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虑经济前景大宗商品价格二次探底迹象已愈发明显
【开利综合报道】商品新一轮下跌又开始了吗?谷底还是半山腰,现在显然已无需争论。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在经济前景预期下滑的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二次探底的迹象已经愈发明显。“市场越来越担心中国经济的下滑,这是最近商品下跌的主因。”光大期货研究所所长叶燕武称,今年以来市场一直维持趋势性下跌的态势,每个阶段都有不同主导因素,二三月份是对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心,年中是欧债危机的炒作,现在目光开始转移到中国经济。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中国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加9.1%,增速继续放缓。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9%,比上半年回落0.7%,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较上半年也明显回落0.9个百分点。分析人士表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无疑将引发市场对大宗商品需求下滑的忧虑。据了解,伴随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内大宗商品需求量快速上升,国内需求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影响也日渐加大。目前,中国铜消费量约占全球需求总量40%,铁矿石需求占比接近60%。
中国经济数据下滑使得本已黯淡的全球经济面临更大的回落风险。高盛在日前发布的报告中,将今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从此前的3.9%下调至3.8%,并认为2012年的经济扩张速度为3.5%,显著低于之前预计的4.2%。该行将年底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期由120美元/桶下调至112.50美元/桶。
“在欧洲债务问题没有实质性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形势二次探底的风险不断放大,大宗商品的消费量不断被下调,直接给其价格带来负面影响。总体上,大宗商品价格二次探底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目前还看不到市场好转的时机在何时出现。”国泰君安期货周小球表示,从国内因素来看,广交会上不断传来经济疲软的信息,多数商品对欧盟出口金额同比下降20%~40%,出口数量降幅更大。在国内没有足够的需求市场来支撑生产的情况下,企业看淡后市的意愿变得更加明显。
中证期货研究所副经理刘宾表示,近期商品市场受到内忧外患提升的系统性风险冲击,从根本原因看,主要还是来自欧洲、美国和中国的经济下滑担忧加剧,9月份这种情绪得到集中爆发,虽然之后美国和英国分别出台新的宽松政策,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力拯救欧元区,而且中国通胀又出现拐点的迹象,因此众多因素合力下略微缓和了担忧的情绪。但这些情绪因为多种因素再度爆发,因此加重投资者悲观情绪,最终演绎了又一次系统性下跌。“从目前形势看,欧洲峰会至关重要。总体看,预期中的10月反弹已经夭折,短期仍将呈现震荡偏弱的格局,等待峰会的信息明朗。”刘宾称。
系统性风险凸显商品市场短期保持震荡下行操作思路
【开利综合报道】国内大宗商品市场遭受重挫。其中,有色金属期货、化工期货成为重灾区。此外,较为抗跌的农产品期货也全线下挫,系统性风险凸显。“商品市场在大周期上已经转弱。”东航期货研发部负责人岳鹏表示,“无论是欧美还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都令人担忧,这直接影响大宗商品的需求,进而使得投资者信心不足。”
国际方面,欧债危机依然没有最终解决方案。法国总统萨科齐表示,法国和德国对于如何增强救助基金效力看法分歧严重。法国财政经济部长巴胡安当日重申,法国认为使欧元区救助基金发挥最大效力的最佳方案是向其颁发银行业牌照。但此举遭到欧洲央行与德国的坚决反对。此外,美联储最新发布褐皮书称,9月美国经济小幅增长,但不确定性增加,目前美国失业率保持在9%上方。“美元可能会继续强势,国际商品市场将承压。”岳鹏说。
