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货膨胀“前高后不低”但不会失控
【开利综合报道】虽然中国对打击通胀态度坚决,但7月份数据显示,CPI再创新高。综合分析中国内在因素及所处的外部环境,可以看出,长期较高水平的通胀仍有存在的基础。可以预见,中国通货膨胀或将呈现“前高后不低”的态势,但不会失控。预计2011年全年通胀率会高于政策目标4%-5%的范围,在未来三五年内,中国的平均通胀率极有可能会从过往十年的2%-3%,上升到4%-5%。长期通胀将对经济造成强烈冲击,治理手段不能仅仅依赖于货币政策,还需要财税政策的积极配合。
通胀“越调越高”
国家对通胀治理态度坚决。本轮通胀,从2009年11月CPI由负数转为正数开始,从2010年7月份起,中国CPI较明显地逐步走高,通胀现象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去年下半年以来,政府综合采取了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加强监管等连串措施,特别是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进入密集期。
“十二五”首份半年报显示,上半年GDP和CPI“9.6%+5.4%”的双高组合,使得市场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忧虑缓解,但是对通胀的担忧未减。7月份CPI数据高达6.5%,创出2008年7月以来的新高至今,同时PPI、PMI等先行指标也居高不下,预示着本次通胀周期难以结束。从内在因素看,在增长方式和成本推动的共同作用下,中国通胀面临长期压力。中国长期以来遵循增长主义的发展模式,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增长依赖症”和“投资饥渴症”,这种增长模式带来的高增长和高投资容易导致经济体出现资源紧张、经济过热,引发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2008年,中国政府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投资到新建住宅和基础设施的总投资额达3.25亿元,这次刺激计划中的许多在建项目,今后仍需投入大量的后续资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货币超发成为常态,其货币增速超过名义GDP增速的幅度要高于成熟市场,这种偏高经过长期的复利效应,必然导致国内流动性更加充裕,从而推高其长期通胀水平。在中国,M2的同比增速在2000年以后的中值为17.1%,实际GDP的增速中值为9.6%,反观美国,其过去10年的M2同比增速中值为6%,实际GDP的同比增速中值为2.1%。
中国廉价劳动力供给已出现结构性长期短缺,将要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工资倍增计划”将使用工成本大幅提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目前0~14岁人口占16.60%;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当前,以能源、电力、劳动者工资等为主体的要素价格,都还没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定价,人为压低要素价格普遍存在,但生产要素定价改革最终一定会推进,从而造成通胀压力的长期性因素。从外部环境看,大宗商品价格高居不下、美元持续走弱使中国面临更严峻的通胀风险。中国经济对原材料的高度依赖程度、消费品中原材料的占比高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导致了严重的输入性通胀。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推高了全球资产和大宗商品价格,并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经济渗透,今年上半年中国以美元计价的进口均价原油同比上涨33.1%,铁矿砂上涨42.4%。
目前大宗商品价格的普遍走跌会继续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新兴经济体的通胀问题,短期内通胀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考虑到全球性的物资缺乏、气候问题的愈演愈烈和新兴经济体越来越大的原材料缺口问题,大宗商品价格长期走衰的可能性并不大。另一个备受瞩目的国际因素是美国启动QE3(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倍增,假如QE3启动,将为新兴市场国家带来更大的通胀压力,中国控物价任务会更艰巨。继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QE3是美联储必须保留的选项之一”之后,近日美国国会两党的债务上限谈判再次引发市场对美元泛滥的担忧。
中国通货膨胀或将呈现“前高后不低”的态势,但不会失控。政策对通胀的调控无法立竿见影,因为本轮通胀是流动性等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通胀的治理涉及各个方面,不能采取“急刹车”,否则经济就有硬着陆的危险。比较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胀水平,本轮通胀温和可控。上世纪80年代10年间中国平均通胀率为7.2%,年最高值达18.8%;上世纪90年代10年间平均通胀率为7.5%,年最高值达24.1%;2001年到2010年,中国保持了低通胀高增长势头,10年平均通胀率为2.2%,年最高值是2008年的5.9%,月度CPI最高值是2008年2月的8.7%。
