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船舶配套业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909亿元,同比增长30.7%;完成出口交货值100亿元,同比增长10.4%。自主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在平稳运行的整体形势之下,市场暗流涌动,企业兼并重组案例不断出现,国际船配巨头纷纷增强在华力量,国内新兴主机企业在产能逐步释放的情况下遇到国外主机厂的低价倾销,虽然维权行动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接单形势依然严峻。当前,船市持续低迷,并受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船配企业的经营风险不断加大,行业发展不容乐观。
自主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2011年,我国在船用柴油机、甲板机械等传统优势船配产品领域的自主技术研发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中船重工自主品牌船用中速柴油机6CS21/32研制成功,通过了中国船级社(CCS)认证,并正式推向市场,其排放可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TierII要求,并低于限制值15%以上。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海洋工程船超大型低压拖缆机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评审,被列入2011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获得了6项专利技术和1项软件著作权,打破了该类产品被少数国外企业长期垄断的局面;其自主研发的1300千牛米大型转叶式舵机顺利通过CCS检验并交付使用;其开发的国内最大海洋平台起重机顺利通过美国船级社和美国石油学会认证。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首台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的船用起重机通过了CCS水平试验和倾斜试验的检验。
在船舶通信导航与自动化等领域,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最新的桥楼值班报警系统、船舶操舵控制系统、电罗经、电子海图系统和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等自主研发或合作研发的尖端产品,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
同时,在提前应对国际海事新规范的压载水处理系统领域,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岛海德威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获得IMO最终批准,中远“海盾”压载水系统通过IMO基本认可和CCS型式认可,正在积极申请挪威船级社和美国海岸警卫队的认证。
主机企业产能进一步释放
作为船舶的“心脏”,船用主机紧缺曾一度是阻碍我国造船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国家和各地方对这一产业的重视,近年来,我国船用主机制造业快速发展。船用主机企业由2003年的3家增至2010年的11家,形成年产能约1200万马力。正当国内主机企业逐步形成产能,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内造船企业需求的时候,船市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下滑,对主机的需求减少,而以韩国企业为代表的国外主机企业大量向我国低价倾销主机,更使我国主机企业尤其是新兴主机企业的产能难以释放。2010年,新兴主机企业仅青岛齐耀瓦锡兰菱重麟山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合肥熔安动力机械有限公司、江苏安泰动力机械有限公司3家达产,分别完工船用主机10台、29万马力,10台、25万马力以及20台。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抢夺订单和遏制我国新兴船用柴油机企业的发展,韩国船用主机厂采取低价策略,向我国大量倾销船用柴油机。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前两个月,在我国生效的曼恩船用低速柴油机订单中,中、韩造机企业各获得一半;在我国生效的瓦锡兰船用低速柴油机订单共33台,其中,我国造机企业仅获得了9台船机订单,其余的全部被韩国造机企业拿走。为维护国内主机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我国船舶工业健康发展,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代表国内11家船用柴油机企业与曼恩和瓦锡兰两大主机专利方进行交涉,并分别签署了《关于境外专利引进方向中国地区销售曼恩低速船用柴油机操作程序谅解备忘录》和《关于国外引进方E.A.流程的谅解备忘录》,对国外专利引进方向中国地区销售船用主机的操作程序达成了共识。这两份备忘录的签订,标志着国内主机企业维权行动取得重大突破,为国内主机企业尤其是新兴主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公平的市场环境。
2011年,国内主机企业的接单和生产情况与2010年相比有所改善。当年3月,浙江洋普重机有限公司交付首台低速柴油机;同年11月,玉柴船舶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出全球第一台RT-flex35发动机,打破了华南地区无低速机生产的纪录;另外,熔安动力2011年实现产能跨越,全年生产柴油机40台;安泰动力2011年的产量也同比翻番,生产主机40多台。据统计,2011年国内船用低速机产能约为700万马力,同比增长约20%。
市场争夺更为激烈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船舶工业的滞后性影响全面显现,2011年,船配市场呈现量、价齐跌的局面,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同时,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价格总体呈现螺旋上升趋势,企业经营成本压力增大,加上企业普遍面临用户推迟接货、延迟付款、降低首付款比例等问题,较多流动资金被占用,应收账款逐渐增多,货款回收难度加大,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受到影响,不过,这也给有实力的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战略布局提供了机遇。2011年,我国船配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有所加快,例如,熔盛重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收购全柴动力100%股权,使公司的动力板块业务由中低速柴油发动机拓展到高速柴油发动机;广西玉柴与中国南车成立了南车玉柴四川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
在船市“寒冬”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船配业的“兵家必争之地”。与船市的低迷截然相反,国际船配巨头来华发展热情高涨,通过合资、合作、设立研发服务中心等方式积极在我国扩张市场。如,瓦锡兰在镇江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新增可调桨项目,与广州中船船用柴油机公司签署许可协议,生产电控二冲程发动机,与江苏萃兴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生产W26型和W32型船舶四冲程中速发动机;曼柴油机与透平公司与广州中船船用柴油机公司签署技术许可协议,其世界级制造中心––曼恩常州二期工厂正式开业;ABB绿色船舶推进系统Azipod全球基地落户上海;日本洋马船机项目落户青岛城阳;肖特尔成立肖特尔(苏州)贸易服务有限公司;罗尔斯•罗伊斯在香港扩建服务中心,同时,全面加大与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力度;卡特彼勒与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康士伯海事(中国)工程和生产中心正式投产;ZF海事集团珠海再扩能等。外资加快在华势力的扩张,对提高我国本土船配产品装船率和船配技术水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会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对本土船配企业的发展形成更大的挑战。
2012年,我国船舶完工量仍将维持在高位,船舶配套市场需求仍然较大,预计船配业产值可保持平稳增长,但部分中小船配企业将面临更严重的开工不足、应收账款增加等问题,行业整合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随着国际海事新标准、新规范的不断推进和实施,绿色、低碳、环保型船配产品逐渐占据主流市场,国内船配产业的发展将面临绿色技术的挑战。
(来源:中船重工经研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