而更让市场人士担忧的是国内的系统性风险。岳鹏认为:“对房地产整个产业链条来说,国内提升首套房贷利率的政策效果相当于加息。”北京中期研究院院长王骏认为:“国内经济增速下滑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在CPI于第三季度拐点基本确立的情况下,年内加息及调准的概率大幅下降,但物价调控压力使得货币政策出现放松的可能性较低。目前来看,国内货币政策将进入一定时期的稳定期与观察期。后期货币政策的走向仍需关注外围市场风险的转化。目前国内经济仍处于软着陆过程之中,需求下滑对大宗商品价格压制作用将在较长时间内延续。”
王骏指出,国内期货市场以下跌为主,其中本月上中旬反弹较大的工业品,如橡胶、金属和塑料领跌,农产品中的豆类和油脂则跌幅会高于其他农产品。建议投资者短期保持震荡下行的操作思路。
工业品价格中长期向下趋势不变
【开利综合报道】欧洲诸多国家的主权评级、次主权评级以及银行的评级都被下调,而救助措施鲜见进展,而这也正是工业品价格大幅下挫的主要原因。基于欧洲债务问题发展方向,目前仍以看空为主。
欧洲的问题在短期要得到缓解必须依靠现有的救助机制。而无论是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还是欧洲稳定机制(ESM),要真正抑制当前危机恶化,无非是在规模和杠杆两个角度着力。在规模方面,斯洛伐克通过了EFSF的扩容方案。而最新传闻,德法已达成协议将EFSF的规模扩至2万亿欧元。“杠杆”指的是EFSF应对符合条件的国债进行部分担保,确保这些国债不会减值,不对全部合约条款进行担保,而只是对部分损失进行担保。在杠杆方面,事情的进展还停留在协商阶段,若是在这方面取得进展,确实会较大程度纾缓市场情绪,直接抑制做空力量。因此,10月23日的欧盟峰会和11月3日的20国峰会也显得尤其重要。
对于国内情况,当前一些明显的变化非常值得投资者关注。就国内情况而言,近期的一些反映资金价格的指标有了明显的回落,比如质押式回购利率(R007)。以往这类指标的回落往往会被市场直接解读为利好,但资金价格只能反映供求的相对变化,若价格的回落是源自对资金需求的放缓,那这种资金价格的回落必然不是对市场的利好。
而从近期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来看,M1、M2的增速回落,企业信贷和居民信贷大幅减少,因此,当前资金价格的回落主要缘于供求两方面的共同作用,而且以“需求回落”的原因为主。因而,并不能从当前资金价格的回落看出流动性的总体情况有了好转。而流动性需求的放缓也预示着经济活力的阶段性衰退,这也是预计国内经济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可能会差于预期的理由之一。
再从全球的资金流向来看,当前以及未来一两个季度,可能都会以流动性从国内向国外流出为主:之前国外流动性大幅流入国内的主要原因就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而当前全球一些主要的对冲基金在这点的认识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理由主要是对国内经济硬着陆的担忧和对国内经济潜在风险的担忧。总体而言,欧洲仍然是关键,总体利空的影响还未结束,但若是一些救助机制取得关键的进展,工业品价格也有可能出现明显的反弹,但是中长期的向下方向不变。(许江山)
【热点聚焦】
期铜忽成领跌先锋金属走势弱不禁风
【开利综合报道】作为金属领头羊和两年来商品牛市中的“王者”,期铜近期正在遭受空头的肆虐。专家表示,基本金属还将继续下挫,由于期铜价格目前仍在成本价上方,此前上涨幅度较大,因此在这波全面下跌中,或将充当“领跌先锋”的角色。
近几日铜价重回跌势之际,沪铜持仓量继续大幅增仓,数据显示多头仍不死心。而持仓量维持高位,也说明未来的下跌动能依然充足。现货方面,进口铜比值降至7.3,现货铜升水大幅提高,国产铜出货比重增加,订单充足的下游企业逢低接货增强,升水过高投机商受阻,对后市悲观看空,令市场成交趋谨慎。
上海中期分析师方俊锋表示,由于德法两国在欧洲稳定基金规模扩大相关问题的分歧引发市场对即将召开的欧盟峰会能否推出实质性的欧债解决方案的担忧。商品市场在经历前几个交易日的反弹后重归跌势。作为金融属性较强的一个品种,铜对全球宏观经济转变非常敏感。由于欧债问题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且全球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基本金属近期将维持弱势下探格局。
东亚期货分析师贾铮表示,沪铜跌停主要还是受到外盘跌破近期重要支撑位7200点的影响。同时沪伦两市场比价近期连创新低,显示国内走势非常弱。而时至年底,下游企业都面临回收货款的压力,以出货清库存为主,短期采购的需求不大。而贸易商前期累计大量的库存,在65000点一带惜售,但近期再度下跌后,也面临库存的压力。综合来说,国内主要受到资金面压力和下游消费不旺的拖累,因此近期走势疲软。