当前稳定物价的有利因素逐渐增多,通胀可能已在短期内见顶。国内货币供应宽松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外汇储备充裕;粮食连续7年增产,夏粮再获丰收,粮油库存充裕;工业消费品产能充足,总体供大于求。预计,2011年全年通胀率会高于政策目标4%-5%的范围,在未来三五年内,中国的平均通胀率极有可能会从过往十年的2%-3%,上升到4%-5%。
做好应对长期通胀的打算
长期通胀将对经济造成强烈冲击。长期通胀将导致货币贬值,进而引发外资撤离,严重打击中国资本市场。通胀会明显影响实际收入,不利于中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影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目标。通胀对食品等基本生活支出占大头的中低收入阶层影响更大,而高收入阶层或拥有更多经济资源的群体则可以通过资产配置减少通胀的影响,甚至还能增加收入。
自2010年2月CPI超过一年期存款利率以来,中国“负利率”已持续了17个月,长期的“负利率”状态可能会使通胀陷入恶性循环。负利率相当于使储户补贴了银行和贷款的企业,可能使存款更多流出银行,加剧通胀的压力。通胀情况下,资金大量流入“虚拟经济”,一方面造成实体经济“缺血”,影响创新,影响经济未来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一旦“虚拟经济”泡沫破裂,对实体经济会造成较大影响。
治理手段不能仅仅依赖于货币政策,需要财税政策的积极配合。合理搭配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加快回收流动性,仅就当前而言,虽然加息被看作是应对通胀的标准措施,但货币政策也应防范热钱套利。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和生产要素改革,防止农产品价格继续飙涨。适度压缩政府投资规模,严控新增贷款规模,从而有效减少货币扩张。通过减税和降低税率等财政政策来切实减轻企业和民众的纳税负担,从而增强社会公众的消费实力,特别是对于当前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应通过结构性减税措施抑制。
美决议重磅出击商品期市“很受伤”
【开利综合报道】受隔夜外盘全线大跌影响,22日国内商品早盘整体低开,化工有色类品种再度领跌市场,而豆类“三兄弟”紧追其跌势;盘面来看,由于美联储此举并未扩大资产负债表规模,美元指数受支撑大幅走高。在美联储宣布最新决定前,市场早已有预期,因此失望的投资者纷纷选择清仓离场,从而打压了商品期价。
美联储连续两日召开议息会议,会议发表声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计划在2012年6月底之前购买4,000亿美元六年至30年期的公债,并卖出相同数量的三年和以下年期的公债。该计划应给长期利率构成下行压力,且扶助令金融状况更加宽松。该消息公布后,美股出现暴跌,市场认为,该计划难以平复市场对经济的忧虑情绪,同时造成美元走强,以美元计价的商品市场承受巨大压力。
国内方面,9月以来,存款加速流出银行体系。9月前半月,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存款较8月末减少4200亿元左右,出现罕见天量负增长。存款缺口严重影响贷款,同期四大银行贷款增量仅870亿元左右,银行资金面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主要原因可能与不加息,长期负利率有必然联系。今年以来,只有4月和7月出现过存款负增长,这两个月的异常是由于银行季度末存款冲时点之后,吸存动机减弱,资金重新流出银行体系。某国有大行人士表示,根据历年经验和数据,9月以后大银行存款大幅下降比较少见,资金的最终流向值得高度重视。
上海天胶期货早盘承压大跌。主力合约1201合约收30520元/吨,跌1235元。尽管美联储推出“扭曲操作”来提振经济,但政策声明称经济面临巨大风险。希腊政府通过财政新紧缩计划,有望及时获得避免债务违约急需贷款援助,但长期来看,欧债问题远未结束。因此,宏观面依然对金融市场形成较大压力。国内下游企业在国庆前存在补库需求,这将对近期胶价形成支撑,但从长期来看,胶价弱势震荡格局依然未改近期沪胶整体震荡下行格局依然未变。
大连塑料期货早盘再遭空袭,主力1201合约收9735元/吨,跌320元。美联储虽通过4000亿美元长期债权增持,但对经济前景悲观陈述令市场承压。目前宏观因素及原油走势主导连塑料走势。再加上下游需求没有有效改善,连塑缺乏上冲动能。预计近期连塑料将维持弱势调整。
上海期铜早盘弱势下行。主力合约1112合约收60450元/吨,跌2040元。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悲观情绪笼罩市场。尽管美联储推出“扭曲操作”来提振经济,但政策声明称经济面临巨大风险。加之穆迪下调了美国三大银行评级,铜市延续弱势下跌。预计短期沪铜将保持偏空震荡,关注61000元一线支撑。期锌早盘继续下跌,主力合约1112合约收16005元/吨,跌315元。美联储议息会议确定将推扭转操作,难以安抚市场对经济衰退忧虑情绪,导致市场悲观情绪再次蔓延。另外,欧债问题远未结束,宏观面依然对金融市场形成较大压力。国内锌市仍没有旺季即将到来迹象,需求疲弱格局短时间难以改变。预计近期沪锌将维持偏弱走势。
