的可能。
综合粮食有增长潜力和人口增长可能会得到控制的两种考虑,这说明现有地球资源不能养活日益增加的人口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同样一个人,由于拥有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财富,对于粮食等资源消耗却完全不同。一个美国人他消耗的资源可能比几十个非洲人消耗的还要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对于更高层次的营养满足要求更高,可能消耗的肉制品,蛋白质更多,而这些产品都是通过粮食转化过来的,在转化中肯定有大量的损耗。
摩根士丹利:中国2011/12年度玉米进口料大增至400万吨
【开利综合报道】摩根士丹利称,中国2011/12年度玉米进口量可能增加4倍至400万吨,大豆2011/12年度进口量预估为5700万吨,高于2010/11年度的5200万吨。摩根士丹利称,中国本市场年度玉米进口量可能增加4倍至400万吨,因国内产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饲料业和畜牧业需求。
该投资银行在最近的报告中称,中国9月和10月从美国进口约140万吨玉米,较美国农业部对中国在截至8月31日的市场年度中玉米进口总量的预估多40%。美国农业部预估当前市场年度中国将进口100万吨玉米。中国进口的玉米大多来自美国,也有一些来自东南亚的邻国。中国去年开始大量进口美国玉米。
摩根士丹利称,中国工业使用的玉米量增加至4300万吨,占2011年预计消费总量的约20%,10年之前约为每年1000万吨,这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大谷物工业消费国家。其称,牲畜总头数增加主要为生猪,且畜牧业规模继续扩大,用作动物饲料的玉米需求在过去十年间增加2.1%。用作动物饲料的玉米占国内玉米小诶总量的70%。
摩根士丹利称,过去十年中国玉米产量年均增长率较慢,为2%,2010-11年度产量为1.77亿吨,今年产量预估为1.80亿吨。其称,过去十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增加2%,大多是由大豆面积转化而来。在过去十年中,大豆年产量大体持稳于1400-1500万吨,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进口量增加。中国今年大豆进口量预估为5700万吨,高于2010-11年度的5200万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AZChina:中国2012年铝市供应将短缺700,000吨
【开利综合报道】咨询公司AZChina的执行董事PaulAdkins日前称,2012年铝市供应将小幅短缺700,000吨,因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令铝需求仍旧强劲。
PaulAdkins在新加坡举行的金属导报主办的亚洲矾土和氧化铝会议间隙时称,AZChina预计中国2012年铝供应量总计为2030万吨,而总需求将达2100万吨。他表示,在需求方面,中国住房和建筑业加速增长仍将支撑强劲的铝市基本面。中国需求或将出现波动,但长期趋势仍为上升。
俄罗斯粮食出口仍将刷新纪录
【开利综合报道】俄罗斯9月粮食出口创新高至380万吨,但SovEcon预计10月将下滑至340万吨,11、12两月粮食出口或将继续下滑。俄罗斯9月小麦出口亦创下330万吨的纪录水平,较8月所创的纪录水准增加34万吨。10月该国小麦出口或下滑至290万吨,仍高于2008/09年度及2009/10年度的高位。
SovEcon称,2011/12作物年度前四个月小麦出口料触及约1140万吨。9月俄罗斯小麦买家增加至51个,其中埃及仍是主要进口国。俄罗斯9月大麦出口环比增加12.6万吨至50万吨以上。出口创纪录主要由于俄罗斯谷物价格较低,主要是小麦。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因卢布开始走强或削弱俄罗斯谷物出口竞争力。
此外,一高级政府官员称,俄罗斯政府正考虑维持原糖进口高关税的提议,以避免非必要进口。俄罗斯国内甜菜糖产量预期将创纪录。经济部副部长AndreiSlepnyov称:“有人提议明年夏季不降低进口关税。今年的情况与过去完全不同。今年产量高、质量好,事实上可能实现自给。”有关糖厂在2、3月榨季结束后到8月新榨季开始前糖厂的情况,Slepnyov没有作出预测。“无论如何,年底前或明年初都会作出某些决定。我们在仔细考虑这一问题,但尚不能作出决定。”为在甜菜加工期内向糖厂提供给料,俄罗斯此前下调5月-7月甘蔗产原糖进口关税。
该国曾是全球第三大原糖进口国。去年原糖进口关税由每吨140美元降至50美元,因该国甜菜糖受严重旱情影响而减产,且糖厂甜菜加工期提前结束。今年俄罗斯官方预计甜菜糖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500万吨,但分析师预估值较低,因冬季天气剧烈变化导致露天储存的甜菜受损较大。Slepnyov称,政府亦将考虑是否提高阴极铜和铜缆的流动性出口关税。“经济部提议对铜盘条出口设定相同关税,但各政府机构间尚未全部达成协议。未来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更多讨论。”俄罗斯将把本国阴极铜出口关税与LME金属价格挂钩。Slepnyov还表示,政府尚无对其他基本金属采取流动性关税的计划,亦无计划改变镍流动性关税的设定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