贾铮表示,金属后市依然偏空,除铜以外,其他三个品种已经全部打入成本价,但按2008年经验来看,一般不会因成本价而止跌,跌入成本价一段距离还是很正常的。因此,铜的跌幅会更大一些,而其他品种除了铝相对抗跌以外,锌下方支撑目前还不明显,或许会重新逼近万点关口。而沪铜短期目标价位将是2010年6月低位49000点以及2009年的震荡区间45000点。“本次下跌是因经济面的拖累引起,属于系统性风险,因此肯定会蔓延到所有商品。”贾铮表示,只不过有些品种前期反弹力度较弱,后面下跌的空间也会小些,而铜胶等创出历史新高的品种,本次回落的幅度也会比其他品种更大更猛。方俊锋也表示,就当前的整体商品市场而言,预计较差的宏观环境将令所有大宗商品承压。
国内需求无力支撑沪钢短期难扭颓势
【开利综合报道】国内钢市持续下跌,后市不容乐观。现在国内钢市仍旧供大于求,市场仍需面临需求不断走弱以及库存连环走高的困局,加上进口矿价暴跌以及出厂价格频频下调,沪钢慌乱暴跌间抓不到任何的救命稻草。因此,短期内钢价很难有太大的发展,整体好转只怕要等到12月份左右。如果有小幅反弹,激进者可趁势做空。
下游不振钢市供大于求
9月份钢材供应量略减,增长率连续两三个月放缓,但产量仍在5字头上方,整体来说,国内钢市仍旧是供大于求的局面。提及需求,十月长假中,全国楼市销量萎缩近大半,开发商资金面紧张,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2%,狠狠地打击了钢材现货市场的需求。
用钢行业中,除了楼市需求惨淡外,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速均继续回落。特别是铁道部资金不到位,几乎九成项目叫停,这也大大削弱钢市需求。此外,从库存消耗进度来看,据近期观察,国内建筑钢材库存量早在9月末就开始了连续上升期,目前建筑钢材库存量高达612.21万吨,但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1.8%。
进口矿价格历来坚挺,但随着需求大国——中国需求逐渐萎缩,钢厂抱怨矿价过高影响实际经营,要求调整矿价,三大矿山无奈之下首度松口。据相关机构调查,当前全国减产检修的企业高达30多家,影响产能约150万吨左右,涉及多个钢材品种。可见,10月份不再是银十旺季,反而成为了减产检修旺季。
据权威机构表示,三大矿山之一的淡水河谷按照当期的指数价格调整四季度的铁矿石报价,每吨从175美元降到了160美元,市面上散货采购价则从190美元/吨直跌30美元/吨。随后,必和必拓、力拓等矿山开始遵从当前季度的指数进行协议定价。
三大矿山的主动降价,从侧面看出铁矿石价格易涨难跌的神话已经不复当年。按照1吨粗钢需用矿1.65吨铁矿石的比例计算,一吨铁矿石降价15美元,则相当于1吨粗钢生产成本下降155元左右,若然钢材继续暴跌,不排除矿价有进一步的下跌。
与此同时,国内钢厂也在下调出厂价格。宝钢10月中旬则下调了钢材部分品种价格200-600元/吨不等。紧接着,武钢、鞍钢等大型钢厂也相继下调各类钢材每吨100-500元不等。
期现价差倒挂现货升水约500元
目前期现价差达500元/吨,是期货上市以来最高位。一般而言,期货价格均高于现货价格,期现价差多数在负值运作,鲜少在正值区间运作,更何况如此高位。现在局面与螺纹钢期价率先暴跌和现货商苦苦支撑的因素有关。
目前,期现价差迫切需要一个回归到正常区间的机会,也就是说,未来期货、现货面临着两个可能:其一,期货、现货齐齐下跌,现货价格补跌,拉小期现价格距离;其二,期货、现货超跌反弹,期货价格大幅反弹,较现货升水。而从目前来看,现货尚存有下跌的空间,经此重创,钢市好转或许需要等到12月份,但已经很难再回到年内高位水平。
铁矿石格局暂难实质改观
【开利综合报道】在进口铁矿石价暴跌的同时,仍有货船源源不断到港,同时,8月份以来,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一直在震荡中上扬。矿价出现暴跌,但海运市场却似乎并没有受到影响。
铁矿石货船不断到港
“从源源不断的到港船只来看,海运市场和铁矿石价格市场完全是两重天,矿价的下跌丝毫未实质影响海运市场,反而是一部分铁矿石的陆续到港刺激了海运市场。”百川资讯钢铁研究员闫萍称。河北一家企业采购人士介绍称,“目前形势下,钢厂仍要提前为入冬储备一部分铁矿石,以前可能每天都采,现在则会灵活操作,比如在库存可以维护10天时再进行采购。”
据悉,钢厂一般有两种渠道采购矿粉,即钢厂——贸易商——港口和钢厂——港口。目前,仍有协议钢厂会照常从港口拿货,以降低从贸易商手中的采购量。我的钢铁网海运市场分析师王亚峰则称,现在需求不好,货船还是源源不断到港是采购周期的问题。“以巴西为例,假如今天到了天津,从巴西图巴港到天津差不多35天,在巴西装货差不多是10到15天,订合同还要提前20天左右,也就是当天到港的是大概两个月之前买的货。”
海运费操纵空间变窄
数据显示,8月份以来,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一直在震荡中上扬。据悉,海岬型船主要运载矿石,BCI的涨势和海运费有较大关联。对此,王亚峰分析称,海运市场的繁荣,背后存在矿商炒作的嫌疑。矿商在跟定协议之前,一般是FOB谈得差不多的时候,他们会在这之前把运费炒高,这样等签的时候就会从中多赚。国内一位了解炒作内幕的企业高层称,就算谈下来的FOB(船上交货)降一些,矿商也能通过炒作海运费赚回来。