大连豆油期货早盘维持在10000下方弱势调整。主力1205合约收9928元/吨,跌152元。美联储公布“扭转操作”,QE3预期落空,难以安抚市场对经济衰退忧虑情绪,导致市场悲观情绪再次蔓延。市场对9月30日美农业部季度库存报告期待增强。不过,目前进口豆油倒挂严重,限制连豆油下跌空间。预计近期连豆油将维持弱势调整。由于美联储会议难以安抚市场对经济衰退忧虑情绪,导致悲观情绪再次蔓延。国内秋粮长势良好、丰产在即,令期价难有大涨动力。另外,抛储消息对陈玉米价格有所打压,期市也受到一定影响,不过现货市场供需局面支撑,期价调整空间有限。预计近期连玉米将维持整体偏弱趋势。
伯南克应对高油价之策
【开利综合报道】最近几个月资本市场话题不断,喧嚣不断。欧债危机有再次深度蔓延的可能,希腊违约的概率大大上升,同时美国经济数据出现阶段性疲软,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伯南克也趁机再次流露出要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的可能。
事实上就目前为止外界对于QE2的争论激烈,褒贬不一。不少分析师指出,美联储推出的大规模刺激计划几乎没有对美国经济产生影响,除了股市大规模上涨之外,不过此中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另一方面,飙升的油价已经切实地让美国消费者痛苦不堪,2011年美国消费者预计要花4350亿美元在汽油上,比上年多出780亿。
伯南克为什么还要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呢?难道他没有意识到高油价将为经济前景蒙上一层阴影吗?难道他没有意识到这也许只是一个泡沫?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经济大萧条研究领域造诣深厚。伯南克认为在那场大萧条中,美联储和财政部没有出手挽救为数众多濒临倒闭的金融机构,没有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或采取足够宽松的货币政策,金本位制像“金枷锁”一样套住了各国货币当局,无法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是大萧条像瘟疫一样延绵不断的主要原因。
伯南克思想的另一个特点是对资产泡沫的高容忍度。也就是说,他将不惜以制造一场新的泡沫的方式让经济走出衰退。1999年,当时美国互联网泡沫越吹越大,伯南克曾参加了一次有关货币政策是否应考虑资产泡沫的大讨论。伯南克认为,美联储只应盯住通货膨胀,资产价格不应进入决策视野,但如果泡沫破裂,美联储应该赶紧降息,以缓解其对经济的冲击。伯南克对原油价格的态度需要重点提及。《原油和宏观经济》是伯南克多次推荐的文章。二战之后,美国的十次经济衰退中有九次都伴随着油价的飙升。这到底是不是巧合呢?这篇文章中的模型显示,原油危机后的经济衰退,与高油价诱发的一系列其他政策如货币紧缩、人力和资本重新分配、劳动力利用率等等有关,而不是油价本身。伯南克在1997年发表的文章《系统性货币政策和原油价格冲击》也指出油价飙升之后的经济衰退主要归结于高油价引发的货币政策紧缩,而不是油价本身。
大萧条的阴影太过于深刻和浓烈,伯南克希望以适度的通货膨胀来摆脱美国经济通缩的前景。不过问题就出在这个适度上面,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之一原油价格在今年在北非供应忧虑的题材下大幅飙升,油价的无序上涨或将导致美国GDP数据在未来剧烈波动,这是伯南克不乐意见到的。要摧毁原油价格上涨的势头,就要抑制量化宽松导致的原油市场蓬勃的投机力量,可选的手段有政府的威慑和法律规则的改变。
伯南克着手从这一方面做出努力,可以看到,今年美国政府介入商品市场的次数明显增多,尤其是原油市场。首先是CME上调原油准备金,其次是EIA释放原油库存,直接威慑原油投机资金的心理预期,为原油价格的上限画了一条警示线。另外市场对WTI-Brent目前这种神秘的价差也猜测不断,是否可认为美联储已间接干预了市场,之前评论认为WTI贴水的现象与库欣的高库存有关,而如今库欣的库存水平已经大大下降,WTI与Brent之间的高贴水局面却依然存在。由此可以看出,伯南克对油价的态度是,适度的上涨,但不能无序和疯狂,否则美国的GDP数据可能陷入剧烈波动,这是目前面临选举压力的美国政府不愿意看到的。
【热点聚焦】
金属反弹或昙花一现铜价明年一季度出现底部
【开利综合报道】欧债危机挥之不去,而国内资金紧张导致有色金属投资和消费需求受压,9月旺季不旺特征显现。至于价格运行的底部,很可能要到2012年一季度才能出现,沪铜则最低看到55000元一线。
有色金属供需偏空
包括铜在内的有色金属市场,目前正处于浓浓利空氛围之中。首先,供应问题在弱势宏观环境下对价格提振有限。目前缺电严重的是广西和贵州,对锌冶炼有较大的冲击,铝受到影响的产量仅为全国产能的0.06%,铜受影响更是微乎其微。值得关注的是,浙江和广东佛山电力紧张可能导致有色金属加工消费受抑制。
其次,资金紧张和终端行业扩张放缓,使有色金属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受到抑制。8月下旬央行要求商业银行把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范畴,承兑汇票和信用证作为除现货交易最常用的两大支付手段遭遇商业银行的“冷藏”而削减,融资铜和现货囤积待涨的投机活动受到打击。且消费需求也因资金紧张而不断萎靡,备货补库低迷。
终端行业扩张放缓也导致消费需求旺季不旺。以铜为例,8月份的消费远弱于去年同期。数据显示,8月份发电设备同比增长19.4%,较6月份的高峰低35%;8月份电力电缆环比回升4%,但较6月份的高峰低15%;尽管8月份汽车产销出现回暖,但同比个位数的增速远逊于去年高达10%以上的增幅。且在刚作调整的节能补贴政策中,汽车入围产品的平均百公里油耗门槛从6.9升提高至6.3升,受惠车型范围缩小,这意味着9月份汽车产量旺季可能难有很好表现。至于保障房建设对铜的消费提振,则要到明年一季度甚至二季度才能完全显现,这主要由于在中国铜主要用在房屋完工后的布线。