而在贸易矿方面,则主要表现在货盘的累积,“比如今天招标了5船货,就要找5条船,这5船货就是它的货盘,以前不会把这个货放在市场上,也不会放太多。”前述企业企业高层人士表示,从8月份货盘陆续增多来看,也会对海运费施加影响。此外,BDI震荡上扬也与市场招标矿增多有关,早在年初,必和必拓就已开始采用矿石招标方式将铁矿石销往中国。不过,王亚峰也承认,矿商对海运费的炒作影响程度已经越来越淡化,毕竟现在船舶运力过剩,炒作空间并不大,因为两个月之前的市场跟目前的供需关系不大。
铁矿石格局暂难实质改观
媒体报道称,以淡水河谷为代表的矿山巨头主动调价,与当前铁矿石所处的供求环境密切相关。“正是由于国内矿和国外矿产能的快速增长以及铁矿石供应的多元化,令曾经紧张的供求关系有所缓和。”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固体矿山矿石产量达到90亿吨,比2005年增加38亿吨。大型矿业集团为主体,大中小型矿山协调发展的矿产开发格局逐步形成。
供求趋缓的过程中,铁矿石价格拐点是否悄然生成?处于高位的铁矿石价格正面临多种变数,即便矿价跌至120美元也是高位,也是暴利,毕竟铁矿石实际成本价仅在30美元~40美元/吨。宝钢股份内部人士亦称,目前的价格调整幅度是铁矿石厂商根据短期市场供求情况作出的主动性调整,并不意味是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长期供需关系发生变化的信号。
实际上,矿价的暴跌并未对矿商造成实质性“杀伤”。相反,澳洲几大矿商正加速扩产,3季度铁矿石产量均增长。力拓公司3季度铁矿石产量同比增4.7%至4980万吨,并维持2.4亿吨的全年产量预期,而必和必拓则称,因亚洲市场销量增长,3季度铁矿石产量达3957万吨,同比增长24%。
印度矿进口翻倍
值得注意的是,在钢厂有限的采购过程中,低品位矿增多迹象再次发生。“外矿价格虽然大幅下跌,但港口库存数量依然不可小视,从国外到港矿的品位来看,目前低品位矿占有绝对的优势。”闫萍称,印度矿品质较差,但优势是便宜。
王亚峰说,由于印度近年限制铁矿石出口,加上前期雨季不好装货,印度此前出口到中国的矿石很少,那时候每天也就2、3条船能到港,现在情况比雨季好很多,每天一般能有7、8条船甚至10条船到港,进口量比雨季时翻了一倍以上。低品位矿主要来自印度西海岸,而澳洲巴西目前基本没有什么低品位矿。”印度航线与巴西、澳洲航线的海运市场是两个不同市场,巴西一般是15万吨以上海峡型船,印度一般6、7万吨,甚至3、4万吨都有。
【市场要闻】
农产品价格波动与市场决策
【开利综合报道】在传统意义上,食物在消费层面是严格不可替代的,否则的话也不会有人饿死;随着工业化与现代化的不断深入,食物、农产品不仅在消费层面上的替代弹性开始松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生产领域的资源竞争促使不同产品间的市场重新整合,使得要素回报逐步趋近均等化。
农产品价格波动是全球市场链之一环
在不考虑金融杠杆的条件下,当全球石油价格上涨时,将促进用于生物能源生产的玉米消费量增加,这将直接推动全球玉米价格上涨。这样一来,由于玉米价格上涨,增加玉米播种面积便成为直接预期,由此潜在地将减少其竞争农作物,如大豆、棉花等播种面积,从而使得竞争农作物价格上涨。如此扩散,最终使得所有农产品价格上涨。因此来说,当前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市场的问题,而是全球市场、不同产品间的市场问题。
举例而言,2005年美国颁布实施了新的能源政策法案(EPACT),这一法案的影响之一就是促进了生物能源的全面发展。鉴于上文所述,生物能源的发展使得食物与农产品与能源之间的关系“直接”挂钩,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公布的食物价格指数与石油价格指数的比照,2005年之前,食物价格与石油价格之间的关系很难直接辨明,但2005年之后,两者之间的同步性用肉眼就清晰可辨,这种明确的关系在2007年美国“能源法修正案”通过之后则更为一致。在现实中,由于产品市场与金融市场间的密切结合,使得理论上的价格传导机制在瞬间就可以完成,这也意味着,农产品市场不再是传统的孤立市场,其价格波动将不仅仅只取决于人口数量的增减与人们的口舌之欲。
相对而言,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同步传导关系是便于理解的,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观点,即农产品价格的同步性与传导性,原因同上。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1980年以来的四种大宗农产品的标杆价格制成的指数,农产品相互价格之间的同步关系便跃然纸上;同时,尽管某些时候特定农产品价格间的尖峰与低谷形态并不一致,但是却呈现出稳定的波浪状递进,这就是领先或者滞后的传导效应。除此之外,农产品价格的蛛网循环,就是业内学者所谓的“猪循环”,这并非所谓的宿命,也不是政策调控可以解决的问题,因为只要调控,一定是逆向调控。原因很简单,在现实生活中,价格与数量永远无法被同时控制:在一个均衡体系中,如果提高某种产品价格,就一定意味着在下期会相对过剩,反之亦然。举例来说:在计划经济时代,尽管严格控制了价格,但却始终无法摆脱相对短缺的梦魇。因此,农产品价格波动还是由它去吧,这样也是一种成本最小、效率最高的政策。
生产者市场决策
如果说价格波动问题是一个很宏观的命题,那么市场决策过程就是无数个微观现象,经济学的假定决策者都是理性的,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作为一个农业生产者,诸如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这样的问题并不是一个随机问题,而是一个确定问题:同样的生产者,在分田到户以后,单位产田的产出均高于人民公社时期的产出。而今,一个从事农业的生产者所作出的决策往往是既定的。比如,生产什么这一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一块土地种植什么产品,很大程度受到自然条件、种植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最终选择策略就是路径依赖和被动从众。一整块油菜田里不可能出现其他作物,因为蜜蜂授粉都有问题。
但是并不是说,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显著,种植的改变往往从土地边界开始发生,然后蔓延扩散,由于生产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从众的过程,由此,一个领先的市场信号带来的个体理性使得种植方向发生偏转,这种个体理性在从众心态的作用下上升为一个群体的非理性,成为下一期过剩的心理根源,这也使得蛛网循环得以存在和延续,毕竟价格和数量不可被同时控制。生产者决策的个体理性带来的集体非理性在任何决策过程中都是一样的,一如证券市场上所谓的“追涨杀跌”,但是这种非理性可以被自我纠正,成为下一个周期的开始。
从现实市场运行角度,由于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存在黏滞性,即市场反应速度较慢,而由于蔬菜生产周期短、市场出清时间快。因此,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框架内,不妨假定蔬菜生产消费可以瞬间调整,在不考虑价格总水平的趋势增长状态下,蔬菜价格总是呈现出正弦波状往复运动,没有人可以成功预测在特定的某个时间点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就如量子力学中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一样。由此,除了农业生产者面临的相对更高的自然灾害风险以外,其实农业生产者的决策和所有生产者的决策面临的市场风险都是一样的。
客观来说,农产品的价格波动与市场决策是一个非常无解的命题,或者说是本身经济系统的自我运行过程。从目前看,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甚至都较为困难,更不说有效预测和科学调控。之所以如此,首先,从现代科学的进步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产品市场已经并非传统意义上可以分割的市场,而是完全融入全球化与工业化的利益链之中。因此,其价格波动的作用机制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对农产品价格进行直接干预作为政策的目标,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其次,农业生产者在决策中的个体理性带来集体非理性是农产品价格蛛网运行的心理基础,正因为如此,使得农业生产者面对的市场风险往往更为引人关注,毕竟小农规模的单一个体对风险的规避以及化解能力是极为有限的。
综合上述两点,从中国粮食安全的目标出发,除了耕地保护以及生产激励的补贴之外,更多的应当投入直接的收入补贴,因为这种补贴的效率要远高于特定的生产补贴。(胡冰川)
一成多大豆被融资或引发下游企业洗牌
【开利综合报道】在民间借贷渠道不畅的困境下,大豆也难逃被融资的命运。这对已经处于亏损边缘的压榨企业来说,犹如雪上加霜。在全国最大的粮食码头大连北良港获悉,港口大豆堆积如山,最严重时,总库存量达到50多万吨,占总库存的三成以上。这并非个案。秦皇岛,天津均出现了同样的情况,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港口吞吐量也出现了急剧下滑。