货币宽松预期或落空
美联储推出QE3或类似的政策乐观预期恐怕要落空,中国同样如此。一方面导致现货投机贸易或活动降温,另一方面,下游企业对原材料备货不积极,从而工业品去库存化缓慢而进口农产品港口库存高企。由于CPI同比年内回落至5%以下难度较大,影响通胀的因素犹存,8月底猪肉价格再度上扬,而尽管货币投放放缓,但是鉴于银行表外信贷较大,通胀的货币因素货币存量依旧偏高,因而后期只会在结构上微调,即所谓的“定向宽松”。
有色金属价格构筑底部的条件在于经济复苏重获动力、欧债危机蔓延得到遏制和流动性充裕这几大因素能否具备。对于金属而言,经济周期、供需基本面和货币流动性三大因素是决定其中长期走势的关键,尤其是铜。和股市一样,铜需求的变动已成为经济健康与否的风向标,而经济周期决定了供需面和货币流动性,铜价要确定底部就要求全球经济回归健康复苏周期。
按照动态经济学中经济增长模型估计,至少要到2012年一季度欧美经济才会回暖,因此,铜供应短缺的格局在较长一段时期都将存在。只要全球经济复苏和中国通胀压力趋缓,货币政策回归常态,铜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自然会变得强劲。然而,中国通胀压力可能贯穿2012年全年,在此背景下,铜价必然缺乏流动性宽裕的环境。因此,铜价底部确定时间将延迟至明年一季度,初步估计会在55000元/吨附近。(程小勇)
铜价飞流直下贸易商心慌出货忙
【开利综合报道】不到两个月时间,现货铜价下跌逾9000元。而且沪铜期货价格仍不改颓势。铜价的暴跌让贸易商心寒,更让他们乱了方寸。业内人士称,近期铜价持续下挫,市场成交依然低迷。而贸易商徘徊于“惜售”与“出货”之间,市场报价混乱。那些赌单边行情而没有套保的贸易商很多已逼近甚至达到止损点,损失惨重。
7月份铜价上涨让市场情绪相对乐观,但随着8月以来期价的大幅下挫,现货市场也大幅下跌,市场乐观情绪散去,普遍看空后期铜价。8月9日沪铜跌停开盘,让市场看涨情绪爆发,多头积极回补,当时现货贸易商纷纷惜售,9日当天现货升水200元/吨左右。然而,当时市场恐慌情绪尚存,使得后续接货的厂家并不多,就在8月,现货铜价收报在68000-68250元/吨,较月初大幅下跌超过4000元/吨。
进入9月,现货铜价的低迷并未改变。在伦铜下跌的带动下,沪铜期货价格也随着美元指数的强势反弹而开始了新一轮跌势。对于现货而言,8月底9月初,市场受到资金压力较大,很多贸易商都急于出货,进口铜流通量开始增加,这也更加重了供大于求的程度,但市场上出货的人多,接货的人少。在此情况下,铜价下跌也在情理之中。
“现在的价格已经是很多贸易商设置的止损点,所以大量出货。”上海京慧诚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文圣清介绍说,市场眼下供应的现货很多是贸易商去年就和铜企签订的长单,当时价格是升水的,但近期铜价大幅下跌,让贸易商拿到货时就已经亏损。前期的下挫还在很多贸易商的承受范围之内,现在有些贸易商已扛不住了。文圣清说,贸易商对于市场走向判断趋同,“当你不想出货,大家都不想出货;当你到了止损点想出货,大家又都一窝蜂出货,整个市场波动就很大”。
富宝资讯通过对广东、江苏、浙江、河南、山东、江西等地二十家铜材厂的心态调研发现,仅30%的厂家对传统旺季行情有较高预期,认为届时下游消费将有所好转;45%表示旺季预期不高,旺季不旺将再次显现,下游需求难见起色;剩下的25%表示不看好传统旺季,对整体宏观形势不乐观是主因。该机构分析师张珪说,“金九”时节,因欧债问题恶化,铜价连日大幅下挫,现货持续贴水与交投清淡成为近期铜市场主旋律。进口铜增多,市场流通货源充足,贸易商正常出货,然而下游铜材厂看跌情绪较重,购货甚少,市场几无交投。
这其中,当铜价触及到6.3万附近或在其附近展开反弹时,部分采购商认为“铜价底部或已出现”,市场人气有所好转,且国庆长假将至,刚性需求使得下游铜材厂考虑备货,询价增多;但贸易商亏损严重捂货不出,现铜贴水转为升水,整体交投较上半月稍显活跃。“现货买盘意愿仍不积极,市场一片愁云笼罩。”上海中期期货分析师方俊峰预测,沪铜在跌破65000元/吨之后,整个趋势还是往下。张珪也认为,短期美联储若无大力度刺激政策出台,铜价或继续向其基本面价值回归。至少在今年剩下的时间里铜价难有单边上涨可能,更多地将会是逐步探底的过程。
有色金属关键看中国
【开利综合报道】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李保民近日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并且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通胀、经济增长放缓和物价上涨相互交织。
高盛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MichaelBuchanan指出,在2004年~2008年之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信贷增长较快,而中国的信贷状况很好,维持在负15%左右,这就为未来经济危机中的调整准备了充裕的空间。2008年经济危机,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措施,这也使得2009年底时中国尚不存在信贷泡沫,而到了2011年6月底,中国的信贷已经过度增长。由于对信贷过于依赖,面对新的经济危机,相对于过去中国政府调整空间已经很小。
他强调,超额信贷的增长是决策层今年没有像2009~2010年那样一见经济放缓迹象即迅速放松政策的原因之一。当前银行放贷受到定量措施的限制,可以想见,一旦这些限制被取消,银行放贷将快速增长。不过,鉴于一些地方出现了还贷困难,如今银行可能比2009年时更为关注基建项目和其他地方政府项目贷款在担保问题上可能具有的非官方性质。长期而言,中国仍存在可观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及其他需求,而更多贷款流入这些领域将加速其增长。但如果外部环境出现恶化,决策层决定放松政策,政策调整对实体经济影响可能比2008年末至2009年初需要的时间更长。Buchanan认为,中国可在其他领域适度投资,如水处理、少数民族区域建设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面对危机,中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解决。
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孔庆影指出,全球经济显著放缓是当前大宗商品铜市场最大的风险,它可以导致需求密度下降到趋势以下,但只要新兴市场经济依然维持高增长,并且西方国家避免衰退,需求密度仍将维持在趋势之上。中金公司预计,全年铜市场仍然供不应求,随着时间的推进,市场会更看重2012年的供给表现。其中,类似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受益于工业化进程,需求维持高增长。中国在整个市场中表现突出,2011年和2012年世界大部分需求增速来自于中国,地产投资增速维持高位,白电产量增速亦是如此。中国铜材产量年初至今同比增长17.7%。而印度2000年到2010年对于铜的需求平均增长7.9%。总体而言,即使考虑到中国的需求放缓,全球铜消费密度仍高于长期趋势水平至2013年,意味着牛市将得到持续,而2011年市场也仍然会供不应求。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指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两个风险和一个不确定的问题:一个不确定是指对于美欧经济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存在一个不确定;两个风险是指经济增长过快过热和中国经济存在下滑的可能。十二五期间,GDP增长目标是7%,但实际上各省的GDP增长已经普遍超过了7%,经济增长过快将导致物价不稳,通胀加剧,给经济下滑带来一定的风险。姚景源指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目前的情况都不容乐观,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由政策刺激转向到内生增长推动。
而谈到目前热议的通胀问题,姚景源认为,现在的通胀与过往有所不同。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通货膨胀是由于经济过热、固定资产投入过多等因素导致的,政府通过清理腐败和固定资产问题很容易得到控制解决。而当今发生的通胀是输入型通胀,随着全球经济化的深入,世界各国面临危机,发行货币成为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因为大宗商品以美元标价,美元的大量发行,将直接拉高全球物价,中国通过进口从而将通胀压力传导回国内,这种输入型通胀,只有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市场要闻】
“十二五”三大粮食作物将实现完全自给
【开利综合报道】农业部近日发布《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自给率达到100%。《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称,“十二五”种植业总体发展目标是:粮食安全保障有力,主要农产品满足供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就具体目标而言,则是“一个确保、三个力争”。首先是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实现基本自给、自给率达到95%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4亿吨以上。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自给率达到100%。市场紧缺的粳稻面积达到1.5亿亩,总产量达到7800万吨以上。
其次是,力争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稳定在40%。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2.1亿亩以上,产量达到3500万吨。油菜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花生面积达到7000万亩,含油率提高1个百分点。力争棉糖基本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棉花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700万吨以上,基本满足国内消费用棉需求。糖料面积稳定在2900万亩,总产量达到1.4亿吨以上,保障国内食糖消费基本自给。力争蔬菜稳定供应。蔬菜面积稳定在2.8亿亩,总产量稳定在6.5亿吨左右,努力做到不脱销、不断档。