根据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的最新监测,进口大豆压港数量已达660万吨,达到历史新高,而去年同期的数据为500万吨左右。进口大豆大量积压的背后,一方面是小包装食用油限价导致企业亏损、开工不足;另一方面是贸易公司和压榨企业以进口大豆融资或赚取人民币升值的利差。这660万吨里,究竟有多少大豆属于融资性进口泡沫?申银万国期货经理林迅峰刚刚从江苏、安徽、湖北、河南调研归来,他接触到的业内人士估计,港口大豆库存中有30%甚至40%属于融资性进口,他个人则估算认为“10%~15%是相对可靠的数据”。
便捷的套现工具
一家位于山东临沂的企业,每月维持10吨左右的大豆进口量,粗略估算货值在40万元人民币左右。这家企业宁可每月以低于进口成本的价格抛售大豆,账面浮亏3万元人民币。因为放贷资金回笼后,收益能完全抹平这一亏损。与“融资铜”极为相似,大豆以同样的手段被融资套现。据一位压榨企业人士透露,有大豆进口资质的企业在签订进口合同后,向银行申请信用证,在缴纳20%~30%左右的保证金后,企业可以获得90天或180天不等的延期支付货款的远期信用证。
大豆到港后,进口商们迅速抛售掉大豆换取现金回笼。“实际上大豆进口的船期一般在一个月左右,考虑到抛售等时间,从进口到现金到手一般在40多天。”前述企业人士说,即便按照90天的账期计算仍有40~50天左右的资金周转时间。这笔通过打时间差腾挪出来的资金进入民间借贷市场后,只要资金最后能够按时回笼,补上到期的信用证的窟窿,几乎是“空手套白狼”的交易。
事实上,实际操作中,进口商们往往是多票货先后运作。如果每月都有进口量,1月的信用证款就可以用4月的贴现款来还,2月的用5月的还,依此类推,相当于手里一直有一笔流动现金。另据广东一大型大豆压榨企业介绍,贸易融资手段不仅仅大豆一种,在华南地区,棕榈油进口融资更为普遍,棕榈油一般一船进口量在1万吨左右,折合1200万美元的货值,虽然撬动的资金量不如大豆,但是因为从马来西亚等地进口,中间仅有10天左右的船期,加上抛售的周转周期也不过20天,留给企业的时间差更为充裕。
油脂网的总编辑郭清保分析,当前进行大豆进口融资操作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江浙以及东南沿海,且贸易商居多,压榨企业介入这一操作的还不普遍。在郭清保看来,如果有大量的贸易商和加工企业进入大豆融资领域的话,大豆价格反而会出现大幅下降。但到现在为止,进口大豆价格一直保持在4300元~4400元/吨,分销价也在4000元/吨左右。“所以,港口积压的大豆应该主要属于生产企业的。”郭清保认为。而变现之后的资金流,部分用于企业自身经营,更多则流向江浙民间借贷市场。
林旭峰也在其调研报告中说,考虑到民间借贷动辄25%~30%的高利息来看,大豆融资的利润惊人。“不得不考虑的还有汇率因素。”林旭峰说,利用时间差,贸易商们还可以坐享人民币升值的收益。为了快速销售变现,进口商们设定的销售价格不仅仅低于进口成本价,往往也略低于国内现货市场价。郭清保说,对现金的强烈需求以及之后的高利润回报,使进口商们愿意承担这部分损失。
或引发下游压榨企业洗牌
“大豆融资会导致我国大豆进口价格虚高,有时不计成本的销售行为很大程度上打压了国内市场大豆价格。整个大豆产业链将受其害。”在郭清保看来,如果国内下游压榨企业开工率继续下滑,对进口大豆的实际需求也会减少,而政府手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储备可用于调节市场,因此国内大豆的供应十分宽松。
自去年年底以来,由于国内压榨企业加工生产一直亏损,压榨企业开工率较低,库存积压严重,对大豆的需求并不积极。有饲料企业人士表示,由于养殖需求不是很旺盛,企业的备货意愿也不是很强烈。通常需求高峰时需要备足3个月左右的消耗量,但现在减为1个月左右,且随时消耗随时补充。
不过,有浙商期货分析师指出,目前港口的巨大库存对国内大豆供应来说无疑是一颗定心丸,因此下半年的大豆或难以出现暴涨式行情。此外,国内的消费预期若无法跟上,将导致预期进口量下降,这会直接影响大豆价格走势。这将是下半年大豆价格走弱的一个突出指标。郭清保补充说:“这可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大量大豆压港,终端却没人接手,再严重一些,就可能引发下游压榨行业新一轮的行业洗牌。”
【市场观点】
糖价翘尾变跳水市场仍受系统风险主导
【开利综合报道】10月是国内糖新旧榨季交替、青黄不接之时,供应紧张通常令糖价上涨出现翘尾行情。自郑糖上市以来,10月涨幅分别为13.59%、1.47%、2.32%、0.19%和16.56%。然而今年行情不同,由过去的翘尾变成了大幅跳水,预计月K线将收低。
泰国洪水料无大碍
泰国是全球第四大食糖生产国和第二大食糖出口国。2011/12年度预计巴西将出现11年来首次减产,出口量降低至2380万吨;市场寄希望于印度和泰国出口更多糖,以弥补巴西出口的减少。10月泰国遭遇50年不遇洪灾,市场担忧泰国糖减产,市场被做多热情点燃,从24.4美分一度涨至28.34美分,涨幅超过11%。泰国官方最新数据显示,泰国洪水令甘蔗产量降低5%,估计值由原来的1亿吨调低至9500万吨,预计减产500万吨。因其主产区在东北部,而受灾严重的曼谷和大城府处于中部地区。
强台风“纳沙”对广西利大于弊
强台风“纳沙”过境,广西甘蔗约300万亩受灾,约占总面积的19%;甘蔗本来受“倒春寒”等影响就较往年矮小,甘蔗倒伏可能导致蔗糖减产。我国已经连续3年减产,如果今年继续减产,国内供不应求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而甘蔗目前尚处于生长期,“纳沙”的到来也及时地给甘蔗补充了水分,缓解了9月以来的旱情,有利于甘蔗蔗株伸长,提高产量。市场的情绪受“纳沙”影响,糖价也随之上蹿下跳。
新糖低调上市
2011/12年度预计中国产糖达到1180万吨,同比增产135万吨。北方甜菜糖已于9月底开榨。新疆甜菜糖上市报价7000元/吨,较此前下降1000元。由于北方甜菜糖销售较快,一度供不应求,糖价飙升至8000多元。南方甘蔗糖也将于10月底开榨,目前柳州报价7280元/吨,销区报价7500左右,销产区价差收窄至200元左右,远低于春节前后最高时候的500元左右。2011/12年度新糖可能低调上市,去年广西开榨报出7600元/吨的高价难以再现。
国家宏观调控压力不减
国家控通胀调物价的决心依然很大,糖价受到调控压力不减。一方面,预计9-11月进口糖到港量将维持高位,截至8月底我国进口糖达到120万吨。另一方面,继9月30日国家责令广西糖厂限时限对象以不高于7000元/吨的糖价出售17万吨糖之后,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要求广西等五个主产区对甘蔗收购价格统一实行省级政府定价政策。该举有利于稳定糖价,料“糖高宗”一去不复返。
欧债危机主导市场气氛
欧债牵扯国家太多,其解决速度极慢。7月21日,欧洲各国千辛万苦通过EFSF加码方案。但是,直至最近这个方案才完成投票,但显然其两个硬伤——规模太小、弹性不足令欧债危机解决之路漫漫。目前欧债危机主导了市场的气氛,欧盟各国领导人的一举一动也牵引着市场的神经。目前看来,欧债危机没那么快过去,也许才刚刚开始,目前所见仅为“冰山之一角”。欧债正由原来的国家主权债券危机演变成银行危机和信用危机。
总之,10月糖价走势十分“忐忑”,在泰国洪水、广西干旱和欧债危机解决的演变中上演一上一下的电梯行情。市场仍受系统风险主导,市场信心正处于崩溃边缘,大跌将至,糖价亦不能幸免。(王聪颖)
未来几个月抛储对糖市压力将减少
【开利综合报道】2011/12榨季,国内糖料播种面积增加,市场普遍预期食糖产量将出现四年来的首次增产,而市场对新榨季食糖产量增产幅度存在分歧。从甘蔗、甜菜生长环境结合历史数据判断,新榨季国内食糖产量虽有增产,但增产幅度不会太大,食糖供应仍存缺口。
新榨季仍存近200万吨缺口
广西作为我国最大食糖产区,今年7、8月份除沿海蔗区外,大部分蔗区遭遇较为严重的旱情。甘蔗主要拔节期在6~9月份,该时段出现旱情容易致使甘蔗生长缓慢。据当地蔗农介绍,截止9月末,桂中北蔗区甘蔗高度普遍较去年低了20~50厘米,旱情在10月初才得到缓解,甘蔗生长时间已经不多。
桂南蔗区甘蔗高度大体与去年持平,但9月末台风“纳沙”过境,甘蔗成片倒伏,影响了后期生长。结合今年甘蔗播种面积有所增加、去年甘蔗出糖率偏低以及当前的甘蔗生长情况,预计新榨季广西食糖产量不会出现明显增加,增产在50万吨以内。其他蔗区方面,广东及海南蔗区在台风“纳沙”登陆之前,甘蔗长势均好于往年同期,但台风过境造成甘蔗成片倒伏,也影响了后期生长。考虑到播种面积增加及当前了解甘蔗生长高度,该两省食糖产量有望增加近30万吨。
云南风调雨顺,播种面积及单产均有提高,预计食糖产量有望恢复至2008/09榨季水平,达220~230万吨。其他小产区食糖产量也有所增加。北方供应产量基本确定。甜菜目前已经收获,播种面积增加和单产及出糖率有所提高,食糖产量有望增加20万吨~100万吨。然而,后期甘蔗产量及糖分积累仍存变数。按照目前情况,预计2011/12新榨季国内食糖产量将从2010/11榨季的1045万吨增加至1170万吨~1200万吨,但最终产量还需看后期南方蔗区天气。
2010/11榨季全国食糖产量1045万吨是中国糖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布瑞克从用糖行业情况及淀粉糖(主要为果葡糖浆及糖粉)情况推算,2010/11榨季全国甜味剂需要约1500万吨白糖,扣除淀粉糖及其他甜味剂替代在230万吨附近,那么所需食糖为1270万吨。考虑到我国用糖行业的持续发展及淀粉糖行业情况,2011/12榨季我国食糖消费量将增至1350万吨~1380万吨。按照2011/12新榨季1170万吨~1200万吨产量估算,新榨季我国食糖仍出现170万吨~200万吨缺口。
2008、2009年,国家及地方累计收储国产糖200万吨左右,每年从古巴进口40万吨储备糖,去年及今年从巴西及泰国进口糖补库。2009年8月至今,国家储备及地方储备累计抛储数量达418万吨。考虑国家原糖委托加工仅要求92%的回收因素,2009年8月至今,国家累计抛储约为440万吨,出库水平明显高于入库水平。10月份国家再次抛储后,国家储备糖下降至100万吨下方,后续抛储需有个补库过程。如此来看,未来几个月抛储对市场压力将减少。
全球食糖产量是否出现过剩?