规划称,力争到201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亿亩,更新提质建设高产田1亿亩。同时,农业部还发布了《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规划称,“十二五”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将达36%。到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500万吨2900万吨和5000万吨,羊毛产量达到43万吨。质量安全水平要进一步提升,饲料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违禁添加物检出率控制在0.1%以下。生鲜乳收购站100%实现持证收购和标准化管理,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机制更加健全。
“十二五”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将显著增强。规划称,到2015年,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应用率大幅提高,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得到完善,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6%以上;生猪出栏率超过140%,成年奶牛年平均单产超过5500千克。在品种培育、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标准化养殖、畜禽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草原保护建设、重大疫病防控、机械化生产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国家抛储难阻玉米长期看涨
【开利综合报道】近日有消息称,为平抑玉米价格,我国将在近期对临储和国储玉米进行抛售,同时加大玉米进口量。部分市场人士表示,由于需求强劲,我国玉米供需紧平衡将支撑玉米价格高位运行。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即使美元近日走强使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商品整体承压,但国内对玉米的大量需求仍支撑玉米中长期上涨。
据悉,玉米现货市场的需求主要在几方面,最大占比是养殖业,占玉米总消费的60%~70%,大多用于生猪饲料;玉米深加工,如加工糖、白酒等占比近30%;直接食用占比仅约10%。中证期货研究部研究总监陈树韦表示,玉米的持续涨价,无疑会推升猪肉价格的上涨,加大CPI调控压力,这也是国家预备抛储的基础原因,且目前的时点临近国庆节。近几年,每年国庆过后玉米价格就会有一个比较快的上涨。此外,抛储可能也有腾库、藏新粮的缘由。
数据显示,中秋节后,国内玉米价格继续上涨。目前全国玉米均价为2590元/吨,与本月初相比,每吨上涨达100元;与去年同期比较,每吨玉米大幅上涨了530元。尽管国家抛储会起到平抑市场价格的作用,但市场人士认为,受制于庞大需求量的支撑,玉米价格很难大幅回落,中长期依然处于上涨通道之中。中证期货分析师侯峻分析,受低迷的经济数据及高企的失业率影响,美国即使不推QE3,也有很大概率会以其他方式多发钞票,因此美元不可能一直上涨,商品尤其是与需求密切相关的农产品价格将会适当反弹。
陈树韦认为,国内玉米供需的紧平衡将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国家抛储也好,采取其他手段也罢,都是为了抑制玉米价格的过快上涨。“今年玉米产量将创新高,但由于国内需求快速增长,未来几年仍需要大量进口玉米来填补市场需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徐小青表示。统计称,今年7月,我国从美国购买了53万吨玉米,超过美国之前预期的中国年进口量。到了8月,仅上旬10天,中国又订购了美国5.6万吨玉米。
豆价有望重拾升势
【开利综合报道】自9月12日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月度供需报告意外利空之后,国内外大豆开始阴跌不止,连油粕亦跟盘下挫。对于当前仍处于跌势之中的豆类期价而言,后市将何去何从呢?通过对后市影响因素的分析,大豆重拾升势的可能性较大。
近期美豆期价持续回落,为后市美豆的销售赢得价格竞争优势,从而有利于拉动美豆的出口需求,进而为豆类期价带来支撑。随着美豆步入收割期,后市新豆将集中上市,中国对美豆的进口需求也将趋升。当前我国新豆上市价格基本在4000~4300元/吨,而进口大豆的港口分销价在4250~4300元/吨之间,考虑到美豆的出油率较国产大豆高出2~3个百分点,只要进口大豆比国产大豆价差不超过200元/吨,其仍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自9月份以来美豆期价持续回落,意味着10月上中旬到港大豆分销价有望快速回落。
与此同时,国产大豆继续回落的空间将较为有限:一方面,若国产大豆收购价低于4000元/吨,农户的惜售心理将支撑大豆价格;另一方面,今年国产大豆收储政策有望延续,大豆收储价格或有所提高,这也将支撑大豆价。据此,后市美豆价格优势将促使我国对美豆进口量趋增,从而提振美豆。而美豆的上行也将对连豆形成溢出效应,同时国内大豆现货价格也将对连豆期价产生支撑。
中长期来看,政府大力整顿地沟油事件有望增加油脂的消费量,为豆类期价带来上涨动力。据专家保守估计,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吨到300万吨,可以说,地沟油约占了我国食用油消费量的10%左右。目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正在对地沟油产业链进行大力打击和整顿,这意味着后市正规食用油的消费量因为地沟油的退出而增加,这对油脂油料而言是个利好。地沟油事件只能在短期内对食用油消费产生抑制,中长期来看,其有助于增加正规食用油的消费量,从而为油脂油料带来上涨动能。
季节性统计显示,10月至11月大豆步入季节性上涨期。通过对2001~2010年大豆指数10年的月度季节性走势数据统计来看,大豆9月份上涨的次数为6次,下跌的次数为4次,也就是说上涨的概率为60%,季节性上涨不明显。但从10月至11月的统计数据来看,最近10年间大豆上涨的次数分别占到了70%、80%。另外,从涨跌幅统计来看,9月至11月的平均涨幅达到较高水平,这进一步增加了后市大豆上涨的可能性。(黄银燕)
【市场观点】
震荡中的棉花还不到上涨时候
【开利综合报道】棉花已在此区域窄幅震荡2个月左右,下方有国家无限量收储托底,上方有巨量卖单抛压,再加上现货的低迷。棉花只能乖乖地在这狭小的空间内波动。新棉已陆陆续续上市,籽棉的收购价在4.2元/斤左右,预计今年产量将比去年增加12%,企业订单比往年少。棉纱库存依旧很大,现货商手中仍有部分旧棉。这一切似乎预示着棉花不可能上涨,只是国家在下面托底,将下跌的空间封死。
国家制定19800的收储价是经过严格测算的,包括种植棉花的成本、加工费用、国内需求、整个产业链等。也就是说棉花在今后的几年是不大可能跌破这个价格,这是一个最低价。从今年的新棉来看,棉农惜售心理相当重,据了解,籽棉的收购价即便是5元/斤,种植棉花的收益率也不如种植玉米等其他农作物。
今年的棉花产量比去年增加12%,很大原因是去年现货棉花价格高,激发棉农的种植热情。棉贱伤农,明年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将会比今年减少很多。国库可容纳的棉花是36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接近50%。今年国家能收到大量棉花,这样将会造成市场上流通的棉花减少。有很多现货商抱怨出口不行,现在涤纶的用比增加很快。受欧美需求和国内调结构影响,需求将逐渐向国内转移。同时,作为棉纺织品,不可能都用涤纶,棉花总是要用的,棉花的用比是会逐渐降低,但是棉花的舒适性是涤纶无法替代的。
在棉花大量上市、国家货币政策不宽松的情况下,棉花很难启动上涨行情。但是,棉花一旦收购结束、国家放松货币政策之时,将会是棉花重新上涨之日。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国家收储,从来都是在最低点的时候收购,在最高点时抛储。综上,棉花将很有可能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开始上涨,25000是会再见到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新棉压力大郑棉无奈底部横盘
【开利综合报道】棉花价格长达数月的回落后,终于在低位获得支撑,并形成横盘态势。结合今年全球经济形势以及棉花市场当前基本情况,预计短期内棉花市场仍将会维持在目前价位横盘运行,除非有更多的利多因素刺激,否则难以改变这种态势。
从国内政策角度分析,棉花底价基本形成。为了保护棉农利益,国家确定2011年度收储价为19800元/吨,且不限数量,敞开收储。收储资金由农发行足额提供。根据农发行介绍,为了做好临时收储相关工作,在新年度工作意见中进行了专项部署,要求各行在预案启动后,对于符合收储要求的棉花,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向参与交储的贷款企业及时足额提供资金,使这项惠农政策能落到实处。不过,尽管政策给棉价带来强有力的支撑,令其基本无下跌空间,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发动大级别的反弹行情,仍缺乏足够的动能。
全球经济面临下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均下调至4%水平。其中美国今年经济增速遭下调幅度最大,由6月时预期的2.5%降至1.5%,而明年经济增速也由2.7%降至1.8%。同时也下调了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IMF将中国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预期下调至9.5%,低于6月份预计的9.6%。该组织同时将中国2012年GDP增幅预期从9.5%下调至9.0%,并将中国2011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升幅预期从5.0%上调至5.5%,将2012年CPI升幅预期从2.5%上调至3.3%。欧盟由于深陷主权债务危机,难言经济增长。全球经济下滑将会给整体商品价格带来压力。伴随着全球经济下滑影响的深入,预计全球大宗商品将步入震荡回落态势之中,棉花市场也难逃此劫。
此外,由于受到高价刺激,全球各产棉国产量出现增长。在新棉花上市之际,这成为压制棉花价格走高的又一个主要因素。综合来看,当前棉花市场下方支撑受到国家政策作用,力度较强,底部基本确立,然而全球经济下滑及新棉上市压力挥之不去,难以发动反弹行情。底部横盘也是棉花市场无奈的选择。(车勇)
狂热看涨派转向悲观糖市风向骤变
【开利综合报道】在国家连续抛储9次以后,白糖拍卖价格大幅回落。一个月以来,白糖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连续下挫,前期狂热看涨气氛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悲观看跌情绪蔓延。