主流机构观点认为,2011/12榨季全球食糖产量将出现过剩。但该榨季全球最大的食糖生产国及出口国巴西产量近几年首次下降,该榨季食糖增产主要来自于北半球。当前,北半球仅甜菜全面进入了新榨季,甘蔗糖厂仅有少量开榨,因此北半球食糖增产对市场形成的压力还需一段时间发酵。另外,10月初泰国遭遇了严重洪涝,为近年少见。截至目前,仍无权威机构对其影响做出判断,后期或引发市场下调泰国食糖产量预期。
全球商品经历了9月份的持续恐慌杀跌后,市场对宏观环境担忧有所缓解,欧盟最大经济体德国力挺欧元,美元回落,全球大宗商品均有所反弹,ICE原糖走势明显走强。综上,外糖明显走强,郑糖有所反弹,市场做多信心增强。根据广西物价局公布,2010/11榨季最终甘蔗结算价为492元/吨,近期可能公布2011/12榨季甘蔗收购一次结算价,市场普遍预期将有小幅上调,因甘蔗成本增加推动了制糖成本上升。(魏嘉婧林国发)
棉花价格不乐观年底前波动不大
【开利综合报道】棉花现货价格弱势下跌,各地籽棉收购价格普遍下调0.05-0.1元/斤左右,棉农难以接受。目前,各主产棉区棉花采摘量已经超过80%,但交售量不及往年,籽棉收购相对停滞。而下游纺织市场,棉纱产品成交仍呈下滑,产品即使销售出去,但多以承兑汇票结算,账期延长,无疑又加大了纺织厂的资金压力。
“从国际国内形势看,今年棉花市场供过于求,不像去年国际国内都减产。”山东省德州市棉花协会副秘书长马俊凯说,去年棉花减产,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而今年从市场需求来看,棉花价格不会很高,也根本不可能出现去年那种高价。
马俊凯说,到年底前,籽棉收购价格不会大幅度上涨,也不会再低了。按照国家出台的政策,皮棉价格连续5个工作日低于19800元/吨,国家即敞开新棉收购。“现在皮棉价格保持在19800元,所以目前的籽棉收购价已经比较低了,应该不会再低很多了。”马俊凯预计。另外,马俊凯还说,这段时间在德州粗略调查发现,棉农植棉的积极性不高,如果籽棉收购价不能涨到4.5元/斤以上,会影响明年棉农植棉的积极性。
进口棉中国主港报价继续小幅下跌,西非棉和澳棉略微上涨。近两日,外棉报价变化不大,保持相对稳定,各棉商继续抓紧时间销售陈棉。对于纺织企业来说,现在物美价廉的外棉并不算多,国内高等级新棉也逐渐上市,采购外棉仍需看准时机。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国高等级新棉要在11月份之后逐渐大量到港。
【市场动态】
阿根廷2011/12年度大豆种植面积料增至1860万公顷
【开利综合报道】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日前公布,阿根廷2011/12年度大豆种植面积将达到1860万公顷(4600万英亩),略高于上一年度的1850万公顷。交易所在报告中称,大豆种植面积仅小幅增加是因为种植葵花籽和玉米的土地增加,并称种植条件非常良好。
阿根廷农业部同样表示,上调该国2010/11年度大豆作物产量至4890万吨,高于上次预估的4880万吨。但农业部并未公布2011/12年度大豆种植面积预估。农业部在月度作物报告中预期,2011/12年度玉米种植面积为490万公顷,高于上一年度的456万公顷。政府在月度报告中称,阿根廷2011/12年度小麦产量预计为1260万吨,接近此前预估区间1100-1300万吨区间的高端。
全球对于食物、动物饲料和生物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阿根廷应会受益于需求上升。阿根廷是全球最大的豆粕和豆油出口国,且是第三大大豆供应国,其同样是玉米和小麦供应大国。分析师此前表示,未来几十年内,中国将使是全球需求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
Czarniko:全球2011-12年度糖供应料过剩
【开利综合报道】英国糖业公司Czarnikow日前称,甜菜产糖量大增将帮助市场在2011/12年度转变为供应过剩,此前三年供应短缺。Czarnikow称,2011/12年度甜菜产原糖量将增加600万吨,占全球糖产量增幅的70%。
报告称,甜菜产量增加主要集中在欧洲及俄罗斯,那里的天气状况比前一年更为有利且甜菜播种面积增加。Czarnikow上个月预估全球2011/12年度糖供应将过剩530万吨。预期法国及德国今年将生产约450万吨糖,分别较去年增加13%和28%。俄罗斯甜菜产量预期亦将强劲反弹,行业预估糖产量将达到460万吨,去年遭遇干旱天气。报告称,“俄罗斯糖价下滑,因产量增加,且目前的价位激励出口。”
印度2011/12年度稻米产量料增至1.02亿吨
【开利综合报道】一位稻米出口公司的高层日前称,印度2011/12年度稻米产量料为1.02亿吨,较上一年度增加约3%。印度是继中国之后全球第二大稻米生产国。位于新德里的Amira集团称,印度有500万吨稻米可用于出口。印度从今年9月重返市场,并计划到2012年3月发运200万吨稻米
GaribsonsLtdCo公司主管FuadHamidGarib称,巴基斯坦明年预计出口450万吨巴斯马蒂大米和白米,较2011年增加28.6%。他称,“我国的蒸谷米质量和泰国、越南作物相同,但每吨报价却低出200美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