9月16日国储拍卖第九批白糖,但是结果直到19日才公布,期间引发市场大量猜测,不少人预计拍卖价格恐低于7000元/吨。虽然从19日公布的结果来看,平均价为7021.83元/吨,但是这个价格与第八批竞卖成交均价为7672.03元/吨相比,落差达650元,即便市场早有预期但也震惊不已。如此大幅下滑的竞拍价格,让市场前期狂热的看涨气氛顿时烟消云散,不少人更从狂热看涨迅速转为悲观看跌。而从市场来看,一个月时间内,期糖下跌了800多元,产区现货跌了400多元,批发市场下跌400元~800元。
如今,在现货市场上,放眼望去几乎看不到8000元/吨的价格了,除了即将开榨的乌鲁木齐地区仍然微高。而此前一个月时间,国内主要销区白糖价格,北京、河南、天津、浙江等地区几乎都是8000元/吨以上的价格。显然,进入9月份,饮料、月饼等含糖食品的生产高峰期逐渐结束,下游企业备货需求逐步下降。在管理部门一个半月内连续抛储60万吨的大力调控下,第九批国储糖竞卖价热度大幅降低,现货价格也自然明显下降。
此外,8月份庞大的进口量也令市场狂躁情绪冷却许多。21日,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我国进口食糖42.38万吨,高于上月且高于去年同期,为近些年来单月进口量最大的一个月。本榨季至此已经累计进口160万吨。同时,市场预计9月份中国港口的进口食糖到港量将在50~60万吨之间,全年榨季进口规模达到200万吨以上。与此同时,国际糖市受到整体产量增加的影响,近期巴西减产题材的支撑作用也逐步减弱,市场难以摆脱弱势氛围。目前纽约原糖近月合约跌至27美分附近获得支撑,而远期合约则在25~26美分位置寻到支撑。
德国F.O.Licht公司的高级商品分析师昨日在“世界糖业研讨会”上表示,当前由于市场对于巴西生产的担忧,糖价保持了一定高位。到今年年底,如果巴西减产的幅度并不明显,那将对价格产生压力。未来几个月的价格情况将取决于天气和生产的具体情况。显然,在全球新榨季普遍增产、国家强势抛储平抑价格的时期,国内糖价只好继续震荡前行。
【市场动态】
中粮集团官员:中国2011年玉米产量预估为1.815亿吨
【开利综合报道】中粮集团(COFCO)一高管周四称,中国今年料收获1.815亿吨玉米,消费量预计将增加至1.813亿吨,反映了中国未来将成为玉米常规进口国的趋势。中粮集团玉米部门副总经理范振钰称,2011年产量预估增加425万吨,并不能满足需求的增长,玉米需求预估较2010年增加1160万吨。
“2011年,动物饲料产业和玉米加工产业将继续成长,而玉米产量仍起伏不定,或将导致供应缺口,且缺口会进一步扩大。季节性进口将逐渐变成常规进口。”范振钰称,如果玉米单产仍然持稳于过去15年的平均水平,则在2020年,中国可能不得不要进口近2000万吨玉米。若单产在未来十年改善,中国进口将会较少,在2020年前料为每年500-1000万吨。玉米收割定于本月稍后开始,北方部分地区将会受到持续降雨的影响。
范振钰称,玉米消费量大部分将用于动物饲料生产,2011年可能消耗1.12亿吨玉米,高于2010年的1.07亿吨,而今年玉米加工企业需要0.535亿吨玉米,2010年为0.525亿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消费国,去年进口150万吨玉米,市场预期今年将进口更多,因国内需求增长步伐快于产量增长,且政府需要重新补充库存。
油世界:全球油籽用量增幅将超过产量增幅
【开利综合报道】据总部设在德国汉堡的行业期刊<油世界>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受美国大豆减产的影响,2011/12年度全球十种油籽消费增幅将超过产量增幅,导致库存对用量比降至三年来的最低水平。油世界称,2011/12年度全球十种油籽用量可能增长3.9%,达到4.612亿吨,而全球油籽产量可能增长0.7%,达到4.565亿吨。
在过去一年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价格上涨了24%,因为市场猜测种植面积下滑,天气恶劣,可能导致美国大豆产量下滑。在过去两年里,大豆占到全球油籽总产量的59%。油世界称,油籽产量将低于潜力水平。2011/12年度全球油籽及谷物库存将会出现不足,消费将超过产量,导致库存减少。油世界称,2011/12年度油籽库存对用量比预计从上个年度的19.9%降至18.1%,这将是自2008/09年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2011/12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将从上年的2.654亿吨降至2.609亿吨,因为美国大豆产量将从9060万吨降至8400万吨。油世界还表示,阿根廷大豆产量将从4920万吨增至5300万吨,巴西大豆产量将从7530万吨降至7330万吨。油世界指出,南半球种植前景依然非常暗淡。大豆需要与谷物竞争耕地。在阿根廷和巴西,2011/12年度玉米和小麦种植面积将会提高。油世界称,2011/12年度全球葵花籽产量可能从上年的3330万吨增至创纪录的3710万吨,因为俄罗斯、乌克兰和法国产量提高。俄罗斯葵花籽产量可能从上年的565万吨增至870万吨。
2011/12年度全球油菜籽产量可能从上年的6020万吨降至5900万吨,因为德国和中国产量下滑。德国油菜籽产量将从570万吨降至410万吨。2011/12年度全球葵花籽库存对用量比可能增至7.3%,而油菜籽库存对用量比可能从10.4%降至9.5%。
印度2011/12年度糖产量料为2460万吨
【开利综合报道】印度食品部长近日称,估计印度2011-12年度糖产量料小幅增加至2460万吨。他称,“这是个保守的预估。有人甚至预计印度2011-12年度糖产量或超过1550万吨。”
他表示,估计印度2010-11年度糖产量料约为2430万吨,略高于稍早预估的2420万吨。印度糖行业人士之前预计该国2011-12年度糖产量料增加至2600万吨,因甘蔗播种面积增加且天公作美。 |